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哈洛(Harry F. Harlow)在二十世紀六○年代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恆河猴實驗」。
哈洛的研究團隊在一個籠子裡放入兩隻假的母猴,一隻是全身包裹著柔軟絨布的「絨布媽媽」;另一隻是全身纏繞著鐵絲的「鐵絲媽媽」,但胸前裝了一個二十四小時餵奶裝置。然後,實驗者把一隻剛出生的恆河猴放到這個籠子裡。除了喝奶,大部分時間,幼猴都趴在「絨布媽媽」身上,因為溫暖的感覺可以給牠安全感和歸屬感。
接著,為了觀察當幼猴受到傷害時會不會離開「絨布媽媽」,他們把「絨布媽媽」做了一番改造;當幼猴靠近時,「絨布媽媽」會吹出強大的冷氣,把幼猴吹得只能緊貼籠子的欄杆,並且不停地尖叫。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使如此,幼猴還是會忍受這些有傷害性的刺激,一直留在「絨布媽媽」的身邊,不會轉而尋找「鐵絲媽媽」。實驗結果證明,出於安全感的需求,即使會受到傷害,幼猴還是不願離開傷害自己的「絨布媽媽」。
這個實驗結果也被投射到人類的依戀關係。而人類的依戀關係也在後來的許多實驗和歷史現象中得到證實。我們生存的本能決定了,在能力尚未發展好之前,會十分依賴主要照顧者,自然也就無法避開來自主要照顧者的傷害,這是人類的通性。
在我看來「不禍害,非父母」。其他膚淺、表層的關係,想傷害我們還傷害不到呢。正因為我們和父母的關係如此深厚,來自他們的一點點失誤才會對我們造成那麼大的傷害。但是,這個傷害本身,其實沒有你想像中的大。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夠以更平靜的心態看待這些傷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