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如何可以抵抗注意力經濟》

2019 年,美國藝術家兼史丹福大學講師 Jenny Odell 就發佈暢銷著作 How to Do Nothing,探討如何可以抵抗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尋找自我。大家可以把注意力經濟簡單理解成「時間即是金錢」。在現今世代,人們總被教導要好好運用時間於工作或者自我增值,每件事物都彷彿機器一樣,有被修正的必要,務求要發揮最大效率。故此,任何形式的分心,都是十分昂貴的事情,會浪費時間、減損競爭力。


Odell 希望透過 How to Do Nothing 一書,從根本去質疑現時對「生產力」的理解,並通過調整日常生活的節奏,重構身體和空間的關係,讓自己活得更人性化。 她強調人類從自古而來,都有各種哲學流派,重新反思生產力的本質。古希臘就有「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ism),認為人死後只會灰飛煙滅,在有限的歲月裡,應該及時行樂,把快樂視為人生目標。到上世紀 60 至 70 年代,美國興起公社運動(Commune Movement),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不少是嬉皮士)離開繁囂城市,到鄉郊共同生活。可是,過去的思潮通常都展現犬儒主義或者虛無主義的面向,強調個人至上,而輕視責任感。


How to Do Nothing 一書,從根本去質疑現時對「生產力」的理解,並通過調整日常生活的節奏,重構身體和空間的關係,讓自己活得更人性化。 她強調人類從自古而來,都有各種哲學流派,重新反思生產力的本質。古希臘就有「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ism),認為人死後只會灰飛煙滅,在有限的歲月裡,應該及時行樂,把快樂視為人生目標。到上世紀 60 至 70 年代,美國興起公社運動(Commune Movement),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不少是嬉皮士)離開繁囂城市,到鄉郊共同生活。可是,過去的思潮通常都展現犬儒主義或者虛無主義的面向,強調個人至上,而輕視責任感。

 

How to Do Nothing 不同於過往思潮,Odell 同時主張社會責任和理想主義,活在當下之餘,要相信世界有其他可能。她認為刻意抵抗注意力經濟,能夠令社會變得更好,把自身專注力引導到我們珍視的人和社區,重新發揮聯繫帶來的威力。她不相信社交媒體是萬惡的根源,但人們把平台裡的互動變成商品和資本,令大家難以構建有意義的聯繫。注意力經濟首先會令我們難以聚焦真正想做的事情,繼而在長遠令我們無法過想過的人生。


Odell 的抵抗策略,是要把注意力投放在周邊環境。對她本人而言,靜心欣賞周邊的小鳥,已經是一種對抗。在史丹福大學教書時,無論工作壓力多麼沉重,雀鳥都能令她抽離開來,而且牠們每次出現的神態都不同,令生活充滿驚喜。她形容自然是最原真的公共藝術,把自己浸淫當中,不做任何東西,大自然也會展現出獨特的形態。觀賞雀鳥和觀看社交媒體剛好相反,人們不能主動尋找雀鳥,而是雀鳥主動走來。 Odell 認為,社會運動需要時間去組織,但我們的時間卻不斷被慢慢吸走。當世界面對很多危機,需要大家採取行動的時候,學習從既有生活節奏中抽離,已經是生死大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