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分離」的意思是,在生活中,你有你的功課,我有我的功課,大家彼此做好自己的功課,也不要去干涉別人的功課,這樣就能免去無數的人際煩惱。我們人生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大到上學、談戀愛、工作、結婚……小到吃飯、買東西、打電話……都可以叫做「課題」。如何區分一件事情到底屬於誰的課題?
那就是,這個選擇的後果最後由誰承擔,就是誰的課題。
A 想要和男友結婚,但媽媽不同意,甚至強迫她分手。按照課題分離,「選擇和誰結婚」是A 的課題,不是A 媽媽的課題。結婚這件事,對後果負責的人是 A,無論將來這婚姻是好是壞,是由A 自己承擔,她媽媽無法代替她和對方過日子。A 的媽媽可以提出意見,但不能強迫她分手,更不能代替她做決定。
面對原生家庭時,想真正做到課題分離,這種困難通常會表現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明明自己才是課題責任人,但在不經意間,把自己的課題甩給父母,潛意識無法為自己的課題負責。
面對父母的干涉,許多時候我們會順水推舟把自己的課題推給父母擔責。如果結果是好的,當然皆大歡喜;但如果結果不好,之後便感到後悔,然後開始抱怨父母。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們沒有真正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第二種情況,我們常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同,把父母的課題當成自己的課題,把父母的評價當成自我價值的衡量標準,沒做到真正的心理獨立。
許多人總會被內疚感折磨,背後隱藏著一種恐懼,就是我們可能讓父母失望、傷心和憤怒的恐懼。從小接受有條件的愛,會害怕做出讓父母失望的選擇,好像父母對自己失望,代表自己不值得被愛。他們把自己的個人價值建立在父母的評價上,因此即使父母的期待不合理,他們也會妥協、犧牲。
無法忍受父母失望和不滿的人,代表還沒有實現真正的成長。對於你做的選擇,父母其實是可以失望的,那是他們的課題。我們不需要父母無時無刻的認同,承擔父母的失望和不滿,是遲早該面對的人生課題。
從小沒有習得課題分離,長大了就沒有被討厭的勇氣。簡單來說,當我們沒有一定要對方的認同,我們在情緒上才最穩定。我們的穩定,才可能給出妥妥地陪伴,以及反過來給對方深刻的認同,走向共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