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課題分離2》

課題分離本質上,是在父母和我們的關係之間設立彈性的界限,我們擁有選擇分離的權利。確實有家庭不用課題分離也能非常融洽,但如果相處已經帶來痛苦,就要面對。該怎麼做呢?


最重要的前提,在經濟上獨立。


許多子女之所以和父母糾纏不清,是在經濟上和情感上仍然依賴父母。許多人是工作二、三年之後,才逐漸經濟獨立。有些人甚至結婚後,經濟依然受父母掌控。如果無法經濟獨立,相當於讓父母承擔我們的課題,要如何進行課題分離呢?


從實際操作面來講,其實是溝通問題。在此介紹「自我堅定」,能幫助你與父母溝通時,堅定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尊重父母的觀點,避免衝突升級。自我堅定分為三步驟:計畫、表達和回應。


第一步,計畫

在和父母溝通之前,先確定對這件事的態度和想法。你必須自己想清楚,在與父母溝通時,才能避免被自己的內疚或憤怒等情緒帶著跑。


第二步,表達

溝通時盡量以「我」開頭表達,我感到、我想、我希望……,客觀陳述自己的感受,減少話語中的攻擊性。


第三步,回應

在面對質疑和指責時,可採取「非辯護式回應」:不提要求,不做解釋,只做回應,回應你自己的觀念、看法。一旦我們因為父母的負評急著辯解,就陷入他們的價值判斷系統,溝通會處於被動。


這樣的溝通不表示一次就能見效,但能幫助你在面對父母的反對、埋怨和指責時保持冷靜,也能爭取更多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父母溝通的目的,不是非要尋求他們的認同和贊成,而是找到更多機會讓父母理解你、尊重你。


從長期來看,課題分離對父母也是好的,他們不該用一輩子的時間對我們的課題負責,他們值得擁有自己的生活,你也不用一輩子為他們的情感課題負責,你也值得擁有自己的生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