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象徵是,避免相信進入你心中的每個念頭。情緒智商的標記是,避免內化進入你心裡的每種感覺。」
有科學精神的企業家,比較不會被自己原本相信的策略給綁架,他們願意依照事實和數據來發展新的念頭。而擁有高情商、懂得轉念的人,也不會被自己心中冒出的第一個感覺給綁架,而是透過質疑、實驗和驗證,找出轉念之後更理性的選擇。無論在理性或感性的層面,我們都可以透過重新思考而變得更有智慧、更有情商。
對於學習,要放棄最佳典範。作者認為最佳典範意味著理想的慣例已經建立。假如我們要人們不斷重新思考他們做事的方式,我們可能最好採取流程問責制,並且持續努力去找更好的典範。像是在績效文化中,人們經常變得依附最佳典範。人們會宣揚它的優點,停止質疑它的缺點,也不再好奇它有哪裡不完美以及需要改進之處。最佳典範意味著它已經達到了終點。
我不認為我們必須完全捨棄十年計劃,而是要記得「定期回頭檢視」這項計畫,然後持續修正。如同作者提到的另外一項建議是「安排人生檢查」,講的就是每年一到兩次的人生進度評估。兩件事情彼此也不衝突,因為我們大可制定十年計劃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同時透過定期的回頭檢查,持續修正以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的世界。
《逆思維》同樣是一本會帶給我們思想衝擊的書,透過書中的案例分析,也讓我更能夠接受「改變想法」這件事情。我以前常會覺得一個人「意志堅定」是很好的特質,但是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這個舊想法。或許一個更值得我們欣賞的對象,是願意改變心意、調整方向、以科學家的方式進行思考的人。
我們需要「謙遜」才能重新思考我們過去的承諾,需要「懷疑」去質疑我們目前的決定,需要「好奇心」去重新想像我們未來的計畫。如同作者的提醒:「在這麼做的同時,我們的發現可以讓我們掙脫熟悉的環境以及先前自我的束縛。重新思考能解放我們,去做比更新我們的知識和看法更多的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