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雄甘地很受人尊重,因為他的話語總能給人帶來撫慰和激勵。有一天,一個媽媽帶著孩子來找甘地,請甘地幫忙勸勸孩子不要吃這麼多糖,孩子特別崇拜甘地,會聽話的。甘地看看小孩,再看看媽媽,說了句:「妳下個月再帶孩子來吧!」媽媽一聽傻眼,這一趟路不容易呀,翻山越嶺的,就不能今天就對孩子說說?甘地再看看他們,依然堅持:「你們下個月再來。」那好吧,媽媽只好失望的帶著孩子離開。
一個月後,這位母親又帶著孩子來了。甘地對孩子招招手,說:「孩子呀,不要吃這麼多糖,吃這麼多糖對你不好。」母親呆住,還以為甘地遲了一個月是要對孩子說什麼特別的話。這些話,明明就可以上個月說啊!甘地彷彿知道這位母親的心思,跟她說:「因為上個月,我自己也有吃太多糖的問題。」
「所以我這個月,先把我自己吃糖太多的問題給戒了。」
這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因為說話很容易、教育他人很容易,但那是不是自己相信的話、自己做得到的話呢?
孩子永遠「眼見」,大於他所「聽見」的。
比如說,孩子聽見父母說要多閱讀,書也都買了。但他卻無法眼見,一對也會拿起書來閱讀的父母。
比如說,孩子聽見父母說不要沉迷於手機,甚至揚言要斷網。但他看見的父母,卻始終抱著手機捨不得放下。
比如說,孩子聽見父母說要把握時間用功讀書,但孩子看到的是,下班後也軟爛如泥的父母。
真實眼睛看見的,會減弱對耳朵聽見的相信。眼見都不一定如實,更何況父母說的跟做的不同,那更會造成混亂。
若是相信「看書」是個好習慣,先自己拿本書來讀。
若是相信「手機少玩」是個好習慣,先說服自己放下手機。
若是相信「把握時間」是個好習慣,先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利用時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