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如何有效為自己估值?》

「用1 萬聘請你貴不貴?用3 萬呢?」

如果我用10萬聘請你,但每年你只能為我創造8萬的收入,那10萬我覺得是貴的,但若你一年可以為我創造30萬的收入,那3萬的薪資我覺得是便宜,貴或便宜基本上與你的能創的價值有關。


你對公司獲利的貢獻能力反應的是你的價值,而你的薪資則是你的價格,當價值明顯高於價格時,拉高價格就有可能。


很多時候我們開個價,但卻無法陳述我們所能帶來的價值,而是期待對方透過面試過程來感受,交由對方進行評估,此時的你,其實已經將價值判斷的權力交到對方手上。


搞懂大家對價值的認知,並主動出擊讓對方理解自己的價值,當對方看懂價值後,價格才有談判的空間。



職業定位,我認為這對每個工作者來說都是重要的,你必須要有你的定位,你才知道你的市場在哪,而這個定位也要有獨特性,必須要是專屬於你的,當你無法回答別人「Why you」時,別人也很難給你一個合適的價碼。



要培養什麼樣的能力不應該是讓工作來幫你決定,而是圍繞著自己的定位來決定,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行銷專家(定位),但現在從事的工作並非行銷相關內容,你是要換一個工作還是要運用閒暇時間來學習行銷知識呢?如果你兩個都不選,那你應該反過來調整定位,否則勢必產生錯亂。


如果市場認知這個角色定位的價值,再往下一層的問題就是你的能力圈是否達到市場的期待了。而持續接觸市場,讓那些能給你出價與估價的人了解你的能力圈,而你也了解他們願意給的價碼,要知道自己值多少錢,用市場去驗證最快,知彼知己,讓你的價值得以更快的變現。

《兒童的遊戲時光》

過去幾十年中,人們一直都用很有條理的方式扼殺著兒童的內在動機。大人們過去一直用功課、體育、音樂、戲劇、私人輔導、模擬測驗來填滿孩童的時間──而這活動清單似乎沒有終點。那就代表說,有另一項活動的時間更少了:玩耍。說到玩耍,我指的是廣義的玩耍──好奇心使你想去哪就去哪的自由。去探索發現、去實驗創造。不是沿著任何家長或老師畫下的路線,而是只因為想做而做。為了其中的樂趣。


美國一項長期研究發現,孩童的「內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在降低,代表他們愈來愈覺得自己的生命被他人所決定。在美國,這樣的轉變是如此嚴重,以至於二〇〇二年的孩童平均比一九六〇年代百分之八十的孩童都更覺得自己不那麼「能掌控自己」。有一種很普遍的想法,認為某些有價值的東西正在流逝。好比說自發性;好比說童心。


無聊可能才是創造力的泉源。「你沒辦法教出創造力,」心理學家彼得.格雷(Peter Gray)寫道,「你能做的就只有讓它綻放。」表面上看來,玩耍似乎是頗沒意義的打發時間。但最耐人尋味之處就在於,行為顯得最有玩性的動物就是最聰明的動物。玩耍給生命帶來意義。荷蘭歷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早在一九三八年就寫道,玩耍給生命帶來意義。他封給我們一個稱號叫Homo ludens──「遊戲人」。赫伊津哈說,一切我們稱為「文化」的,都起源自玩耍。


研究者說,最顯著的一點就是給予少年的大量自由。


幼童學走路講話不需要考試跟成績。這些事自然會從他們腦中冒出來,因為他們渴望探索世界。同樣地,狩獵採集者的孩子也是透過玩耍來學習。抓蟲子、做弓箭、學動物的叫聲──叢林裡能做的事情太多了。而生存需要大量的動植物知識。同樣地,孩童藉由一起玩來學習合作。狩獵採集者的孩子幾乎總是在混合式團體中玩耍,所有年齡的男生女生全都混在一起。


對孩童來說,文明的出現給他們掛上「枯燥乏味的農業勞動」這套沉重軛具,也帶來了「孩子需要養育」的想法,就像一個人種番茄需要灌溉那樣。因為,如果孩子生下來就是壞種,你就不可以放任他們自行其是。他們首先要獲得那層文明的飾面,而這通常需要鐵腕。家長該打小孩的概念只是近代才起源的想法,起源自我們居於城市的農業祖先。


這個世代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忘記怎麼玩耍的世代。


「玩耍的相反不是工作,」心理學家布萊恩.薩頓 — 史密斯(Brian Sutton-Smith)曾如此說過。「玩耍的相反是抑鬱。」近來,我們之中許多人工作的方式──沒有自由、沒有玩耍、沒有內在動機──正為憂鬱症的流行添加柴火。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資料,憂鬱症現在是排名第一的全球疾病。我們最大的短缺並非存在於銀行帳戶或預算表上,而是在我們心裡。是缺少讓生命有意義之物。缺少玩耍。


《畢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來自一名神話故事中的雕刻家;他實在太迷戀自己的作品,導致諸神決定讓他的這尊雕像活過來。我們全心投入的信念──不論是真實還是想像──也同樣可以活過來,在世界上產生十分真實的改變。畢馬龍效應就類似安慰劑效應,只是說,這些期望不是對自己有益,而是對別人有益。

畢馬龍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亦稱“羅森塔爾效應(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魔像效應(是一種反安慰劑)


這種反安慰劑導致窮學生更加落後,讓無家可歸者失去希望,讓孤立的年輕人極端化。 它也是種族歧視背後的潛在機制,因為當你接受低下期待時,你就不會盡全力表現,而這又進一步降低了其他人的期待,因此更進一步削弱了你的表現。 也有證據主張,魔像效應和其惡劣的負面期望累積循環,可以徹底摧毀整個組織。


「多數無知」效應:


我們沒辦法不透過凝視、肢體語言和聲音洩漏期望。我對你的期待,決定了我對你的態度,而我對你所做的行止,又影響了你的期待以及你對我的所作所為。但這種本能也是雙面刃。我們也會鏡映負面情緒,好比說仇恨、嫉妒和貪婪。而當我們接受他人的壞想法──把這些想法想成是我們周圍每個人抱持的想法──的時候,結果可能會慘烈無比。在心理學將該情況稱作「多數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研究證實,多數無知的效應也可以非常慘烈──甚至達到致命程度。 例如暴飲。個別去調查每個大學生的話,大部分人會說喝到掛不是他們最喜歡的消遣。但因為他們假設「其他」學生熱愛喝酒,他們就會嘗試跟著喝,喝到最後每個人都在水溝吐。


我們對人性的負面想法,有沒有可能其實是一種多數無知?我們對於「多數人都力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恐懼,會不會是來自於「別人都是這麼認為」的假想?所以我們才會在大多數人內心深處渴求更善良團結生活的同時,採納了一種憤世嫉俗的觀點?

《鏡映 mirroring效應》

權力感會擾亂所謂的鏡映(mirroring),一種對同理心有關鍵作用的心理運作過程。通常來說,我們會不斷鏡映。別人笑,你也會笑;別人打呵欠,你也會打呵欠。但有權勢者的鏡映行為會少很多。他們幾乎就像是不再覺得自己與其他人類同胞有所連結似的。就好像他們的連線被拔掉了一樣。


大量研究顯示,權力的一個效應,就是讓你用負面眼光看其他人。如果你權力大,你就更有可能覺得多數人又懶又不可靠。你會覺得他們需要督導監控、管理規範、審查加耳提面命。同時,因為權力讓你自認比人優越,你也會相信這一切的監控工作都應該託付給你。


無法掌權正好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應。心理學研究證實,感覺自己無能的人自信心也低落許多。他們表達看法時會猶豫再三。他們在團體中會讓自己顯得渺小,也會低估自己的智力。由於自我懷疑讓人不太可能反擊,這種不確定感對那些掌權的人來說就很方便。審查制度變得不必要,因為缺乏自信的人自己會沉默。

我們在這裡看到反安慰劑起了作用:把對方當成笨蛋來對待,他們就會開始覺得自己笨,而這就使統治者推論說:大眾實在太駑鈍,沒辦法替自己設想,也因此他們─ 有著遠見和洞察力的他們─ 就應該來發號施令。


但情況不是應該正好相反嗎?讓我們短視近利的不就是權力嗎?一旦你爬到頂端,就沒那麼大的動力去從其他觀點看事情了。沒有必要同理他人,因為任何你覺得不合理或者令人不悅的人,你只要忽略他、懲罰他、監禁他,或者再用更糟的手段就好了。權力大的人不需要證明自己的行動有理,因此就有本錢觀點狹隘。


愈認識權力的心理學,就愈了解權力像是藥物──有一連串副作用的毒藥。「權力往往會令人腐化,而絕對的權力會令人徹底地腐化」,英國歷史學家艾克頓勛爵(Lord Acton)在十九世紀就講出了這句名言。

《長久的忍耐會是憂鬱症的病因》

孝順,就是不要讓長輩生氣。所以倒過來,晚輩只能在某些情境中表現特定的正面情緒,為了要討好長輩,晚輩的其他情緒都要壓抑,有不同想法只能閉嘴。


我們傳統講到的「孝順」,常常是缺乏溝通。原因是傳統長輩常常不太能溝通,又重視自己的權威,所以才那麼強調要順從,常視不同的想法為對權威的挑戰。


真的為了大家好,溝通有其必要。人要健康,也不能把情緒一直壓。


現代教養,更重視所有人的身心健康,而不是只為了滿足權威者的面子。實施傳統教養的父母還是有,但有愈來愈多父母願意尊重孩子為獨立個體,更在意溝通,也接納情緒有其重要性。


一個不斷忍耐的人,在愛情中也容易感覺委屈。願天下有情人,能學習表達與理解情緒,這能讓關係更親密。

《躺平做廢青都有門檻》

在談到金錢話題時,大部分人都會想到如何讓自己越賺越多?


根據香港統計處最新公布,2022年就業人士,每月入息中位數只有20,000元。當中:男性月入中位數為21,000元;女性月入中位數為18,000元。


微薄的收入不僅要跑贏物價上漲、通貨膨脹,還要跑贏同齡人、跑贏社會的各種標準,不少人即便已經年薪遠超同齡人的平均水平,對金錢的情緒依舊充斥著不滿、渴望和焦慮。打開社交網絡,你會發現現在連廢青的標準也變得越來越高。


如今,窮人不再是傳統意義中收入低、吃不飽、穿不暖的人,而更多指向在消費者社會中,具有消費缺陷的人。周圍的人都背Hermes,Chanel,而我背MK,妳是窮人。

人們對「某某某看準投資機會、如今一夜暴富」,或者「年紀輕輕就實現財務自由」的話題津津樂道,相反,對於勤儉持家、「死慳死抵慳出兩層樓」的故事則報以鄙夷,認為太Old School、首先要愛自己。

簡單來說,大多數人對財富的追求,看重的是最終的結果:一夜暴富、財務自由、有兩層樓,而對於達成目標的過程,則希望越簡單越好,比如選對了工作或股票,而不是日復一日節約和積累。遺憾的是,大部分人要靠後者來積累財富、改善生活。


史丹福大學做過一個調研,發現了世界上95%的有錢人,變窮的核心原因就是一個:投資。如果一個普通人認真做事、工作穩定、沒有大額的失敗投資,那麼他可能會越來越窮嗎?


很不幸,同樣會。

《簡易蘿蔔糕 Easy Cantonese Turnip Cake》

在香港,很容易可以吃到蘿蔔糕,所以不是很喜歡煮食的朋友大概不會在家自製。在歐美居住的話,除了專程到亞洲餐廳就只能動手做了。這裡介紹超級容易的做法:零失敗、非常隨意都能做到好吃的蘿蔔糕。因為自己調節份量,一定比店賣的更好吃!


It’s so easy to find turnip cake in Hong Kong that people might think it’s not worth the effort making at home — but not when you live overseas. Here I’ll show you how easy it is and because you adjust the amount of ingredients yourself, it tastes even better than those restaurant.


材料 Ingredients:


  • 白蘿蔔四大條 (約3500g) / 3500g White radish
  • 粘米粉 600g / 600g Rice Flour
  • 十條臘腸(隨口味加減)/ 10 Cantonese sausages (adjust the amount accordingly)
  • 三條小紅蘿蔔(代替蝦米,如喜歡蝦米可照放)/Some red carrots (to replace dried shrimps — if you like dried shrimps, you can add them in)
  • 菜脯或瑤柱,隨喜好。/Dry radish (not the Japanese Takuan, the Cantonese one) or dried scallop.


做法 Directions:


  • 臘腸浸熱水五分鐘,切碎。菜脯、紅蘿蔔等配料切碎。/ Soak the sausages in hot water for five minutes and chop in cubes. Chopped dried radish, red carrot and other ingredients.
  • 炒熟以上配料:先炒肉後炒菜,放涼。/ Stir fry the above ingredients: fry the meat first, then stir-fry the vegetables, let it cool.
  • 白蘿蔔半切半刨。切成約3mm闊條,吃時有咬勁。/ Half white radish are cut in half and half planed. Cut into about 3mm wide strips.
  • 落油大火炒白蘿蔔,加兩湯匙糖,之後加少許水略炒,熄火焗10–20分鐘。/ Fry the white radish with oil over high heat, add in 2 table spoons sugar, add half cup of water, stir 2 more minutes and turn off the heat, cover with lid and leave it for 10–20 minutes.
  • 白蘿蔔焗軟後隔出水份,水要留來開粉漿用。/ After the white radish is soften, strain water from white radish and the water should be reserved for making the batter.
  • 粘米粉600g用約1500g水開,白蘿蔔炒完剩下的水不夠才加白開水。/ Make the batter with 600g of rice flour and about 1500g of water. Use the white radish water first, and add plain water in.
  • 把粉漿跟白蘿蔔及配料全部混好,放進器具中。/ Mix the batter with the white radish and all the cooked ingredients, and put it into the pan (that the size fit inside your steamer!)
  • 大火隔水蒸熟,約蒸1–1.5小時。/ Steam over high heat for about 1–1.5 hours.
  • 蒸熟後放涼,置入雪櫃一晚,第二天切片油煎,食得!/ Let cool after steamed. Put the cake in the refrigerator over night, slice and pan fry it with oil the next day. SO delicious!

《洗牌重玩見真章》

「冇人會知聽日發生乜,但係我知「今日發生乜」同「昨日發生乜」就夠,因為好多人連呢啲都唔知。」


在大富翁遊戲的中後段開始,玩家假如在遊戲前段搶的地盤不夠多,手頭上現金不充裕,遊戲自然便會慢慢變得難玩。


套回現實社會的話,贏家 (Winner)和輸家 (Loser)最初都只是玩家 (Player),不過很多人在可以選擇時,沒有想過如何成為贏家,如何制定策略,錯過很多機會,例如不購買地皮、不興建房屋或酒店,以待日後收租製造現金流等等。


當遊戲去到中段,見到當初資產和租金價格上升,或者已經沒有那麼多選擇時,身邊人開始着急自己也就開始着急,彼此都認為遊戲 (社會環境)變得艱難。


見微知著,原因是他們當初沒有取勝意識,在應買時買,在應賣時賣,大部份時間都在等待、觀望,只是期待每一次回到起點可以領取一個固定金額 (工資)。


所謂「時機」,其實是一種策略設計和決定,從而達致目標的計劃。過程中需要因時制宜、保持靈活彈性才能作出適當判斷。普遍人在年輕時,沒有良師益友指引下,不太能夠分辨時機,人到中年如果沒有經歷高低起跌,生活磨練等也不容易捕捉「時機」。所以普遍人注定會勞碌一生,錯失太多,不是甚麼窮忙或者不幸。


歷史很多次出現洗牌重玩,每次洗牌過後,玩的未必是同一塊Game Board,甚至可能是多於一塊Game Board,封建時代,誰佔有農地多軍隊多,就有優勢;工業革命後誰擁有機器、工廠、工人多就有優勢;現代是誰能夠將資訊學習、吸收、分析、過濾得快狠準,才有優勢。再者,21世紀玩家的陣容也出現了大轉變,以前對戰的多數是人,現代的可能已是數學模型與人工智能。


拉長來說,每一次危機,都隱藏著機會,危機越大,機會也就越大。只有心裡素質良好、洞察力強以及提前準備的人,才能掌握洗牌帶來的機會。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


《滿足身份而出現的經濟活動》

在過去的世界,一個人的身份是甚麼,很大程度上看你投胎到那一家;家長的決定,也可以影響到一個人終身幸福。有一點點身份的人,還是喜歡比較。

然而,現代最崇高的價值,是人人生而平等。究竟在廿一世紀的今日,是否真的已經做到?


社會還是追捧狀元學生,又或者奧運金牌運動員、首富、高官、學者等。人人生而平等是理想,但現實中,人難免有差別心。「差別心」是佛學用詞,可想而知這個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轉變,是經歷過多長的時間才有今日的影響?二千年前的基督徒,一樣是平等主義者。甚至乎墨子,亦以「兼愛」「尚同」作為理想。


二千年後,理想仍然是理想。


年青的時候,當時的想法單純,以為入讀收生條件最嚴格的大學和科目,就是對自己的肯定。後來出社會做事,發現在大企業工作,也有同樣的光環。當人家其實不知道怎樣去衡量你的身份和價值,你就可以亮出自己任職的機構,所做的職位,


忽然間就有了身份。再有多點社會資本,現代的中產就比較的就是自己的地址,開的車,子女讀那間學校,甚至 MBA 等學位。

教育、地產等,都在滿足這個社會需求。


文憑量化寬鬆之下,過去廿年,多了很多博士級的人馬。正如一開始所講,如果從錢銀角度去計,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可能是得不償失。但博士生背後的驅動力,可不只是為了那份中產收入的教職。


再者,由於某神奇國度出產輸出學霸,但有理由相信某些學術範疇的勞動力供應太多,令這些科目的博士生平均回報急跌。退一萬步,能夠成功在大學得到終身教藉,薪水和福利,其實也不是那麼差,肯定是中產生活;只不過有這種人,在其他專業一樣可以過得不錯。但如果讀博目標只是有個身份,在名字前稱為 Dr. ;有朋友對我說,這個 suffix 就是她人生裡面,最重要的事。


尋求身份,是人類基本慾望。甚麼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嘛;越是物質充裕的社會,身份追求的產業也越興旺。

大學教育如是,房地產亦如是;甚至乎,航空公司的鑽石、白金會員,何嘗不是?那些獨一無二的限量版、專人訂製的手袋,就更加是。從銷售手法到處都見到這種後現代的階級觀念。


其實在 Maslow 之前,早在 1899 年 Thorstein Veblen 寫的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就有提到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


我們所講的也不是甚麼新奇的事物。但在不同的時空,有甚麼值得炫耀的,也有不同的標準。百幾年前,炫耀是用狩獵時殺死的野獸做標本展出。百幾年後,炫耀是在網絡遊戲打大佬之後得到的寶物。

《Snob》

要浪費時間的人,無論做甚麼都可以浪費時間。有這種心態的人,也可以說自己浪費了時間在工作、家庭。其實,選擇了那條路並非重點;重點是很多人其實不了解在驅動自己的力量是甚麼。


錢?不,錢只是工具。有些人的動力來自恐懼,對未來未知的不安,另一個就是尋求身份;又或者,以上兩者皆有之。


錢,只是要來減輕以上兩種感覺的安慰劑。


大學畢業、置業和結婚,彷彿是現代社會的成人禮;至少我那一代人很多都這樣想。


結婚,是人生最具儀式感的事,但第一次買樓的人都會覺得,由簽臨約到落大訂到交收,置業一樣是充滿儀式感;很多時,結婚和置業是同期發生的。


大家又有沒有留意到,簽重要法律文件的時候,除了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另外一個資料就是地址。在過去的世界,沒有土地的人,是沒有身份的;所以過去就算有選舉政治,也只限於地主。


Land 和 Title 是同一件事的兩個面向,家族就是 House ;婚姻和繼承權如此重要,因為過去的有產階層透過婚姻,將資產轉移到下一代,再下一代,並避免流失和碎片化。這也是為甚麼在過去的社會,如此講究門第觀念。


現代社會與過去,最大分別就是出現了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擁有土地,但不是繼承又或者打回來,而是用錢買的。小資產階級的生財資產,舊時大不了就是工具、武器、牲畜等,但工業革命後,生財的最重要是知識。


知識份子從來都是舉足輕重,但大多數時候都只是為統治者服務。在現代社會,知識份子的身份漸漸超越了世襲的貴族。現在的政府官僚、專業人士甚至市場上的商賈,都是知識份子。


話說在十九世紀,大學裡多了些出身不是貴族的學生,但是大學的名冊上,每個人的名字以外,還會寫上爵位、封地等,這些沒有貴族身份的學生,就只有填上 sine nobilis ,即時拉丁文的「沒有貴族身份」。


這些沒有貴族身份的大學生,有些是工業家的後人,有些甚至是在美洲發跡的「新發財」;他們追求成為貴族一份子,到歐洲的大學讀書,甚至會娶歐洲家道中落的千金小姐。


但也是這些不愁溫飽的人,才整天擔心身份地位。


《設計、測試和改良》

創意,就是將表面上沒有關係的事,找出關係。


這種創意,也許會讓人有「不切實際」、「無厘頭」甚麼是「為創新而創新」的感覺;但我會說:「創意,是效率短期的敵人,長期的朋友。」


某些人有既定的做事方法;在不變的環境,這些既定方法,可能最方便快捷。然而,假如缺乏創造力,一旦遇到轉變,人往往方寸大亂;所以這個世界總要有些人,刻意去犯錯。不論是創作抑或科學方法,其實都是刻意犯錯。學習,就更加如是。


「從錯誤中學習」這句話知易行難;因為人的慣性,令我們很易重複犯錯。


本來,教育就是讓我們低成本地從錯誤中學習。可惜制度化的教育,卻變成強調灌輸「正確的資訊」;這亦是我們經常提到「填鴨式教育」。


有人以為 Critical Thinking 等於甚麼都挑戰,甚麼都質疑,甚麼都反對。其實,只要不是甚麼都人云亦云,會去找出實證去測試自己的想法,那就已經是 Critical Thinking 。


所以,教育,應該是讓人懂得如何去設計、實驗。

《真正重要的學習能力》

人類真正的生存能力,來自我們學習的能力。

甚麼是「學」?對某些人,「學」的意思就是將「正確」資料放入記憶裡面,並且可以純熟地隨時可以提取出來。但這種心態背後有兩個假設,就是我們知道甚麼是「絕對正確」,而知道甚麼是 「絕對正確」,只要將資料牢牢記住就是。


退一萬步說,自從大家都有 Google 、wikipedia 之類的,這種「強記書傳」的能力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假如今日只記得一件事,那就是:「真正重要的學習能力,不是簡單知道事情的時間人物地點,而是見到事情之間的聯繫。」


我們怎樣知道兩件事之間有關係?哲學上,其實我們永遠都不可以完全絕對肯定兩件事之間有必然的關係;我們只是相信,有些事情之間應該有關係的。


科學方法,重點在於實驗。實驗的意義,在於透過「刻意去犯錯」,用排除法,找出甚麼事情之間是「沒有關係」。


天下間有億萬計的事情,再強的人腦和電腦,都不可能找出宇宙的所有奧祕。而且現在沒有關係的事,不代表未來沒有關係,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的事,其實是非常之少。


悲觀的人,會覺得這種不可知很可怕。但樂觀的人,會覺得人生總會有新奇有趣的事等待被發現。又有些人,很執意要「正確」的答案。在他們心目中,問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其實我們只知道甚麼是「錯」,但甚麼是正確,其實很多時都是一廂情願。


《只要一聽到有人話有信心,就知條友冇辦法》

「係你打緊牌,唔係牌打緊你;手牌爛,係手牌爛,你嘅責任只係去見一章打一章。」換句話說,其實無論手牌係靚定係爛,心態上都要抽離;唔好將自己當咗係手牌。


呢點好緊要:打牌會打到發脾氣嘅人,又或者會打到好亢奮嘅,都係畀唔係打緊牌,而係將自己當咗做手牌。


又可能有人會話:「咁抽離,不如唔好打。」


視乎你追求啲乜;後生嘅時候,放學去同學屋企開枱,志在埋吓堆。佢哋有啲都幾高章,扣牌扣得好準;就算食唔到糊,都唔好出沖。從佢哋身上,我學到好多打牌嘅巧妙。例如,雖然你揸住嘅一手爛牌,但其實人哋食糊嘅牌,偏偏就係你手上。只要你唔出沖,人哋副牌再靚結果都係摸和。副牌靚又點?食得出個副最靚。


所以,引申出我打牌悟到第二個人生哲學:「運滯嘅時候,有食唔食罪大惡極。」當然,有條件做大牌,搏一鋪雙辣,好過食十六鋪三番。但係手風唔順嘅時候,我嘅建議就係有糊就食。食多幾鋪,個勢就自自然返來,到時手上多啲籌碼,再揀擇都未遲。


一手爛牌,其實好小事。成晚都爛牌,或者會令人躁啲。但要記住,你除咗面前副牌,仲有三隻雀腳;大家可以同枱打牌,都算一場緣份。如果人家係高章嘅,咪享受吓棋逢敵手嘅機會。


心態上,永遠都要記住:贏係運氣,但唔輸大牌,就係技術。偏偏好多人嘅心態,剛好相反,總係覺得自己贏係因為技術好,輸就賴運氣;通常呢種人都唔會有進步,長遠來講亦唔會打得好。


當我遇到弱少少嘅對手,又或者對家打得唔好,又或者運滯,又或者畀你食住,通常我都會畀啲 handicap 自己,例如唔上、唔碰、打出都唔食之類。但呢啲 handicap ,唔係「讓」對手,更唔係鬆章,因為呢啲都唔尊重對手嘅表現,而且最終我食出嘅話,副牌都會大啲。另外就係,無論如何都唔好鬆章,唔好懶好人咁,因為一枱麻雀你偏幫邊個都唔應該,更唔好打開口牌。


牌品好嘅意思,唔單止係唔好發老脾,更加係尊重遊戲。


記得 The Biggest Bluff 入面都有講,打啤有個境界,就係唔當對手唔係敵人,而係大家好似夾band 、 jam歌;唔同嘅腳,jam 出來嘅感覺同效果都唔一樣。


從呢個角度去享受打牌,輸贏嘅意義唔同咗。但我絕對唔會話:「唔志在輸贏。」因為咁樣就真唔尊重個比賽,無體育精神,真係不如唔好打。


《Understand Piste / Trail Ratings & Study The Map》

 

As mentioned previously, a variety of easy pistes is the main thing that makes a ski resort beginner friendly. The best way of checking to see if that is true, is to take a look at the piste map, also known in North America as trail map. A piste / trail map shows the various pistes / trails of the resort along with a classification of their difficulty level. It also shows ski lift routes as well as other notable locations of the resort.


piste is a marked path down a mountain for skiing & snowboarding. This is a French term used throughout Europe; its North American equivalent  is ‘trail’, ‘slope’ or ‘run’. Pistes are color coded according to their level of difficulty (symbols may also be used). 


Piste classification may var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The latest version of a ski resort’s piste map can be found at the ski resort’s official website and phone app (if they have one). It usually presented in downloadable .pdf format and it is worth saving on your phone for your upcoming trip -you will definitely use it when you are there. Most popular ski resorts also have interactive 3D maps where you can apply filters and switch layers of information on and off.


Your ski instructor will talk you through the system of the resort as well, but there is no harm in being informed beforehand, for your safety and for understanding what your skier friends are talking about.


Lastly, it is worth spending two minutes of your time on the Alpine Responsibility Code. This is a set of universal rules for skiing and snowboarding endorsed and used by most ski areas around the world (with occasional minor variations or additions). At its core, it’s about being sensible and using your common sense and awareness, for yourself and others, in order to reduce risk. It is very short and easy to digest, so make sure to read it.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