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世界,一個人的身份是甚麼,很大程度上看你投胎到那一家;家長的決定,也可以影響到一個人終身幸福。有一點點身份的人,還是喜歡比較。
然而,現代最崇高的價值,是人人生而平等。究竟在廿一世紀的今日,是否真的已經做到?
社會還是追捧狀元學生,又或者奧運金牌運動員、首富、高官、學者等。人人生而平等是理想,但現實中,人難免有差別心。「差別心」是佛學用詞,可想而知這個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轉變,是經歷過多長的時間才有今日的影響?二千年前的基督徒,一樣是平等主義者。甚至乎墨子,亦以「兼愛」「尚同」作為理想。
二千年後,理想仍然是理想。
年青的時候,當時的想法單純,以為入讀收生條件最嚴格的大學和科目,就是對自己的肯定。後來出社會做事,發現在大企業工作,也有同樣的光環。當人家其實不知道怎樣去衡量你的身份和價值,你就可以亮出自己任職的機構,所做的職位,
忽然間就有了身份。再有多點社會資本,現代的中產就比較的就是自己的地址,開的車,子女讀那間學校,甚至 MBA 等學位。
教育、地產等,都在滿足這個社會需求。
文憑量化寬鬆之下,過去廿年,多了很多博士級的人馬。正如一開始所講,如果從錢銀角度去計,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可能是得不償失。但博士生背後的驅動力,可不只是為了那份中產收入的教職。
再者,由於某神奇國度出產輸出學霸,但有理由相信某些學術範疇的勞動力供應太多,令這些科目的博士生平均回報急跌。退一萬步,能夠成功在大學得到終身教藉,薪水和福利,其實也不是那麼差,肯定是中產生活;只不過有這種人,在其他專業一樣可以過得不錯。但如果讀博目標只是有個身份,在名字前稱為 Dr. ;有朋友對我說,這個 suffix 就是她人生裡面,最重要的事。
尋求身份,是人類基本慾望。甚麼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嘛;越是物質充裕的社會,身份追求的產業也越興旺。
大學教育如是,房地產亦如是;甚至乎,航空公司的鑽石、白金會員,何嘗不是?那些獨一無二的限量版、專人訂製的手袋,就更加是。從銷售手法到處都見到這種後現代的階級觀念。
其實在 Maslow 之前,早在 1899 年 Thorstein Veblen 寫的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就有提到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
我們所講的也不是甚麼新奇的事物。但在不同的時空,有甚麼值得炫耀的,也有不同的標準。百幾年前,炫耀是用狩獵時殺死的野獸做標本展出。百幾年後,炫耀是在網絡遊戲打大佬之後得到的寶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