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金錢話題時,大部分人都會想到如何讓自己越賺越多?
根據香港統計處最新公布,2022年就業人士,每月入息中位數只有20,000元。當中:男性月入中位數為21,000元;女性月入中位數為18,000元。
微薄的收入不僅要跑贏物價上漲、通貨膨脹,還要跑贏同齡人、跑贏社會的各種標準,不少人即便已經年薪遠超同齡人的平均水平,對金錢的情緒依舊充斥著不滿、渴望和焦慮。打開社交網絡,你會發現現在連廢青的標準也變得越來越高。
如今,窮人不再是傳統意義中收入低、吃不飽、穿不暖的人,而更多指向在消費者社會中,具有消費缺陷的人。周圍的人都背Hermes,Chanel,而我背MK,妳是窮人。
人們對「某某某看準投資機會、如今一夜暴富」,或者「年紀輕輕就實現財務自由」的話題津津樂道,相反,對於勤儉持家、「死慳死抵慳出兩層樓」的故事則報以鄙夷,認為太Old School、首先要愛自己。
簡單來說,大多數人對財富的追求,看重的是最終的結果:一夜暴富、財務自由、有兩層樓,而對於達成目標的過程,則希望越簡單越好,比如選對了工作或股票,而不是日復一日節約和積累。遺憾的是,大部分人要靠後者來積累財富、改善生活。
史丹福大學做過一個調研,發現了世界上95%的有錢人,變窮的核心原因就是一個:投資。如果一個普通人認真做事、工作穩定、沒有大額的失敗投資,那麼他可能會越來越窮嗎?
很不幸,同樣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