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兒童的遊戲時光》

過去幾十年中,人們一直都用很有條理的方式扼殺著兒童的內在動機。大人們過去一直用功課、體育、音樂、戲劇、私人輔導、模擬測驗來填滿孩童的時間──而這活動清單似乎沒有終點。那就代表說,有另一項活動的時間更少了:玩耍。說到玩耍,我指的是廣義的玩耍──好奇心使你想去哪就去哪的自由。去探索發現、去實驗創造。不是沿著任何家長或老師畫下的路線,而是只因為想做而做。為了其中的樂趣。


美國一項長期研究發現,孩童的「內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在降低,代表他們愈來愈覺得自己的生命被他人所決定。在美國,這樣的轉變是如此嚴重,以至於二〇〇二年的孩童平均比一九六〇年代百分之八十的孩童都更覺得自己不那麼「能掌控自己」。有一種很普遍的想法,認為某些有價值的東西正在流逝。好比說自發性;好比說童心。


無聊可能才是創造力的泉源。「你沒辦法教出創造力,」心理學家彼得.格雷(Peter Gray)寫道,「你能做的就只有讓它綻放。」表面上看來,玩耍似乎是頗沒意義的打發時間。但最耐人尋味之處就在於,行為顯得最有玩性的動物就是最聰明的動物。玩耍給生命帶來意義。荷蘭歷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早在一九三八年就寫道,玩耍給生命帶來意義。他封給我們一個稱號叫Homo ludens──「遊戲人」。赫伊津哈說,一切我們稱為「文化」的,都起源自玩耍。


研究者說,最顯著的一點就是給予少年的大量自由。


幼童學走路講話不需要考試跟成績。這些事自然會從他們腦中冒出來,因為他們渴望探索世界。同樣地,狩獵採集者的孩子也是透過玩耍來學習。抓蟲子、做弓箭、學動物的叫聲──叢林裡能做的事情太多了。而生存需要大量的動植物知識。同樣地,孩童藉由一起玩來學習合作。狩獵採集者的孩子幾乎總是在混合式團體中玩耍,所有年齡的男生女生全都混在一起。


對孩童來說,文明的出現給他們掛上「枯燥乏味的農業勞動」這套沉重軛具,也帶來了「孩子需要養育」的想法,就像一個人種番茄需要灌溉那樣。因為,如果孩子生下來就是壞種,你就不可以放任他們自行其是。他們首先要獲得那層文明的飾面,而這通常需要鐵腕。家長該打小孩的概念只是近代才起源的想法,起源自我們居於城市的農業祖先。


這個世代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忘記怎麼玩耍的世代。


「玩耍的相反不是工作,」心理學家布萊恩.薩頓 — 史密斯(Brian Sutton-Smith)曾如此說過。「玩耍的相反是抑鬱。」近來,我們之中許多人工作的方式──沒有自由、沒有玩耍、沒有內在動機──正為憂鬱症的流行添加柴火。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資料,憂鬱症現在是排名第一的全球疾病。我們最大的短缺並非存在於銀行帳戶或預算表上,而是在我們心裡。是缺少讓生命有意義之物。缺少玩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