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浪費時間的人,無論做甚麼都可以浪費時間。有這種心態的人,也可以說自己浪費了時間在工作、家庭。其實,選擇了那條路並非重點;重點是很多人其實不了解在驅動自己的力量是甚麼。
錢?不,錢只是工具。有些人的動力來自恐懼,對未來未知的不安,另一個就是尋求身份;又或者,以上兩者皆有之。
錢,只是要來減輕以上兩種感覺的安慰劑。
大學畢業、置業和結婚,彷彿是現代社會的成人禮;至少我那一代人很多都這樣想。
結婚,是人生最具儀式感的事,但第一次買樓的人都會覺得,由簽臨約到落大訂到交收,置業一樣是充滿儀式感;很多時,結婚和置業是同期發生的。
大家又有沒有留意到,簽重要法律文件的時候,除了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另外一個資料就是地址。在過去的世界,沒有土地的人,是沒有身份的;所以過去就算有選舉政治,也只限於地主。
Land 和 Title 是同一件事的兩個面向,家族就是 House ;婚姻和繼承權如此重要,因為過去的有產階層透過婚姻,將資產轉移到下一代,再下一代,並避免流失和碎片化。這也是為甚麼在過去的社會,如此講究門第觀念。
現代社會與過去,最大分別就是出現了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擁有土地,但不是繼承又或者打回來,而是用錢買的。小資產階級的生財資產,舊時大不了就是工具、武器、牲畜等,但工業革命後,生財的最重要是知識。
知識份子從來都是舉足輕重,但大多數時候都只是為統治者服務。在現代社會,知識份子的身份漸漸超越了世襲的貴族。現在的政府官僚、專業人士甚至市場上的商賈,都是知識份子。
話說在十九世紀,大學裡多了些出身不是貴族的學生,但是大學的名冊上,每個人的名字以外,還會寫上爵位、封地等,這些沒有貴族身份的學生,就只有填上 sine nobilis ,即時拉丁文的「沒有貴族身份」。
這些沒有貴族身份的大學生,有些是工業家的後人,有些甚至是在美洲發跡的「新發財」;他們追求成為貴族一份子,到歐洲的大學讀書,甚至會娶歐洲家道中落的千金小姐。
但也是這些不愁溫飽的人,才整天擔心身份地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