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無法掌控的事情馬上放手》

人生存在「可以掌控的事物」與「無法掌控的事物」。我們可以藉由自己的態度及言行舉止,去影響其他的事情,但無法操控一切。你可以為支持的球隊加油,鼓勵選手們「努力贏得比賽」,卻無法操控球賽。無論你多努力地加油,遺憾的是贏不了的時候就是贏不了。


這世上多的是自己無法掌控的事物,正因如此,才要避免在這些地方白費力氣,應該集中精神持續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


不要耿耿於懷無法掌控的事情,只要專心思考「最終自己可以怎麼做」,你的一舉一動就會出現改變。無法掌控的事情,應該馬上放手。坦白說,自己可以掌控的事物其實出奇地少。花時間在無法改變的事情上,只是在白費時間,即便為了這種事情再努力,也幾乎不會有所回報。


試著專注在你能改變的、做得到的事情上付諸行動。如此一來,情況也許會有所轉變,也許不會出現變化。我們無法掌控結果,但會從中學到許多。


放手,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重新去找到可以操之在己的事。

《真正能打動人心的話語,往往是你的好想法》

人的想法和感受,存在腦中時都是一張張「圖像」,寫下來的過程,能讓畫面具體地文字化。


寫出來,是想法轉化成言詞的最佳路徑。在凡事講求效率的這個時代,正因為這些乍看之下浪費時間的行為,才是自然而然磨練言詞化能力的關鍵所在。

你對某件事物所懷著的「想法、意見」,幾乎都沒有轉化為言詞,只有模糊的意象累積在腦中。轉化為言詞的只有極少一部分,剩下的都是沒有轉化、放置在潛意識中。


想像從大腦中將這些想法或意見暫時切割出來,以客觀角度看待。將以往潛意識感受到的事情轉化為言詞的觸發點,透過寫出的詞句,當時有什麼具體感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就如同聯想遊戲般,自然而然地開始言詞化。


這些原本是沉睡在腦海中的模糊意象,是潛意識中感受到的想法與意見。以「言詞」的狀態累積保存下來,如果有人突然要你表達意見或想法時,你也能迅速地以適當言詞回應。


寫出來的文字,只是你潛意識中的冰山一角。這樣的深層細節,很難立即轉化為語言。然而,正是這個深層的細節,充滿著你獨到的想法與意見。在試著傳達給其他人時,因為有這個深層的見解,讓你的言詞能產生更大的說服力。


把過去不曾以言語表現的深層想法或意見,藉由轉化為文字呈現出來。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而這樣的過程如果光靠在大腦中進行,是非常困難的。

《頭腦明白內心卻不接受》

以前我會嚴厲指責對方的錯誤和疏失,告訴他們「必須這麼做才行」、「那麼做是錯的,因為…」,試圖用正確論點促使對方改變行動。


但是不少人的反應卻是:「我知道你說的都對,但是…」


自我反省之後,我才明白用正確言論並無法抓住一個人的心。想要讓別人採取行動,最重要的是傾聽對方想說什麼,而不是聲張正確的言論。


你不必去思考眼前的事情是對是錯,你要關注的是「事情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怎樣的想法才會造就如此結果」。問出這些答案之後,最重要的就是一同思考如何改進。這些努力,能幫助你和對方建立起長久的信任關係。缺少信任關係的話,對方就不會想要聽你說話。當務之急,就是自己要聽對方說話。而且還要傾聽對方的心聲,而不是聲張正確論點。你要傾聽對方的心情。歸根究柢,這種溝通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如果是為了打敗對方,只要從頭到尾提出正確言論即可。但是如果溝通是為了讓團隊成員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期待團隊展現更好的成果,希望從此和對方建立良好關係的話,那就另當別論。

《到處都是監視器的網絡世界》

科技進步帶來很多方便,可是他另一方面製造給人類的壓力,責任,以及令不少人生活變得更不自由。網絡前的世界,只要你不是甚麼明星名人,你只要掛起電話,別人就找不到你,找不到一個人在網絡前的時代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不會像今天一樣要求你十二小時內一定要報到不然就是不負責任。


在以前,脫離現實,脫離塵世的體驗與感受,比較容易得到,沒有過多的資訊與速度給你壓潰。只要你一天在工作,你一天都離開不了手機與網絡,哪怕是旅行還是假期。或者去到我們老年時,你連普通生活都一定要上網,其實現在已差不多。

《脫離網絡的東西越來越難生存》

網絡令人無法脫離社會,脫離江湖,任何時候都跟社會與江湖連結在一起。網絡的進步最終是令不少人長期不勝煩擾,失去了精神上的安靜。很多人都想斷網,但是斷到最後還是斷不了,因為這個社會的發展只會更多的令你需要網絡,政府自己就會用法律迫人上網,用不用安心出行不是你的選擇,是沒有選擇。


你的謀生,求職,一切都需要網絡。你沒飯吃時你就是靠你的手機讓你能夠在 UberEat 當外送員送個三餐了,你的事業卡住時就是靠網絡行銷打出一片天,只要你不是甚麼家裡有礦的人,還是要在這個市場求生存,你是離不開網絡多遠,因為網絡也代表了你生存最需要的東西:錢。

你上網可不是為了娛樂,生計要求你上網,哪怕是農民都要在網絡上行銷農產品。因為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下,脫離網絡的東西是越來越難生存的,比方說你是個地方小雜誌的記者,本來喜歡這工作要做一輩子的,然後網絡來了,你那本來安樂的小世界就終結。

《很多時網絡是在傷害人的東西》

網絡時代特別是手機時代最大的特徵,就是人類不難以隔離於世界,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一支手機,而這支手機不僅是方便的工具,也變成了一種責任。手機並不是一個選擇也不是一個玩具,他是責任。


這社會早已演化到你有責任要擁有及帶著手機。你想想在之前幾年的「安心出行」,你不帶手機的話出門根本是犯法,你點餐要用 QR Code,很多事情都要手機處理,政府的消息由手機發佈,你收不到沒做該做的事是你可能有刑責,手機變成了文明社會的必須品而不是奢侈品。而你的私人工作,往往也必須用手機,你需要手機去訂東西,工作要求你手機待命,你要做人際關係,你要做網絡行銷,一概都要用手機。


在公在私,你的手機都要在身旁,如果有一段時間別人找不到你,就會感到你好像沒負甚麼責任似的。手機從一種工具,慢慢變成任何人都有被找到的義務,既然你有手機,你就有義務開著,既然你開著,你就有義務被找到被聯絡。


網絡同時又是一個小惡橫行的地方,網絡把全人類連接起來,結果就是我們被迫看到了我們不想看到的人,以及不想看到的東西。各種流言,各種壞話,各種惡毒的人身攻擊,但是網絡任何一個地方都是這些東西。

《不斷換馬甲的網軍傳教士》

Social Media 會不斷推送你沒說過要看的東西給你看,如果是廣告就罷,有一大堆還要不是廣告,只是演算法不知為何覺得你應該看就推了給你看。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一堆想要去傳教的傳教士,網軍,到處的群起出動攻擊,網絡使所有人都成為了媒體,因此過去所謂的「媒體亂像」最終就是變成了所有人的亂像。就像討論區裡永遠有些人,可以連推一篇沒人看的文 999 次,就是為了不斷想要「別人也討厭他討厭的人」,這種迫你看不想看的東西的人永遠都那麼多。


並不是你 Block 就能解決問題,社群媒體專對付會做創作的好創作者,也會刪除一堆好文章,唯一不會對付的不斷換馬甲的滋擾者,我發覺只要是不斷換身份的滋擾活動,所有甚麼社群守則就不知跑到哪裡去,不斷把有意義的東西刪除,再不斷滋生那些到處滋擾的網軍傳教士,再美好的地方最終也會變成垃圾堆。Block 這個機能基本上對付不了任何不斷換馬甲的人。


不是無視就可以嗎?如果有人在一個你看不到的地方,點名來指責你沒做過的東西,你連那篇文章出現過都不知道,都自然會有人跑過來義正辭嚴質問你為何不公開澄清。別人無故攻擊或抹黑你,你無視也不行,新一代的人已經惡化成覺得被攻擊的人有澄清的責任,不然就是有罪,成長在科技先進的現代的人,一堆人心態只是像中世紀獵巫「你不證明自己無罪就是有罪」「我聽說過就很可能是真的」的鄉民。

《備份在Social media 上的回憶》

還記得在十年前,不少人在嘲笑大陸是沒有言論自由,到處河蟹的防火長城。今天已經不太聽到這說法,可能是因為在過了 2016 年之後,防火長城已經被擴建出整個世界。非常諷刺的是,中國的審查反而變成了一種先見之明,結果各種中國網民發明的避免審查的方式與文化,例如用簡寫代替關鍵字,各種刷邊球,變成了所有人都要學習的形式。


當初大家使用Facebook與 Youtube 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就能接觸到很多人,以及全世界,你本來接觸不到的人。這能夠為你連結你的朋友,以及認識新的朋友,並帶來新的機會,各個現在被平台刪除的受害者,都曾是受益者。


難道不會有新的東西代替 Facebook. Youtube 嗎?當然也不乏每天都說臉書已經只有老人在玩的說法。實際上能夠挑戰甚至取代他們的並不是更有言論自由更有內容的東西,而是很多人都不太喜歡的 TikTok,有新的東西取代舊的東西,那個新的東西不見得是更好的東西,甚至我會覺得,有一天當你看到 Facebook, Youtube 這些霸權倒台的時候,你會懷念「現在」的言論自由,因為那個取代現有霸權的是更沒有自由,審查更厲害完整,甚至你根本連有意義內容都不能貼的地方。


而最大的受害者們,與其說是言論自由,不如說是這二十年來,我們在網絡上留下的所有回憶,有些人問我,以前看到我某篇文章想再看到,我說,我也沒有辦法。他可能永遠的消失。而我的文章備份的可能還比較多,還不致於全滅,但更多人把自己珍貴的照片,影片,放了在網絡上,他們的僅有一份就消失。而消失的原因就只是一個人工智能在發瘋。


無論如何,去到今天,客觀事實就是這樣:一切你放在社群媒體上的東西,你都要預備他突然會消失,這是沒有辦法防止,沒有辦法違抗也沒有辦法補救的。那不是因為你違規,也不是任何原因,單純就是你剛好成為失控人工智能的受害者而已,人工智能就像是怪物一樣到處隨機吃掉那些灌注了大家回憶與心血。


現代人的終點就是中國人。別想著笑現在的中國人,現代性的鐵鎚總有一天會砸在你頭上,並高喊一句:「笑什麼畜生?你也是中國人!」

《同溫層現象3 》

當我們遇到與我們自身認知模式矛盾或是不利的資訊時,會產生所謂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感受到極不舒服的感覺,這會破壞我們大腦的穩定狀態,所以我們會下意識地想要消除這樣的狀態。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大腦常用的方法有兩種:


  1. 忽略:我們會選擇性的忽略與過濾掉那些與我們認知模式矛盾或是不利的資訊,或甚至乾脆選擇不去理會。
  2. 合理化:用自身的認知模式去解釋,甚至是「扭曲」所謂的矛盾或不利的資訊。


從以上的討論,可以很清楚地認識到,想要跨出自己的同溫層,更全面的思考問題,可以往以下幾點努力:


擴大取得資訊的管道:

在這個時代,社群網站已經變成許多人獲取資訊的主要方式,但是這也表示幾乎會聽不到與自己自身同溫層意見相左的聲音,而由於個人化的演算法會隨著時間優化,這個狀況只會越來越極端。要克服這點,最好的方式是增加取得資訊的管道,尤其是那些與自身立場不同的意見管道。像是利用RSS去追蹤一些質量比較高的部落格,強迫自己去看一些與自己立場不同的媒體,或是在臉書上直接追蹤一些與自己不同立場的人的動態。由於人總是傾向忽略那些與我們認知模式矛盾的資訊,我們便必須有意識的去尋求反面的觀點跟論據。


抱持懷疑的態度:

認知模式的威力在於處在裡面的人根本不會意識到這個,而認為自身的認知是完全客觀的事實。為了跳出自身的認知模式,我們應該時時對我們的信念抱持懷疑的態度,並詢問自己以下的問題:「我所堅信的,背後其實隱含著什麼樣的認知模式? 它真的是正確的嗎?」、「這些相反的觀點,道理在哪裡? 它們有沒有剛好戳中自身認知模式的侷限?」、「有沒有跟我的立場相反的客觀證據存在? 」藉由不時敲打自己的信念,來打破總是處在同溫層的認知模式。


能夠跨越同溫層很難,但是請記住,能夠容納矛盾觀點的內心,才是一個真正強大的內心。

《同溫層現象2 》

經濟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把「人是理性的」作為一切推論的基本假設,認為人一切的行為都是基於對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或是損失的最小化為根本原則。但後來這個假設被徹底拋棄,原因很簡單,大量的實驗與研究發現,人其實極其容易受到各式各樣的因素影響,做出非理性的,甚至是錯誤的判斷與決策。


這是因為在生活中,每個人每天遇到的訊息浩如煙海,但是我們腦袋的處理能力又極其有限,根本不足以鉅細彌遺的處理這些資訊。所以我們的大腦需要一套框架,設定好某些條件,來幫助我們處理這些資訊,這就是所謂的 「認知模式」(cognitive schema)。這有點像是一家公司每天收到上百份履歷,人資才幾個人,根本忙不過來,所以需要設定一些像是學經歷之類的條件,來幫助快速篩選需要的人才。


在我們的基因之中,本來就擁有一部分對外在世界的認知模式,通過對以往的經驗的反思,又會完善一部分。認知模式是我們用來解釋這個世界的參考標準。雖然每個人都會感覺平時看到的是 「客觀」的事物,但實際上,我們所認知到的其實是經過我們的認知模式過濾並加以詮釋過的。


上述的認知模式,尤其是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議題的時候,會特別的明顯。例如我們在聽到別人說的話的時候,大腦會自動地開啟「猜猜他說這話的意圖」的系統。而這又需要借助「他是哪種人」的系統來輔助。這套系統便是所謂的「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我們之所以可以理解其他人的想法,是因為我們的腦袋是一個超級模擬器,能夠模擬其他人的想法與意圖,以及他們可能採取的行動。


我們在揣測其他人的意圖的時候,一般情況之下大略是準確的,但是有時卻會錯得離譜,用自身的認知模式去度量別人的行為,錯誤的解釋對方的想法,動機與行為。這在親密關係中經常會帶來災難性的惡性循環。例如我們常常會遇到一對情侶,女生不時抱怨男生不夠體貼,不了解她的心思,不會適時的表達關心與浪漫,並直接推論出男朋友不再這麼愛她。


問女生為什麼不直接跟她的男朋友說,她卻又說如果她說出來男朋友才去做,這些行為就沒有意義了。這就是標準的用自身的認知模式,來度量別人,卻沒有考量別人很可能是完全不同認知模式的常見案例。

《同溫層現象1 》

同溫層是潮語,正式科學名稱平流層(Stratosphere),意指離地表10至50公里的大氣主要以水平方向流動,幾乎沒上下對流,引申到某批人同聲同氣,英文所謂Echo Chamber,在相對封閉環境中,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和誇張,令環境中的人以為這就等於事實的全部。


一般認為,社群網站由於要吸引更多的人,會透過你過去的偏好,使用個人化的演算法,推送那些你「想要」看到的資訊,屏蔽那些你「不想要」看到的。更誇張一點還會扯上亂七八糟的陰謀論。其實,所謂的個人化的演算法,就是用人工智慧之類的技術,去預測哪些內容是你「最有可能停留最久的時間,並與之互動」的內容,並把這些所謂的你更願意花時間的內容呈現給你。對於網站本身而言,它其實只關心一個問題:如何讓使用者在網站停留更久的時間,對內容有更多的互動。


所以同溫層效應所揭示的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問題: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與自己立場相同,或是相似的言論,並與之互動,而不是花更多的時間,去傾聽跟了解與自己不同的,或甚至是對立的言論呢?

《努力的意義》

讀書,是為了心平氣和地跟傻B 說話,而健身,是為了讓傻B 心平氣和地和你說話。


努力賺錢,是為了跳出你厭惡的圈子,不和傻說話。

《真男人說到做到》

男人做事,穩、準、狠。


小事要穩,別出錯;

中事要準,別猶豫;

大事要狠,別顧及;


遇見事情,別害怕。



《身體健康》

有一天,你成功和風光,一定要有個好身體,才能享受人生。


有一天,你遇到挫折、落魄難堪,還得有個好身體,才能東山再起。


健康不是第一,而是唯一!


這也貴,那也貴,照照鏡子其實你自己最貴,當你倒在病床上的時候,多少錢才能把你扶起來呢?


所以,儲存健康是最明智的選擇!


人生只有單程,沒有往返,讓自己健康是美德,讓家人健康是責任。人生下半場拼的就是健康!

《最好的關係,就是沒有關係》

我們無法影響事情發生的方式,但可以改變事情對自己的影響。


有時就會這樣,當生活過得順利時,卻突然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情來搗亂,或是在人生最掙扎的時刻,出現不想發生的意外,遇到難纏的人。


其實,意外每天都在上演,或大或小而已;壞事也不時出現,或多或少而已。我們都無法控制事情會如何發生,但依然可以從中得到經驗;人生,往往就是走到了,遇到了,學到了。


生活中,好事跟壞事都有,還沒出現的好事,或許只是被壞事暫時擋住而已。


只要你願意走,踩過的都是路,只要你不迴避與退縮,生命的掌聲終會為你響起,唯有好好努力,才能遇見最好的自己。


沒有過不完的今天,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即使生活比想像中還艱難,你也一定會愈走愈堅強。

《危機是助力還是阻力?》

以前說,香港窮得只剩下錢;現在,恒生指數徘徊在17,000點,香港仍富有,但香港人窮得連錢都沒有。


目前香港陷入發展困境,曾經的東方之珠失去光芒,遊客覺得香港的旅遊景點已經開始老化。乜又係海洋公園和迪士尼?


人遇到困難,往往會歸咎於外因,但很多時候,由於真正的解決方法是自省反思。與其贊助海外引入的活動,不如用心發掘香港的潛在價值。如果你看不到香港的潛在價值,咁就係你悲觀啫。

《存錢並不需要一個特別的理由》

財富積累與收入或投資回報率關係不大,而與你的儲蓄率關係很大。如果你把積累財富看作一個受你自己的勤儉節約和效率提升控制的過程,你的財富前景就會變得更清晰。更重要的是,財富的價值和個人需求有關,比如說,我只需要支出你支出的一半就能感到快樂,而你對生活的要求則隨著你財富的快速增加而不斷提升。


如果你學會用更少的錢來獲得同樣多的幸福感,你的欲望和所得之間就會產生積極的落差。你也可以通過提升收入來造就這種落差,但欲望和所得之間的落差才是你更容易控制。


收入超過一定水準後,你的物質需求由欲望決定。但當消費超越了最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的水準後,它在大體上便成了虛榮的自我的反映,一種通過花錢向人們展示你有錢(或曾經有錢)的方式。如果是這樣,增加財富最有效的方式就不是提高個人收入,而是培養你的謙遜之心。


所以,我們比自己想像中更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儲蓄率。當開支減少,儲蓄率自然會提高。當你的欲望減少,開支自然就會減少。當你不再關心別人怎麼看你,你的欲望自然就會減少。


存錢的目的可以是防止意外。這樣一來,即使出現了最壞的情況,你也不會驚慌失措。存錢與消費無關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存錢能讓你在時間方面擁有更大的自由。每個人都知道,錢能買到各種各樣有形之物,但錢還能買到很多無形之物。後者不容易理解,因此經常被人們忽視。但是金錢的無形好處比你存錢購買實物的有形好處要有價值得多,還能提升你的幸福感。


當你不是為了購買特定目標而存錢時,你就會有更多的選擇和自由。對時間的靈活掌控是你的無形財富,而且這種無形的回報逐漸變得越來越重要。


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聰明人。在一個智力方面的競爭已經白熱化,而很多舊有技術已經被自動化技術取代的世界裡,競爭優勢開始轉向更加細微的軟體層面,比如溝通能力、共情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一點— 個人的靈活度。


在時間和選擇方面的更大控制權,已經成了當今世界最有價值的通行貨幣之一。這就是為什麼更多人可以也應該存錢。

《Wealth is What You Don’t See》

炫富是讓財富流失的最快途徑。關於金錢,存在很多具有諷刺性的事實。其中一個重要的是:財富是你看不見的那些東西。


在區別「富有」和「有錢」(wealthy and rich)時,我們應該格外小心,二者的區別不僅僅在字面上。「有錢」與你當前的收入水準有關。但一個人的「富有」卻是看不見的,因為沒有被花掉的收入才會成為財富。財富存在於你尚未做出購物決定的時候。它的價值在於它為你提供的選擇、靈活度和成長空間,在於能讓你在將來的某一天購買比現在能買的更多的東西。


我認為絕大多數人在內心深處都想變得富有,都渴望自由而有靈活度的生活,但只有沒有被揮霍掉的真正的財富才能賦予我們這樣的生活。但是長久以來,我們形成的消費觀是,錢就是用來花的,所以我們其實不太理解,富有的前提其實是克制。


如果財富是你不去使用的金錢,那麼財富又有什麼好處呢?

《Man in the Car Paradox》

其實別人不會像你那樣在意你有多少財產。我幾乎從來沒有注意到是誰坐在這些豪車的駕駛座上。當你看見有人開著一輛漂亮的車子時,你很少會想「哇,開那輛車的傢伙真酷」,相反,你只會想「哇,如果那輛車是我的,別人一定會覺得我很酷」。無論這種念頭是有意識的還是只存在於潛意識中,人們在這種情況下的態度就是如此。


我們都想通過財富來告訴其他人,自己應該受到他們的愛慕與敬仰。但事實上,其他人常常會跳過敬仰你這一步。這並不是因為他們覺得你的財富不值得羡慕,而是因為他們會把你的財富當作尺規,轉而表達自己渴望被愛慕與敬仰的願望。


你覺得擁有昂貴的東西會讓別人尊重和羡慕你,但可惜,別人不會— 尤其是那些你希望得到其尊重和羡慕的人。


我們需要知道,雖然人們的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羡慕,但通過用金錢購買昂貴之物獲得的尊重和羡慕可能遠比你想像中少。如果獲得尊重和羡慕是你的目標,那麼一定要注意選擇正確的方法。比起豪車,謙虛、善良和同情心等人格特質才能幫你獲得更多尊重。

《金錢能如何讓你更高興》

時間自由是財富能帶給你的最大紅利。富有的最高級形式是,每天早上起床後你都可以說:「今天我能做我想做的任何事。」


人們都想變得更富有,希望財富能帶來更多幸福。幸福是一個複雜的話題,因為每個人的幸福觀都不同,但如果幸福的分數有一個公分母 — 一種普遍的快樂源泉 — 那就是對生活的全面掌控。對自己想做什麼、什麼時候做、和誰一起做擁有掌控能力。這是生活中決定幸福感的通用變數。控制時間是影響幸福感的關鍵因素。


金錢最大的內在價值是它能賦予你掌控自己時間的能力 — 這句話沒有任何誇張的成分。之所以能從財富積累過程中逐步獲得一定程度的獨立和自主,是因為你積累的財富能讓你對可以做什麼以及什麼時候去做有更強的控制力。


財富能提供你更多的時間和選項。它賦予你生活的好處,沒有什麼奢侈品比得上。人們喜歡一切盡在自己掌握的感覺,就好像坐在生活的駕駛席上。當他們被要求做一些事時,他們會覺得自己沒有話語權,沒有選擇權,選擇是別人替他們做出的。所以,他們會拒絕做這件事或故意去做其他事,即使他們本來可能很樂意做這件事。


洛克菲勒經常會引用一首詩來回答:


一隻貓頭鷹住在橡樹上,它看得越多,說得就越少,它說得越少,聽得就越多,為什麼我們不能像智慧的貓頭鷹一樣呢?

《Getting Wealthy vs Staying Wealthy》

致富是一回事。而守富則是另一回事。如果要我用一個詞來概括財務方面的成功,我選擇「生存」。


致富需要的是冒險精神、樂觀心態,以及放手一搏的勇氣。但守富需要做的卻與冒險完全相反。守富需要謙遜和敬畏之心,需要清楚財富來得有多快,去得就有多容易。守富需要節儉,並要承認你獲得的財富中一部分源自運氣,所以不要指望無限複製過去的成功。


不是「成長」和「智慧」,也不是「眼界」。能夠長久生存下去,不被淘汰或被迫放棄,才是最重要的。生存應該成為你一切策略的基礎,無論是關於投資、規劃個人職業還是經營生意的。


生存至上的理念對財富為什麼如此重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顯而易見:沒有任何收益值得你冒失去一切的風險。

第二個原因則是看似不符合直覺的複利。


究巴菲特的投資秘訣:他是怎麼發現有潛力的企業、廉價的股票和優秀的管理者的。想總結其中的經驗是非常困難的。但有一些稍微簡單卻同樣重要的事是我們可以做到的:總結出哪些行為是他沒有做過的:


(1) 他沒有讓自己債務纏身。

(2) 在他經歷過的14次經濟衰退中,他始終沒有驚慌失措地拋售自己的金融資產。

(3) 他沒有做過讓自己的商業聲譽受損的事。

(4) 他不會依賴單一的策略、單一的世界觀或某一種已經過時的風潮。

(5) 他不會依賴別人的資金(通過上市公司來管理投資意味著投資者是不能撤資)。

(6) 他沒有拼到精疲力竭,然後放棄或退休。

(7) 他生存了下來,而生存賦予了他的投資持久性。這種持久性— 從10歲開始不間斷地投資到89歲以後 — 是複利能創造奇跡的根本原因。這一點是分析他的成功經驗時至關重要的一件事。


為了將生存至上的心態應用到現實世界當中,你需要懂得三個道理。


(1) 比起巨大的回報,財富的安全更重要。只要財富安全,你就知道你總能得到最大的回報,因為只要你堅持足夠長的時間,複利就會創造奇跡。

(2) 規劃很重要,但每項規劃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對意外做好預案。

(3) 對未來保持樂觀的同時,時刻提防阻礙你走向美好未來的因素的均衡心態至關重要。


許多聰明人的失敗歸根到底都是太過自負造成。

《狄德羅效應Diderot Effect》

狄德羅效應是一種現象,當獲得新的財產導致消費螺旋式上升,從而導致獲得更多財產時,就會發生這種現象。換句話說,這意味著購買新東西可能會導致購買越來越多東西的連鎖反應,因為新物品讓人感覺需要其他東西來搭配或跟上它。這可能會導致超支和累積比實際需要或使用更多的財產。這個術語由人類學家和消費模式學者格蘭特·麥克拉肯 (Grant McCracken)於 1988 年創造,以法國哲學家丹尼斯·狄德羅 (Denis Diderot ,1713–1784)的名字命名,他首先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這種效應。


The term has become common in discussions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green consumerism, in regard to the process whereby a purchase or gift creates dissatisfaction with existing possessions and environment, provoking a potentially spiraling pattern of consumption with negativ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impacts.


這個術語在永續消費和綠色消費主義的討論中變得很常見,指的是購買或禮物引起對現有財產和環境的不滿,引發潛在的螺旋式消費模式,從而對環境、心理和社會產生負面影響的過程。


狄德羅效應給人們一種啟示:對於那些非必需的東西盡量不要。因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麼外界和心理的壓力會使你不斷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東西。


心理學家將這個效應解釋為「越得到就越不滿足」、「沒得到比得到還要痛苦」,這是人們想要追求盡善盡美的心理缺陷,目的是想要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始終認為追求下一個「得到」會帶來完美,一旦「得到」後,才發現不夠完美,所以又開啟追求下一個完美的慾望。

《平復焦慮》

「人活得累,一是太認真,二是太想要,當你有情緒的時候問問自己,是不是又在強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別貪心,多一物有多一物的煩惱,少一物有少一物的自在,總有一天,你會靜下心來,像個局外人一樣回首自己的人生路,然後笑著搖搖頭,浮生不過夢一場,你終會明白,人最重要的是健康平安,其它的都是浮雲,一切順其自然,不必強求,老天自有最好的安排。」


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不滿意,就灰心。


中途下車的人很多,不必因為一個過客,讓自己耿耿於懷,若將過去抱得太緊,怎麼騰出雙手擁抱未來。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完善自己,寬容別人,接受生活的不完美,慢慢學會控制情緒。你總會覺醒,只是或早或晚,而這個早晚決定了人生的走向。

《每晚思考明天可以做得更好的事》

 


作為全球最大家具零售商宜家(IKEA)的創辦人,已故瑞典商業巨人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生前曾以587億美元的身家排名世界富豪第八位。不過眾所周知,與他富豪身份不符的是,坎普拉德是個不折不扣的「孤寒財主」,且經常因為過於誇張地省錢方式而受到批評。但他本人毫不在意,生前工作到87歲高齡才退休,並一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他曾説,「我很吝嗇,但我以名譽為榮」。


很多人以為,IKEA的命名可能蘊藏深意,但事實上它只是坎普拉德名字與其家鄉地名縮寫而成。(IKEA,Ingvar Kamprad、Elmtaryd、Agunnaryd )。坎普拉德的人生有很多值得世人藉鑒的原則。其中,宜家的企業理念,就是「為大眾創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時至如今,IKEA各地辦公室仍刻有該語錄,向員工宣揚公司的文化理念,強調對顧客的關注、簡單實用的設計、可持續發展和成本效益等,因此也會吸引對擁有相似價值觀的人才加盟。


坎普拉德生前以勤奮節儉而聞名。據説,他在生活上極為節約,從來只穿從跳蚤市場買的二手衣服、只在發展中國家理髮、平時只有一輛車齡20年的舊車代步,且搭飛機只搭經濟艙。最誇張的是,他曾因瑞典稅率太高,於1976年移居瑞士,直至40多年後瑞典稅制改革後,始返回家鄉。面對別人的批評或不解,坎普拉德只回應一句話:「吝嗇一點比把錢扔出窗外要好」。


坎普拉德亦曾説,簡單的例行公事有帶來更好的反響,「我們避免入住豪華酒店不僅僅是為了削減成本,而是因為我們不需要豪華汽車、豪華頭銜、定制服裝或其他作為身份的象徵」。


坎普拉德用70年的時間,把宜家打造成全世界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在歐洲、北美、中東和亞洲6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460家門店,2022年零售額達到395億歐元(約3,350億港元)。但即便規模如此大,宜家卻至今都沒有上市。據悉,這是坎普拉德所堅持的原則。因為他知道,一旦上市,股東們追求的將會是更多的利益,而非一直以來堅持的使命,或將影響宜家穩定的步伐。


坎普拉德曾於1976年出版了一本名為《一個家具經銷商的遺囑》(The Testament of a Furniture Dealer)的書,分享他做生意的心得和願景。他説,「人只有在睡覺時才不會犯錯。犯錯是積極者的特權,那些抱持消極態度的平庸之人,總是花時間證明自己沒有錯」。坎普拉德認為,時間是一個人能擁有的最重要的資源,「把10分鐘當作自己的一部分,並將它分成好幾個部分來完成有意義的事情」,「你會發現,你能在10分鐘内做很多事情」,而當你什麽都不做,10分鐘一旦過去了,就只能永遠消失。


因此,直到去世的前幾年,坎普拉德仍然在工作。他坦言,自己並不害怕80歲,「因為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沒有時間去死」。《福布斯》(Forbes)曾統整幾位包括坎普拉德、蘋果公司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等企業大佬做生意的特點。除了自身的才華外,無外乎就是堅持與勤奮,且難以得到滿足。偉大的商業領袖會不斷努力將業務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就像坎普拉德所説的,「最危險的毒藥是成就感,解藥就是每晚思考明天可以做得更好的事。」(The most dangerous poison is the feeling of achievement. The antidote is to every evening think what can be done better tomorrow.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