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把「人是理性的」作為一切推論的基本假設,認為人一切的行為都是基於對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或是損失的最小化為根本原則。但後來這個假設被徹底拋棄,原因很簡單,大量的實驗與研究發現,人其實極其容易受到各式各樣的因素影響,做出非理性的,甚至是錯誤的判斷與決策。
這是因為在生活中,每個人每天遇到的訊息浩如煙海,但是我們腦袋的處理能力又極其有限,根本不足以鉅細彌遺的處理這些資訊。所以我們的大腦需要一套框架,設定好某些條件,來幫助我們處理這些資訊,這就是所謂的 「認知模式」(cognitive schema)。這有點像是一家公司每天收到上百份履歷,人資才幾個人,根本忙不過來,所以需要設定一些像是學經歷之類的條件,來幫助快速篩選需要的人才。
在我們的基因之中,本來就擁有一部分對外在世界的認知模式,通過對以往的經驗的反思,又會完善一部分。認知模式是我們用來解釋這個世界的參考標準。雖然每個人都會感覺平時看到的是 「客觀」的事物,但實際上,我們所認知到的其實是經過我們的認知模式過濾並加以詮釋過的。
上述的認知模式,尤其是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議題的時候,會特別的明顯。例如我們在聽到別人說的話的時候,大腦會自動地開啟「猜猜他說這話的意圖」的系統。而這又需要借助「他是哪種人」的系統來輔助。這套系統便是所謂的「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我們之所以可以理解其他人的想法,是因為我們的腦袋是一個超級模擬器,能夠模擬其他人的想法與意圖,以及他們可能採取的行動。
我們在揣測其他人的意圖的時候,一般情況之下大略是準確的,但是有時卻會錯得離譜,用自身的認知模式去度量別人的行為,錯誤的解釋對方的想法,動機與行為。這在親密關係中經常會帶來災難性的惡性循環。例如我們常常會遇到一對情侶,女生不時抱怨男生不夠體貼,不了解她的心思,不會適時的表達關心與浪漫,並直接推論出男朋友不再這麼愛她。
問女生為什麼不直接跟她的男朋友說,她卻又說如果她說出來男朋友才去做,這些行為就沒有意義了。這就是標準的用自身的認知模式,來度量別人,卻沒有考量別人很可能是完全不同認知模式的常見案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