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本的世代,一行是三十字,一頁有二十五行,也就是一頁 750 字,幾千字的文章其實就只是幾頁。在那個時候會被看成是散文,很快看完的短文章。但在今天,幾千字的文章,甚至一千字以內的文章,都會被很多人覺得是「太長不看」,大家寧可花時間去重複同一段口號或者一些只有幾句看似精妙的心靈雞湯,都不願意接受文章以有細節為佳。
這可能是因為影片變得容易取得,在過去需要等電視節目表以及租錄影帶的影片,今天是一瞬間就可以在你手機上看到。資訊容易取得之餘,各大網站都會不斷推送你資訊給你看,先是早期的彈出式廣告,然後是社群媒體的推薦廣告。但初期的影片,其實比現在長,例如以小時計的影片還是多的。那是因為我們有興趣看的影片太多了,多到我們沒時間貢獻在單獨影片上,我們一天要變成看十條,甚至幾十個影片。
最終就是連影片都越來越短,變成了十幾分鐘,幾分鐘,一分鐘。電影也太多了,大家開始沒有心去看,外國開始出現一些把影片集合起來一分鐘看完的系列。以前我們會花一個月每天追看半小時的節目,今天都變成了半小時內看完的影片。
在我們的晶片走向越來越迷你的這二十年,我們的文化也走向一個極端,那就是喪失所有耐性。那個從能夠看完一整套書,去到太長不看,去到影片也太長不看,最終我們得到抖音是理所當然的結果,因為對我們來說所有東西都太長不看,那 15 秒以內的影片不就是我們追求的終極資訊形態?在影片變得既短也沒有意義時,圖片以迷因為主,文字也退化為 soundbite 與呼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