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積累與收入或投資回報率關係不大,而與你的儲蓄率關係很大。如果你把積累財富看作一個受你自己的勤儉節約和效率提升控制的過程,你的財富前景就會變得更清晰。更重要的是,財富的價值和個人需求有關,比如說,我只需要支出你支出的一半就能感到快樂,而你對生活的要求則隨著你財富的快速增加而不斷提升。
如果你學會用更少的錢來獲得同樣多的幸福感,你的欲望和所得之間就會產生積極的落差。你也可以通過提升收入來造就這種落差,但欲望和所得之間的落差才是你更容易控制。
收入超過一定水準後,你的物質需求由欲望決定。但當消費超越了最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的水準後,它在大體上便成了虛榮的自我的反映,一種通過花錢向人們展示你有錢(或曾經有錢)的方式。如果是這樣,增加財富最有效的方式就不是提高個人收入,而是培養你的謙遜之心。
所以,我們比自己想像中更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儲蓄率。當開支減少,儲蓄率自然會提高。當你的欲望減少,開支自然就會減少。當你不再關心別人怎麼看你,你的欲望自然就會減少。
存錢的目的可以是防止意外。這樣一來,即使出現了最壞的情況,你也不會驚慌失措。存錢與消費無關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存錢能讓你在時間方面擁有更大的自由。每個人都知道,錢能買到各種各樣有形之物,但錢還能買到很多無形之物。後者不容易理解,因此經常被人們忽視。但是金錢的無形好處比你存錢購買實物的有形好處要有價值得多,還能提升你的幸福感。
當你不是為了購買特定目標而存錢時,你就會有更多的選擇和自由。對時間的靈活掌控是你的無形財富,而且這種無形的回報逐漸變得越來越重要。
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聰明人。在一個智力方面的競爭已經白熱化,而很多舊有技術已經被自動化技術取代的世界裡,競爭優勢開始轉向更加細微的軟體層面,比如溝通能力、共情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一點— 個人的靈活度。
在時間和選擇方面的更大控制權,已經成了當今世界最有價值的通行貨幣之一。這就是為什麼更多人可以也應該存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