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跑步是合法的吸毒》

跑步的好處?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知道鴉片可以祛除疼痛、製造愉悅感。古羅馬帝國的人從罌粟花苞上取出汁液,乾燥後當做藥物使用。十九世紀初,德國科學家成功從中分離出嗎啡(鴉片中的活性物質),並開始應用在醫療領域上,其中最主要的用途是給受傷的士兵當止痛藥。人們發現這種藥非常有效。即使士兵失去了胳膊和雙腿,十毫克的藥就可以幫他消除疼痛。如此少量的嗎啡,其消除痛楚的效果相當於其百倍劑量的酒精。


一九七○年代初期,發現了大腦細胞表面上的受體可以與嗎啡結合,進一步解釋了為什麼這種藥會有如此好的效果。這個發現也同時引發討論:為什麼大腦裡會有嗎啡受體?是大自然故意讓我們對嗎啡成癮嗎?感覺不像。更可能的原因是,大腦可以自己製造類似嗎啡的物質,所以這個受體其實是為了這種自產的未知物質而生的。


這種物質也存在人類大腦裡,稱為:內源性嗎啡(endogenous morphine)。不過,它還有個更簡潔的名字是「內啡肽」(endorphin。亦稱腦內啡、腦內嗎啡)。就像嗎啡一樣,內啡肽有驚人的疼痛控制效果,並能製造愉悅感。但是為什麼大腦會因嗎啡而感到愉悅呢?大腦裡為什麼存有自我愉悅這種機制?什麼情況又會觸發這個機制呢?另外,也有一個問題因此被提出來討論:自然界裡是否有一種情況,可以讓人類在不服藥的情況下,自然祛除疼痛並產生愉悅感?


有人形容「跑步是合法的吸毒」,可促進腦內啡分泌,就像「天然的鴉片」一樣使人產生欣快感,有效紓壓,且能改善睡眠品質,肺活量、心輸出量也會增加,更有助調節身體質量指數(BMI),降低血壓和膽固醇。


若在戶外跑步,曬太陽可使維他命 D 轉換成活性維他命,骨骼密度更高、韌帶更強壯;長距離跑步可讓海馬迴的細胞增長,增加記憶力、降低憂鬱,也能改善大腦處理資訊的穩定度,延緩認知功能退化。呼吸是先吐氣再吸氣,因為體內正大量的消耗氧氣轉化成二氧化碳,所以要先將二氧化碳吐出,才有辦法吸取氧氣,這跟跑步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是有氧運動的關係,有氧運動就是短時間消耗的氧氣很大量。

《每一次的跑步都經歷過內在革命》

村上春樹寫過,有一回採訪在日本擁有高知名度的長跑教練瀨古利彥,當時他問道:「瀨古君這樣高水準的長跑選手,會不會也有今天不想跑啦、覺得煩啦、想待在家裏睡覺這類情形呢?」瀨古利彥怒目圓睜,然後用了類似『怎麼問出這種傻問題來』的語氣回應:「那還用問!這種事情經常發生。」


阻擋一次出外跑步的理由與原因多不勝數:下雨、天氣微寒(或太熱)、沒有一塊跑步的夥伴、還有其他事情要忙、跑步不是我的第一第二順位、減肥等明天再說…… 想跑步只需要一個理由,不想跑步可以找到很多理由。對非競技型跑者而言,似乎每一次的跑步,都經歷過一場內在革命。


健康與強壯是一個複合式的議題,如何活得健康是全人類共存的觀念。很多人因為減肥開始跑步,因為想嘗試戒菸而開始跑步。阿道斯‧赫胥黎說過:「改變體質與性格的基本貌並非我們能力所及,即使有最堅強的意志力,也只是充分運用天生的心理與身體結構。」熱愛跑步的人深知這點,跑步不會讓我們擁有姚明的身高、或者是成為下一個Eliud Kipchoge,但透過積極的追求與自我改造,總會有一點一滴的變化。


跑者不會戒菸後才開始跑步,而是在跑步中不知不覺發現自己已經戒菸。減重者不會因為減重後才開始跑步,而是在跑步的過程中,因為欲求跑步、在對的時間吃正確的食物而逐漸減重。


懈怠跑步起於內在的作祟,人們喜於接受短暫舒適的生活,而容易忽略了隨時間累積而成的長效力量。把跑步的一個小時拿來睡一覺、看電視、打電動不是很好嗎?跑步不只是累積健康的方法,更是幫助人們延遲享樂的技術。透過跑步,人們得以更有堅毅力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困頓,以及能用更積極的目標看待未來。不是有人常說:「如果我都能跑完一場馬拉松了,那還有甚麼事情我做不到的呢?」


超脫這份厭倦跑步的情緒,看透自己的本質與性格,去跑起來,然後解放自己。每一次疲憊且慵懶的出發,最終都會認為『還好今天有跑步』。


《如何透過運動增強記憶力?》

運動後立刻就能看到功效嗎?還是得堅持運動好幾個月?是在學習前運動才容易記住知識,還是學習後再運動效果更好?

 

一開始,你不需要運動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因為已有研究得出結論:三個月的規律耐力訓練,可以顯著增強記憶單詞的能力。這種方式一箭雙雕:增強記憶力(即能記住的單詞數量)的同時,也強化了體質。而且那些變得更健康的人,記憶力也變得更好。隨著運動增大的不僅是肌肉,還有海馬迴的體積,這個連結確實挺有趣的。

 

覺得三個月很長?別擔心,你會發現效果來得更快。

 

科學家曾比較「在健身房騎健身車的人」(運動組)和「不運動的同齡人」(非運動組)之間的記憶力。在開始運動前,幾次不同的記憶測試中,這兩組人是旗鼓相當的。然而,騎車這種運動方式,讓受試者很快就在各種健康指標和記憶方面遙遙領先。六週後,運動組在記憶測試中的表現明顯更好,並且研究持續的時間越長,兩組的差異也變得越大。 運動組的記憶力不斷增強,而非運動組的身體素質和記憶力,卻保持在實驗開始時的水準。

 

科學家還對兩組受試者的大腦進行磁振造影掃描,結果發現大腦記憶的改善,與海馬迴(我們的記憶中心)供血量的增加情況密切相關。耐人尋味的是,似乎是血流量先增加,記憶力才隨之提高。

 

事實上,運動是可以立即改善記憶力!據觀察,那些在記憶測試中表現最好的人,也是剛運動完的人。測試前剛做過中等強度運動者,成果比測試前沒運動的人好。這說明了運動能立即對記憶產生影響。但是,如果想大幅提高記憶力,就得邊學邊動,例如在跑步機上行走時也一邊學習。當然,即使不一定總能這麼做,也要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


目前仍不明白為什麼邊運動邊學習,能把知識記得更牢固。可能是運動時,大腦中的血流量增加了,肌肉中的血液循環也以同樣的方式加快了。這種血流量的增加是即時的,所以大腦會得到更多血液補充,記憶效果也更好。


《壓力讓大腦萎縮》

壓力不僅會使海馬迴縮小,似乎對額葉也具有相同作用。的確,容易焦慮的人,其額葉通常比較小。這聽起來像是對易焦慮者的一種歧視!壓力持續的時間越長,大腦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剎車的功能就越糟糕。那些長期受壓力困擾的人最需要海馬迴和額葉,而在他們身上,這兩者都不能以最佳狀態工作。

 

每當杏仁核發出警報、額葉無法維持平衡時,就會開始對微不足道的東西反應過度。「我今天早上向老闆打招呼時,他回答得很簡單。也許是因為他不喜歡我。我一定是做錯了什麼,我這麼沒用,可能很快就會被解雇。」如果這時候額葉能正常介入,就可以更清晰地評估這種情況:「老闆今天心情可能有點不好,但誰沒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呢?也許他只是昨天晚上沒睡好而已。」

 

當額葉變得更活躍,我們似乎會顯得更平靜、壓力更小,並且更容易抵擋杏仁核產生的焦慮。似乎可以嘗試透過磁場刺激額葉來促進其活動,以緩解整個壓力反應。


當你運動時,大腦的供血量會增加,額葉便獲得更多新鮮血液,所以工作起來會更有效率。再過一段時間,額葉會產生新的血管,改善血液和氧氣的供應,同時去除更多的代謝廢物。

 

增加供血量和製造新血管僅僅是個開始。如今,我們已經知道規律的運動會讓額葉和杏仁核之間建立更緊密的連結,從而使額葉能更有效地控制杏仁核—就像老師親自站在教室裡(而不是在外面遙控監督),更能維護班上的秩序一樣。

 

不僅如此,令相關領域的許多研究者驚訝的是,多虧規律的運動,額葉也出現長期的生長趨勢。這是已獲得證實的發現,而非科學假設。研究人員讓健康成年人散步一小時,並定時測量額葉大小。結果發現大腦最外面的大腦皮質,似乎在這段時間內獲得了成長。這真令人難以置信。簡單地散散步,我們的額葉就變大了!

 

換句話說,如果你想減輕壓力,增強額葉(大腦中負責「思考」的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知道,運動會使肌肉增大,但你可能並不了解,運動也會使大腦中較複雜的區域(即把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分開的部分)得到進一步發展。但前提是:你必須堅持不斷運動,永不放棄!額葉不會一夜之間就學到如何好好控制杏仁核,可能需要幾個月。即使運動能夠立刻緩解壓力,我們仍然有更多理由持之以恆。


《投資界的反抗軍領袖John Bogle》



投資界有個名詞叫Vanguard Effect。意思是,假如Vanguard進入某個資產類別或市場區塊,發行了低成本指數型基金,會帶來費用壓力,迫使投資同一市場的基金業者調降費用。也就是說,使用Vanguard基金與投資標的的投資人,不僅會得到低費用的好處。連不是使用Vanguard標的的投資人,也同時受益。


這本書就是在講Vanguard Effect,不過換個說法,變成Bogle Effect。就是John Bogle,透過成立與經營Vanguard ,對投資業界發生的影響。


書開頭,解釋了Vanguard當前的地位。Vanguard管理資產總值8.3兆美金,服務超過三千萬位投資人。過去十年,平均每天資產流入10億美金。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Vanguard不是靠每天一直發行新資金,所以平均每天有1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它主要是靠著過去已經發行的基金跟ETF的好名聲,不斷吸引新資產。


創造歷久彌新,愈久愈見好處的基金,吸金能力可以超過不斷追逐熱門潮流發行新主題基金的營運策略。這是Vanguard為投資界立下的一個典範。

Vanguard占整體美國基金業界管理資產總價值的29%,是規模第一大的美國資產管理業者。美國基金史上,從來沒有第一名的業者有過那麼高的占比。譬如1999年,當時第一大的美國基金業者是富達,占比14%。


而且跟過去的王者不同,Vanguard不是靠明星經理人,不是靠打敗市場來取得市場份額。明星經理人最後常變流星。打敗市場很難持續。Vanguard靠的是低成本指數化投資。而且跟過去不同的是,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儘管Vanguard管理美國業界近三成的資產,但收入只占美國整體基金業界的5%。這個差距就是投人喜歡Vanguard的理由,低成本。作者估算,Vanguard的出現,為投資人帶來多少費用節約。總共有四的面向。


四項加總,一兆美金。


一兆美金,本來會被金融業者收進口袋的錢,成為他們的高收入,高紅利的錢。現在留在一般投資人的口袋。而且不是為一般投資人帶來這些錢而已。這些錢投入金融市場,還有成長的機會。從1970年代以來,省下的錢再參與金融市場,可帶來另外4000億的資產增值。


這是一個真正為投資人帶來好處,帶來費用節約,與日後更大資產可能的投資界發展。但是很抱歉,這是「美國」的業界發展。在歐洲、亞洲,與許許多多其它國家的國民,仍深受高成本基金之害。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John Bogle、不知道指數化投資,不知道主動型基金很容易挑出過去贏家,但很難選到未來贏家。更嚴重的是,根本不知道基金跟ETF有一個持續讓你資產減值的力量,叫內扣總開銷。而這是對基金未來績效最有預測能力的因子。


我們今天看似本應如此的指數化投資相對盛行的情形,在30年前,被美國知名雜誌編輯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是誇張到好笑的事。這個看似不可能的改變,其實有很多人的付出,當然也少不了一位位,如同你我的一般投資人的選擇。小小改變,時間久了帶來重大變化。


從主動投資思惟,換成指數化投資,帶來個人財務命運的重大變化。小投資人從主動型基金換指數化投資工具,帶來投資業界的重大變化。


There is no fate but what we make for ourselves.

沒有命運,只有我們所創造的事實。


今天的你我,選擇所做出行動,將形塑我們自己與我們未來世界的現實。


《生命裡出現這四種人》


一個健全的投資計畫,就像建一座大樓,必需從地基打起。一個有良好基礎的投資計畫,才有機會是務實與良好的投資。財務計畫的根本之一,就是投資目標。目標包括兩個要件,時間與金額。例如40 年後退休,要有2000萬的退休資產。這就是一個目標。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各種財務目標都列出來,例如買樓、 日常消費、家庭開支、孩子教育、退休等等。他就可以明確的知道自己投資為的是什麼。也知道自己的進度到那裡。當發生不同目標無法同時達成的情形,自己也知道需要做出優先順序的取捨。


第二個基礎是儲蓄率。

一樣月收入4萬,存下兩萬做投資,比起存一萬做投資。前者的基礎很好多。再好的投資選擇,再會投資,也往往無法補足投入金額的差距。但由於儲蓄率有上限,另外一個增加投入金額的好方法,就是增加收入。這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儲蓄率是工作期間資產累積時的重點。退休後的重點比率,則是提領率。


第三,是資產配置。

如何在股、債、樓、現金資產中分配比重,會是一個對成果有重大影響的決定。對於長期投資目標,譬如退休,一般會以高股票比重投資組合開始,然後隨著時間接近,慢慢把它調整變得比較保守一點。


第四是自己的投資行為。

再好的投資計畫,假如遇到大跌就受不了,嚇到離開市場。那也是徒然。


第五是稅務考量。稅務也是投資的成本之一。


最後,才是投資選擇。


整體財務計畫看起來應該像這樣一個金字塔,由下往上層層堆疊起來。一層基礎打好了,再往上一層。但很多關於理財投資的討論,全都放在最後一層,也就是投資標的選擇上。這其實是最後才需要考慮的事情。這些討論,等於也都假定一個投資人,前面的基礎都已經做好了。


基礎往往因為簡單,常被認為沒必要進行太多討論。但絕不代表可以忽視。一個沒有目標的投資,一個儲蓄率不足的投資計畫,投資標的選的再好,成效恐怕都很有限。甚至很可能發生,因為沒有目標,所以進退失據。因為儲蓄不足,太想要小錢變大錢,去承擔過多或不必要的金融市場風險。結果適得其反。實際情形是,在基礎事項多下功夫,會比鑽研金字塔頂端的項目,對投資成果具有更大的影響力。但很多投資朋友不是這樣投資的。他完全不考慮基礎,就把重點全部放在投資標的選擇。


例如,投資目標?

這還用說,當然就是投資致富、 發達、出人頭地、吐氣揚眉等等。


儲蓄率?擴大自身收入?這重要嗎?

選到一個兩個月賺200%的標的不就可以彌補這個問題嗎?讓標的幫自己賺錢,還是比自己努力賺錢重要。


資產配置?有必要嗎?

要賺大錢當然是要100% All in股票。然後可能就在遇到市場大跌時,賣在低點,離開市場。


這個人的投資其實完全沒有基礎。他認為只要自己選對標的,就是一切財務目標與困境的解答。這是在自己眼前放一個”投資致富”、”翻身”美夢。整天為此徒勞的跑著、努力著,以為自己會達到目標。結果是到60歲時,終於迎到了夢醒時分。只能接受自己的命運。


不要玩這種遊戲。投資不具神奇療效。一個從基礎打起的投資計畫,才是務實的做法,才是腳踏實地的投資之道。

《財富的正面意義》

”The advantages of wealth … the ability to only occupy our mind with matters that interest you.”


財富的好處之一是讓你的心思可以全放在自己有興趣的事上。


假如整天都可以做自己有興趣的事,那不是很好嗎?有錢就不必為五斗米折腰,可以「隨心所欲」。


這句話隱含的意思是,大多人為了財富,所以必需將心思放在自己覺得沒那麼有趣的事上。的確是這樣。有多少人,是真的在工作中找到樂趣?

每天趕著上班、處理煩重事務、看老闆or 同事臉色、 受氣、加班、文書、應酬……煩啊!


大多人為了養家、供樓、繳付賬單、吃喝玩樂,不得不做!


但這也指出一個可能,假如你的工作正是你有興趣的事,其實不必擁有高額財富,你就擁有財富的好處。很多人追求財富自由。定義是,不用工作,金融資產所得就可以支應生活。為什麼?


因為他工作不自由,他覺得工作是一個牢籠。


換句話說,這種財富自由在取得之前,要先坐牢。這是太多人沒有看到的「財富自由」概念的另一面。


假如你生活在一個國家,人不是生而自由。是成年之後要先坐兩年牢,之後才可以自由。你覺得如何?不會有人覺得合理。那為什麼很多人覺得,這種當代的財富自由概念,這種要先坐牢再自由的想法,非常可行。


理由就在於,他沒有想到另一種可能。在工作階段就取得財富的好處。這條路,就是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而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事業有成的人,不管是Steve Jobs、Elon Musk…… 就是工作與興趣結合的人。他們對自己工作的熱愛,產生強大的驅動力,帶來可觀的事業成就。財富累積,也遠遠勝過把工作視為牢獄之災的人。


換句話說,把工作當成不自由,那你的確會不自由,而且財富還會落後樂在工作的人。


所以,不要再一直把「工作=不自由,不工作=自由」的財富自由概念往腦中塞了。這種想法只會讓你註定要度過一段很不舒服的「牢獄之災」。在工作中找尋意義,做自己真的會樂在其中的事業,你,會更早享有財富的正面意義。


《我花開後百花殺,美元到底是什麼6》

二戰後美元成為世界通用貨幣的狀況更進一步加大美聯儲的權力,以前它還只是在美國國內威風,現在連全球都處於它的掌握之下。由於各國央行發行的貨幣都是以美元作為信用基礎發行,導致美聯儲成為一個央行中的央行,事實上的世界央行,變成由它來獨裁全球經濟的發展狀況和各國經濟穩定度。這就是為什麼包括各國央行在內的全球金融機構一天到晚都像臣民一樣拜倒在美聯儲腳下,天天擔心受怕美聯儲加息減息喎,QE, QT的原因。


只要世界還依賴美元作為通用貨幣,美聯儲對世界的統治就不會結束。這就是為什麼歐洲要單獨發行歐元,中國為什麼要把人民幣國際化的原因。對於這種競爭和威脅,美聯儲控制下的美國自然是不會聽之任之。看看最近歐洲的各種亂局和美國重返亞太給中國造成的巨大壓力,就知道這些事件的背後不是沒有經濟原因的,真正主使者是誰不言而喻。


一言蔽之,美聯儲不光是一個私人機構,它還是全世界的大莊家。美國政府只不過是這個大莊家養的一個國家而已,世界其他國家則是美國這「牧羊犬」放的一群羊。而什麼時候放羊出去吃草,什麼時候剪羊毛都是莊家說了算,這就是美聯儲 (美元)實質。


《我花開後百花殺,美元到底是什麼5》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一句,你覺得美國最高法院有可能被某個家族控制嗎?要知道美國最高法院是掌控美國法律的,它可以否決總統的任何政策。最高法院不僅有權利否決總統的政令,而且有權利否決國會通過的任何一個法律或者政策,只要最高法院判定違憲,國會通過的法律也只能是一張廢紙。總之,一句話:最高法院的九名大法官擁有美國憲法的最終解釋權。可能你會說,三權分立是美國的立國之本,代表司法獨立的最高法院不大可能被某個人控制。那麼我告訴你,控制美聯儲的比控制最高法院的難度高一倍。


我們先來研究以下美聯儲究竟是怎麼運行的。美聯儲分為兩部分,聯邦儲備局和聯邦儲備銀行。我們首先來看聯邦儲備局,它是美國的金融管理機構,有7名委員組成。委員有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一旦任職,完全獨立運行,即不對總統負責,也不對國會負責,僅僅接受國會的監督。和最高法院大法官產生和運營的方式幾乎一模一樣。如果最高法院代表著美國司法獨立的話,那麼聯邦儲備局就代表著美國的金融獨立。所以,只要你認為美國最高法院不可能被某個人控制,那麼,控制聯邦儲備局也基本不可能。


聯邦儲備局僅僅是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制定者,而美元的發行權卻在聯邦儲備銀行手上。它是這樣運作的:將美國分成12個區,每個區設立一家聯邦儲備銀行。只要是在美國運營的跨州銀行,都必須拿出一定比例的錢來入股,成為聯邦儲備銀行的股東。而且,股份不能買賣,不能轉讓,不能退出(除非你銀行關門),股東也絕對不能介入聯邦儲備銀行的管理。


《我花開後百花殺,美元到底是什麼4》

美聯儲,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根據歐文格拉斯法案(或稱聯邦儲備法案,Owen-Glass Act 1931)成立的美國貨幣政策主管機關,包括美聯儲委員會 (FED)、聯邦儲備銀行、公開市場委員會三大機構。FRS 目的是為國家提供安全、靈活和穩定的貨幣及金融體系,使物價穩定、促進就業最大化,而實現這些目標的方式主要就是透過調節它的資產負債表。


根據法案,美聯儲是一個由國會授權的成立的,由各會員銀行聯合組成的獨立機構,不僅獨立於美國政府,也獨立於國會,體現在:


1、美聯儲的股東是3000多家會員銀行;

2、美聯儲不是政府的組成部分,政治上獨立於白宮;

3、美聯儲不接受國會撥款,財政方面獨立於國會;

4、美聯儲委員會的委員任期長達14年,橫跨數屆總統及國會議員任期,以確保其獨立性。


因此,在所有制方面,美聯儲不是國有的。 不過,FRS負責執行國家的貨幣政策,目的是為國家提供安全、靈活和穩定的貨幣及金融體系,使物價穩定、促進就業最大化,而實現這些目標的方式主要就是透過調節它的資產負債表。


美聯儲又跟美國政府關係密切:


1、美聯儲委員會的委員,由總統提名,參議院任命;
2、美聯儲的高級僱員由政府任命;
3、美聯儲承擔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會員銀行監管、國家支付系統等職責;
4、美聯儲每年利潤的94%需交給財政部;
5、美聯儲需要接受國會監督,國會有權調整美聯儲的職權;
6、美聯儲需要與白宮協調來制定金融貨幣政策。


因此,在職能方面,美聯儲類似一個政府機構。


根據法案,美聯儲將全國劃分為12個儲備區,每個儲備區成立一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地區儲備銀行。而各地區聯儲的股權,則由各地區的會員銀行根據其資產比例認購。美聯儲的會員銀行分兩種,一種是全國性銀行,強制入會,另一種是州內銀行,自願入會。但無論哪一種會員,都是美國銀行,也就是說,非美國的銀行,是不可能成為地區聯儲的會員,就更不可能成為美聯儲的股東。


而眾所周知,這幾家大銀行的背後,大多有著洛克菲勒、摩根、羅斯柴爾德等金融家族的影子。從這個角度上說,美聯儲不僅是私人的,而且是金融大鱷們的掌中玩物。


《我花開後百花殺,美元到底是什麼3》

人類真的創造出一種沒有任何擔保基礎的全球通過貨幣嗎?答案當然是存在的,這種既沒有貴金屬作為硬基礎,也沒有國家信用作為軟基礎,更超出市場經濟規則限制之外的貨幣,就是我們熟悉的美元。


有人可能會說,各種西方經濟學家不都在說美元即使不與黃金掛鉤,它也是以美國國債作為信用擔保嗎?這些都是美國為了維持貨幣霸權而創造的謊言。在現在美國債務總量早就超過了美國全國GDP總量,甚至有人預測超過全球GDP總量的情況下,按照傳統經濟學理論,美國作為一個實體其實早就是資不抵債的破產狀態了,對於一個早已經破產的實體,它哪裡還有什麼信用來替美元做擔保呢?


現階段,真正支持美元的其實就是美國全球第一的軍事實力。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在槍口的逼迫下, 那個國家還敢要求信用保證?所謂石油美元就是這種情況的典型表現形式,如果不是美國以強大軍事實力給予沙特安全保證,沙特會主動將石油與美元掛鉤?會創造出所謂的石油美元?


美元雖然沒有信用,但美國可以動用各種明暗手段讓其他貨幣更加沒有信用。美聯儲時不時搞降息升息其實就是在有計劃地讓美元定期迴流美國,定期迫使其他國家為了維持出口競爭力不得不讓本國貨幣相對美元大幅貶值,掠奪他國廉價資產的同時保證還消滅有威脅的其他貨幣,以確保美元的強勢地位,而這種方法就是常說的「 割韭菜、剪羊毛」。


剝削用最簡單的話來表述,「A剝削B」即是說A不公平地佔B的便宜。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中的僱傭勞動不是用工資購買勞動力的公平交易,而是一種建立在工人和雇主之間財產、權力不對等基礎上的剝削關係,雇主通過佔有全部勞動產品、進而佔有剩餘價值以實現剝削。世界自文明出現,剝削就開始,勞動是財富創造的唯一途徑,生產力的提高創造大量的財富,但誰能夠享受財富帶來的成果?


《我花開後百花殺,美元到底是什麼2》

直到現代社會,廢除金本位後的紙幣出現,才真正出現了不受大自然監管的貨幣。這時期的貨幣不再遵循金本位,只建立在政府債務和國家信用軟基礎之上。這就意味著政府可以作弊超發貨幣舉債,也就是所謂的量化寬鬆。對於經濟而言,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為監管貨幣的大自然硬基礎被動搖了,只剩下所謂國家信用作為軟基礎,而這種缺少硬基礎的軟貨幣其實根本就是不牢靠的。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各國為了短期利益,開始透支信用超發貨幣,大打貨幣戰爭。直接結果就是國際經濟危機債務危機的不斷發生,甚至現在連負利率這種違背經濟學常識的東西都開始大量出現了,直接導致傳統經濟學理論開始失效,世界開始陷入動蕩。


其他現代貨幣比如歐元、人民幣、日元、英鎊都是國家所有的央行發行的,雖然它們都不再遵循金本位,但卻依賴國家權力所帶來的政府信用作為發行基礎。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它們還是被制度監管的。同時,國家本身又被市場經濟法則所監管,即使一個國家想超發貨幣,也不能隨意無限量化寬鬆。


這些國家的貨幣不是世界通用貨幣,大都只能在本國流通。由於超發本國貨幣會帶來嚴重的國內通貨膨脹,所以超發貨幣相當於對市場規則作弊,所以都是有代價的。對於不是世界通用貨幣的貨幣更是如此,不光不能無限寬鬆,連什麼時候印銀紙?印多少?何時把多餘的貨幣通過什麼途徑收回來?都是非常有講究的,各國央行隨時都在搞的加息減息、 調節資產負債表……等等,其實就是在進行國家宏觀面對貨幣的調控。道理很簡單,既然已經作弊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經濟規則,那為了不受到市場規則的自然反噬,就必須繼續作弊到底,大幅增加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全面使用政府規則來代替市場規則。


主張宏觀調控的凱恩斯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為什麼會大幅崛起,取代傳統自由市場規則下的古典經濟學?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在一個已經不正常的市場規則下,如果放任資本按照原先的市場規則任意做多做空貨幣,市場反而會出問題。直接結果就是經濟崩潰、社會暴動,甚至讓政府下台,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子。


索羅斯當年曾說過,他自己自始至終都是嚴格按照市場經濟規則辦事的,其實並沒有任何程序錯誤可以指責。真正有錯的危機國政府,一直在無序破壞市場經濟規則,才導致本來正當的貨幣買賣活動卻造成了意料外的金融危機。


《我花開後百花殺,美元到底是什麼1》

早期的貨幣不管是不是私人發行,是不是法定貨幣,他們的發行基礎都是大自然某種物質,所以都是受自然監管的。至少發行方不能無限量化寬鬆,這才是重點。


原始社會,貨幣都是諸如貝殼、鹽、鵝卵石什麼的,誰發行的?沒人發行,部落間約定俗成。而且這些貨幣都是大自然的產物,唯一的發行基礎和監管方都是自然規則,私人是很難加以操縱和影響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出現了更通用的貴金屬貨幣,法定金銀銅鑄幣,誰發行的?皇帝、國王、諸侯、酋長?這些人你可以說是私人,但他們的作用只是給貨幣增加了以私人信用為基礎的軟基礎,貨幣發行的硬基礎和真正監管方卻還是大自然規則。


封建社會後期,開始有所謂「紙幣」出現,但它們是私人發行的,只能以私人信用作為基礎,如果發行方違約或者倒閉,這種貨幣就會瞬間崩潰,一文不值。所以它們的流通範圍並不大,不能作為通用的法定貨幣。市場上流通量更大的還是官方發行的以國家信用作為發行軟基礎,兼具自然硬基礎的貴金屬貨幣。嚴格來說,這些紙幣只是私人以官方的貴金屬貨幣為信用基礎二次發行的通兌物而已,更類似於現在的通兌有價證券,比如企業債、國債、股票、承兌匯票、購物卡、食品券等等。


近現代社會,在沒有國家央行的時期,英美國家的確是有私人銀行發行法定貨幣的狀況,比如早期的英格蘭銀行發行的英鎊、滙豐和渣打銀行發行的港幣、美國私人銀行發行的美元等等。這些私人銀行發行的貨幣和之前私人紙幣最大的不同在於開始有國家為它們背書,以法律形式賦予它們國家信用軟基礎,同時它們還遵循金本位制度,有自然法則作為硬基礎。所以除了用紙發行,鑄幣成本降低了以外,它們實際上和之前官方統一發行的貴金屬貨幣本質上並沒有太大區別。唯一的不同就是發行方式由官方統一發行變成了官方外包給私人銀行發行,由於私人銀行受到官方和市場經濟法則的監督,並沒有太多的自主性,所謂私人發行貨幣其實只是相當於替政府代工而已。


《什麼是資產負債表》

就像一家公司有它的資產負債表一樣,你可以把美國想像為一家公司,它的資產負債表就代表國家擁有的資產跟負債:

當國家買入資產,會釋出美元到市場,

當國家賣出資產,會將市場美元收回。


與一般公司的資產負債表(資產=負債+股東權益)概念非常類似,不過因為美聯儲並沒有股東權益項,所以資產會等於負債。我們常說的美國政府印鈔票,實際上並不是美聯儲真的印了實體鈔票,而是它去向商業銀行購買美國公債,買回來的國債就會被記錄在資產上。同時,商業銀行存在美聯儲這邊的存款準備金也會提高,美聯儲這些欠銀行的準備金就會被記錄在負債上。


隨著美聯儲購買的資產愈多,負債也跟著同時增加,造成資產負債表的擴張,意味著它用更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支持經濟,以及提供市場流動性。常聽到的量化寬鬆(QE)就是央行將大量資金注入市場的貨幣政策。反之,如果美聯儲賣出國債,代表它擁有的資產(國債)及負債同時減少,造成資產負債表的緊縮,意味著它用更緊縮的貨幣政策來調節經濟。


擴表(Fed’s Balance Sheet Expansion)是指美聯儲大規模向銀行及社會大眾購買如美國國債等資產並向社會注入資金流動性。近30年來美聯儲幾乎都是處於長期擴表的狀態,尤其是2008年後的量化寬鬆QE更是大幅度擴表。


影響:

擴表代表政府大量印鈔,流入市場的貨幣增加,此舉會造成全球的資產價格上升,通貨膨脹,同時大量的熱錢流入股市,也會帶動股市上漲。


縮表(Fed Reduce Balance Sheet)是指美聯儲縮小資產負債表,停止繼續購債或是向銀行及社會大眾賣出美國國債等資產,以向社會回收資金流動性。


影響:

縮表代表政府收回市場上的資金,使得資金變少,資產價格獲得控制或是下跌。同時公司可能減少投資、股市熱錢減少,股價面臨下跌風險。


《真.詐騙集團》

文字決定思想。這些地方從前是叫集中營、勞改營,現在是叫園區,多麼的優雅。人類真的進步不少。一大群人全天候詐騙去保障自己生命,這其賓很恐怖。從前的強制勞動是不停搬石頭,現在是不停用社交媒體去詐騙。這麼多人一起用盡力去詐騙以解救自身悲慘的狀況,而且他成功的話,也可能是一個上位的機會。

勝者為王,敗者為詐。東南亞的落後不在於窮、不在於未發展,而在於詐騙手法不夠高明。


看看從前的英國殖民者,簽了些沒有作用的文件就走了,現在一個二個又再走回他們的懷抱,多麼高明,大家一起去做詐騙集團。英國走了後,除了新的殖民者所有東西都是巧取豪奪外,不停擁入新集團成員,把所有言語都變成謊言,正所謂明刀易擋暗箭難防,你們忘記了泛民與民主中国論嗎?這些才是高明的詐騙吧,一直騙倒所有人,直到最近才被收服。


但比起以上的,以下的才是世界上最高明的詐騙集團,第二位是美元騙局,你以為只有不停的印錢嗎?更重要是印完咁多錢仲要再加息,把所有印的錢再收集回來,把所有通漲與壓力全部輸出,多麼高明,掌聲掌聲。


不過還是不夠高明,以下的才真真正正的五體投地,就是這個假瘟疫了,這班人幾L 勁,由病毒、口罩、消毒、檢測到啪針等,所有東西都是假的,但所有人都身體力行信到十足,而且成為信仰者、傳教士。這才是詐騙之中的王者之王,掌聲。


東南亞你地要好好學習。這就是你們落後的地方。


《香港似乎每個人都太忙》

有些前輩會說工時越長,意味人生越充實。


當然,不是說我閱讀了就比他充實。只是至少有選擇而已。其實我早已不主張越多開工、閱讀、交際、運動、旅遊等就謂之充實,因為人人的時間都有限,某件事做得越多,另一件事就做得越少。除非反過來時間都荒廢於躺平,否則我不能揚言自己做了甚麼就是優秀,別人沒做甚麼就是不足。


事實上,如果說人生比以前進步,我會覺得是能夠選擇更適合的時間分配比例。這是我離開香港後顯著的進步──香港似乎每個人都太忙。


而如果你沒有把工作等同你的人生,甚至乎你覺得工餘才是過生活,那你在香港的工餘時間其實很少,你一輩子加起來的工餘時間也很少,從另一角度看,也可以說你很短壽,因為你整趟人生只有很少的時間,過喜歡的生活。


而我也恐怕在香港也越來越要在工餘才找到生活和找到自己。畢竟那裡越來越多工作要迎合政府,也就不一定能夠發揮自我。


不論身在甚麼地方,我們都是過一輩子而已,然而有些地方的人會較具束縛,有些則較自由。我不時暗忖:為何不選擇做較自由的一個呢?

《決策疲勞》

每一個小決策只需要一點點的腦力,但累積起來的影響力是很大的。


我們遇到的選擇越多,就越有可能屈服於「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這是一種由於做了一個又一個決策而疲憊不堪,我們的選擇能力因此崩潰的狀態。


除非我們保持警覺,否則可能不會有意識地注意到「決策疲勞」正悄然襲來。當身體疲倦時,我們會知道,當睡眠不足或因為健身而感到筋疲力盡時,我們會知道,因為身體能感覺到。但是,決策疲勞非常狡猾。我們不是以某種方式感到特別累,而是會感到不知所措。


為了避免決策疲勞,不妨把我們的精神能量想像成我們的預算,或者更恰當地說,想像成日常開支,我們不能一次又一次地做決策而不付出代價。我們在一天中的決策越多,久而久之,決策的質量就會越差。我們處理這些決策的心理能力逐漸減弱,於是開始過度思考。相反的,我們消除的決策越多,則在一天中保持決策能力的時間就會越長。


當我們整天都在為決策想太多時,會消耗更多精神能量、更快經歷決策疲勞,一旦感到不堪重負,也就更難控制自己的思想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為了遠離精神雜草,你可以實施屬於自己的精神保護計畫,也就是經由精簡決策和建立每日例行公事,有意識地減少你經常耗費的精神能量。編舞家崔拉.夏普(Twyla Tharp)曾說,她自己的生活「都是重複的」,她把這些預先設定、可重複的每日例行公事稱為「自動但果斷的行為模式」,其美妙之處在於,讓你減少需要思考的事,更容易完成重要的事情。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抗拒例行公事,因為會讓人感到受限或無聊。我可以理解這一點,因為我本能上更喜歡豐富的選擇和開放的日程表,而不是嚴格死板的時間表。但無聊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可預見性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因為例行公事的目的並非為了限制自己,而是為了清除精神上的雜亂。


梅森.科瑞(Mason Currey)在他的《創作者的日常生活》(Daily ritual)一書中寫道:「固定的每日例行公事可以培養一個人的精神能力,有助於抵禦情緒的束縛。」


例行公事是為了服務我們,而不是給我們戴上手銬。如果運用得當,則無論我們是在製作博物館等級的藝術品,抑或只是管理日常生活,這些限制選擇的策略都會藉由創造大腦空間帶來自由。 


《把時間精力留給重要的事》

限制自己只決定一次。


如果你發現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某件事排進時間表中,或者安排什麼時間進行,那麼設定一個固定的時間,將有助於限制你的選擇。


對於容易過度思考的人(包括我)來說,承諾一個固定的時間是很難的,然而一旦時間確定了,你也就不用再去想這件事。如果你決定每隔一天早上八點去運動,你便不用再擔心什麼時候擠出時間去運動。如果你決定在晚飯前遛狗,你就不需再想何時才是合適的時間。如果你決定週四是採買日,你便不會浪費精力決定什麼時候要去超市。


如果承諾一個固定的時間對你來說沒有用,或者你不想這麼做,你可以實施「如果—那麼就」(if-then)規則,以確保你想做的事情無須你費心想何時去做,就可以完成。這個策略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把一個新的行為(一個你必須考慮的行為),固定在一個既有的例行公事中。時日一久,你的日常例行公事將擴展以適應新的行為。例如,現在如果我喝一杯咖啡,我也會倒一杯水。如果我用微波爐加熱食物,我會做平板支撐運動直到計時器響。如果我刷牙,我會多花兩分鐘時間做伸展運動。只需要做一次決定,你就可以永遠重複這些動作。


《生命就是一種對了無恐懼的修行》

既然正念集氣是有作用的話,為何集體恐懼沒有作用呢?


處理恐懼、如何面對恐懼是人類最重要的課題,也是人生一個頗為終極的目的,因為人們必須面對死亡,人生也是學習死亡的練習場,若果死時充滿恐懼,又如何走到所想去之地呢?當"你"只剩下意識,你的心態與狀態將會被數萬倍增強,恐懼只會令你手忙腳亂,甚麼事也做不到,你又如何走到彼岸呢?


對小弟來說,生命是為了面對恐懼時可以冷靜、集中、專注的去應對,那樣在大限來臨之時,你就可以為所欲為,那樣你就自由了,那樣你就涅槃了。生命就是為了死亡,當中的過程就是為了面對死亡,聞、思、修,生命就是一種修行,一種對了無恐懼的修行。一切的行為、一切的思想,都是為了讓自己無所恐懼,無恨也無悔,無慾也無求。


《15個金錢買不到的東西,越擁有越富有》

世上最珍貴的東西都是金錢買不到的。


買得到房子,買不到家
Money can buy a house, but it can't buy a home.


買得到醫療,買不到健康
Money can buy medicine, but it can't buy health.


買得到享樂,買不到幸福
Money can buy pleasure, but it can't buy true happiness.


買得到陪伴,買不到真愛
Money can buy companionship, but not true love.


買得到同伴,買不到朋友
Money can buy acquaintances, but not real friends.


買得到知識,買不到智慧
Money can buy books and knowledge, but it can't buy wisdom and experience.


買得到奉承,買不到尊重
Money can buy adulation, but not respect and admiration.


買得到輕鬆,買不到意義
Money can buy a life of leisure, but it can't buy passion or meaning.


買得到刺激,買不到安寧
Money can buy thrills and distractions, but it can't buy inner peace.


買得到排場,買不到品味
Money can buy Fancy things, but it can't buy great taste.


買得到服飾,買不到氣質
Money can buy clothes and jewelry, but it can't buy inner beauty.


買得到體驗,買不到正念
Money can buy experience, but it can't buy positive attitude.


買得到職位,買不到自信
Money can buy a position, but it can't buy Self confidence.


買得到服務,買不到忠誠
Money can buy someone's services, but it can't buy their loyalty.


買得到關注,買不到理解
Money can buy attention, but it can't buy Empathy.


《我是一個好人?其實什麼是好?》




劉珍明寫了一本書《你不必成為一個好人:從令人疲憊的人際關係中釋放自己》。她闡述:每天早上起床都心驚膽顫地準備上班,彷彿要被拖去屠宰場待宰的牲畜……不是出現同事欺凌或暴力對待,不過是,因為害怕被別人討厭,他總假裝自己無所謂。即使自己的情緒愈來愈鬱結了,也寧願滿足別人而不照顧自己,連情緒和情感都不敢表達,終於「鬱」出病。


努力做到我是一個「好人」,但我們之中,又誰能夠因為成為了一個好人而得到完全的快樂?如果我們不能完全做個真實的自己,當個別人眼中的好人又如何?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真誠」的意義在於,我們寧願是真小人還是偽君子?你又寧願身邊的人是裝作「好人」來跟你相處,還是可以串嘴但直話直說、彼此真誠對待?裝作好人,也是虛偽的一種呢!


事實上,在人際關係上,只要讓對方明白你的想法和處境,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真實感受並無不妥,哪管大家意見不太一樣。相反地,如若你凡事「是的長官」,自己心中又不爽,心理失衡了,才是問題所在。做到別人眼中的好人,但虐待了自己,是你對自己不好。對自己不好,又怎會是個「好人」?


繞了這麼一個大圈子,不過是:與其做好人,寧願做個真實的人。當然從中也要學懂溝通,包括對別人和自己。對別人,溝通首先是聆聽,不要為爭執而爭執,總搶著表達自己。必須以「我的想法不一定都是正確的」為前提,說話的表情、動作也要注意,千別別輕佻,最討厭是冷笑,一副「唯我獨尊」的嘴臉。


至於,跟自己溝通,更是重要。做自己,首先要有原則,不要執著於做「好人」,要是一個有底線的人。其次,感受自己的情緒,不要動輙憤怒,生氣時與其只怪別人,不如看看生氣的自己。打開心扉,真誠對話和討論,讓彼此明白大家的想法,真理越辯越明。


認同劉珍明所說:「壞了的東西可以重新買,但是關係中產生的衝突與傷痛,卻不能像買東西一樣輕易解决……」不一味做好人,也是對別人好。誰願意和一個虛偽的人相處?


《正向痛苦》

有一種理論叫「正向痛苦」,意思就是專登參與一些為身體或感官帶來痛苦的行為,從而為生活加一點負面和痛苦感覺,目的是藉着「痛苦」去感受「幸福」,從而發現人生的意義。例如做 gym,紋身,跑山,行六個鐘的山⋯⋯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 Paul Bloom 的新書《The Sweet Spot: The Pleasures of Suffering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寫了,他從腦科學結合心理學去分析,發現原來痛苦(負面感受),居然是構成「幸福」的重要元素。一味快樂和活在虛幻當中,會不知何謂生命的意義。


其實什麼是痛感?


教授說,在可忍受和合理的範圍內,「痛感」其實可以幫助一個人突破極限,從而減低人們的焦慮。記憶中,可曾試過在瘋狂做 gym 或舉重之中,忘記失戀的傷?在不斷跑步或跑山的過程中,享受既痛苦又快樂的百感交雜。透過一種痛來喚醒身體,來存活當下,痛着痛着,苦着苦着,真的會感覺幸福。


而在釋放過後,也可讓人學會感恩。就是在焦慮、失去、受苦(suffering)過後,會記得什麼才是美好生話 (La Dolce Vita)。與其自怨自艾,不如好好生活。這就是所謂「正向痛苦」。


《假如世界正常,你我就是白痴》




人們每天忙著搵食,但沒有時間吃飯;忙著賺錢供樓,卻沒時間待在家中;一邊罵老闆刻薄無理,一邊笑著畢恭畢敬;一邊說要辭職,明天依然照舊準時上班。假如這樣的世界才叫正常,而跟世界不一樣的會被視作白痴,林日曦說:「不用怕,不用動搖,正常世界不代表你自己啊,你就是你,就算你被標籤為不正常的白痴。」


在《白痴》一書中,林日曦以他一貫的黑色幽默,說出一個個讓人共鳴的生活小故事,從中帶出發人深省的道理。他筆下古怪諷刺的片段,其實卻是天天上演的日常。他希望能以他口中的歪理,喚醒更多有白痴基因的人,讓他們重新審視人生,學懂生活不必逆來順受、不必隨波逐流。


本書共有十二個章節,包括九個關於「正常」的章節,如:「正常工作」、「正常愛情」等;以及三個關於「白痴」的章節。在探討正常的部分中,林日曦分享多個他認為十分諷刺、別人卻視為正常不過的故事。例如,他在一次港大講座中驚訝地發現同學的夢想竟然是「拿到學位」,他卻認為,夢想必須夠低能而不切實際;又例如他在動物園中看見在籠中不斷兜圈的北極熊,想起了沒有被關在籠子、卻依然像瘋子般不斷過著重覆日子的人類。他發現,人類總是為了過正常生活,變得越來越不正常。


在白痴的章節中,他認為,缺點至少有兩個好處,驕傲地表示他喜歡自己「燥底」的缺點,相信自己若不再燥底,他便失去了對世界的熱情。所以他就是要發揚缺點,更為所謂缺點改一個全新的名字,叫「黑色信念」。他呼籲讀者:請你也,謹記它,堅守它,發揚它,你所相信的,你的黑色信念。


看畢此書後,讓人不禁想:究竟,跟世界不同的「不正常人」真的是白痴嗎?還是迎合世界的正常人比較白痴?在這看似正常卻其實病態的社會中,我們又該如何好好生活?生活總是無可奈何,這本書未必能令所有人看破紅塵、打破世俗,但至少會讓你會心微笑,在虛偽的世界中得到片刻喘息。


拿起這本書時,請不必太正常,即管放心,當個快樂的白痴吧。


《全職旅行的人》

旅行與旅遊,其實有着輕微差別。行者,行多識廣;遊者,遊山玩水。雖然模式看似沒有兩樣,但不一樣的速度與方式,就會出現不同的結局。

遊者,精緻酒店舒適大床,走最人氣景點,吃最著名料理,「腦」滿腸肥,玩得高興吃得飽。走馬看花,依然漂亮。但當在旅程完結之時被問到有甚麼得著,或許就是手中兩袋的手信。就像跟隨旅行團走,免卻一切麻煩事,導遊領隊細心關懷、照顧周到,令我們可以當幾天嬰兒,備受保護。但即使看過最震撼的風景,有時總是欠了一種滿足感?旅行完了,但仍未圓滿,略有空洞?行者,或許與此有點分別。


獨自出發又好,結伴上路亦好,從安排行程住宿到規劃交通路線,像一份功課,需要充足的資料搜集,需要花上好幾天時間整合。旅途上,沒有監護人,沒有保姆,卻反而讓人學會自行處理問題:叫自己更會小心財物,當心騙徒,時刻留神;叫自己在變幻莫測的旅途上,更會應變;叫自己孤單時,懂得堅強獨立。少了奢華,卻換來踏實。真正喜歡旅行的人,都有一種魅力,他們大都有着一顆開放而強大的心,喜歡學習,喜歡交朋友,個性堅毅,機靈聰慧,正因為每一次旅途,都是磨練意志、鍛鍊心靈的機會。了解這真諦的話,其實旅行就好像上了最好的一課。


有時以為,拿著護照浩浩蕩蕩地步入離境大堂才算旅行,其實每分每秒,我們的心都可以旅行。每一個時刻,都是全新的歷險。把沉悶的一天反過來看,生命也可充滿新奇刺激,因為世上沒有任何一刻是重覆播放。我認為,旅行始終不着重於地點。心態,才是決定你能走得多遠。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