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我花開後百花殺,美元到底是什麼1》

早期的貨幣不管是不是私人發行,是不是法定貨幣,他們的發行基礎都是大自然某種物質,所以都是受自然監管的。至少發行方不能無限量化寬鬆,這才是重點。


原始社會,貨幣都是諸如貝殼、鹽、鵝卵石什麼的,誰發行的?沒人發行,部落間約定俗成。而且這些貨幣都是大自然的產物,唯一的發行基礎和監管方都是自然規則,私人是很難加以操縱和影響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出現了更通用的貴金屬貨幣,法定金銀銅鑄幣,誰發行的?皇帝、國王、諸侯、酋長?這些人你可以說是私人,但他們的作用只是給貨幣增加了以私人信用為基礎的軟基礎,貨幣發行的硬基礎和真正監管方卻還是大自然規則。


封建社會後期,開始有所謂「紙幣」出現,但它們是私人發行的,只能以私人信用作為基礎,如果發行方違約或者倒閉,這種貨幣就會瞬間崩潰,一文不值。所以它們的流通範圍並不大,不能作為通用的法定貨幣。市場上流通量更大的還是官方發行的以國家信用作為發行軟基礎,兼具自然硬基礎的貴金屬貨幣。嚴格來說,這些紙幣只是私人以官方的貴金屬貨幣為信用基礎二次發行的通兌物而已,更類似於現在的通兌有價證券,比如企業債、國債、股票、承兌匯票、購物卡、食品券等等。


近現代社會,在沒有國家央行的時期,英美國家的確是有私人銀行發行法定貨幣的狀況,比如早期的英格蘭銀行發行的英鎊、滙豐和渣打銀行發行的港幣、美國私人銀行發行的美元等等。這些私人銀行發行的貨幣和之前私人紙幣最大的不同在於開始有國家為它們背書,以法律形式賦予它們國家信用軟基礎,同時它們還遵循金本位制度,有自然法則作為硬基礎。所以除了用紙發行,鑄幣成本降低了以外,它們實際上和之前官方統一發行的貴金屬貨幣本質上並沒有太大區別。唯一的不同就是發行方式由官方統一發行變成了官方外包給私人銀行發行,由於私人銀行受到官方和市場經濟法則的監督,並沒有太多的自主性,所謂私人發行貨幣其實只是相當於替政府代工而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