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每一次的跑步都經歷過內在革命》

村上春樹寫過,有一回採訪在日本擁有高知名度的長跑教練瀨古利彥,當時他問道:「瀨古君這樣高水準的長跑選手,會不會也有今天不想跑啦、覺得煩啦、想待在家裏睡覺這類情形呢?」瀨古利彥怒目圓睜,然後用了類似『怎麼問出這種傻問題來』的語氣回應:「那還用問!這種事情經常發生。」


阻擋一次出外跑步的理由與原因多不勝數:下雨、天氣微寒(或太熱)、沒有一塊跑步的夥伴、還有其他事情要忙、跑步不是我的第一第二順位、減肥等明天再說…… 想跑步只需要一個理由,不想跑步可以找到很多理由。對非競技型跑者而言,似乎每一次的跑步,都經歷過一場內在革命。


健康與強壯是一個複合式的議題,如何活得健康是全人類共存的觀念。很多人因為減肥開始跑步,因為想嘗試戒菸而開始跑步。阿道斯‧赫胥黎說過:「改變體質與性格的基本貌並非我們能力所及,即使有最堅強的意志力,也只是充分運用天生的心理與身體結構。」熱愛跑步的人深知這點,跑步不會讓我們擁有姚明的身高、或者是成為下一個Eliud Kipchoge,但透過積極的追求與自我改造,總會有一點一滴的變化。


跑者不會戒菸後才開始跑步,而是在跑步中不知不覺發現自己已經戒菸。減重者不會因為減重後才開始跑步,而是在跑步的過程中,因為欲求跑步、在對的時間吃正確的食物而逐漸減重。


懈怠跑步起於內在的作祟,人們喜於接受短暫舒適的生活,而容易忽略了隨時間累積而成的長效力量。把跑步的一個小時拿來睡一覺、看電視、打電動不是很好嗎?跑步不只是累積健康的方法,更是幫助人們延遲享樂的技術。透過跑步,人們得以更有堅毅力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困頓,以及能用更積極的目標看待未來。不是有人常說:「如果我都能跑完一場馬拉松了,那還有甚麼事情我做不到的呢?」


超脫這份厭倦跑步的情緒,看透自己的本質與性格,去跑起來,然後解放自己。每一次疲憊且慵懶的出發,最終都會認為『還好今天有跑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