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生命裡出現這四種人》


一個健全的投資計畫,就像建一座大樓,必需從地基打起。一個有良好基礎的投資計畫,才有機會是務實與良好的投資。財務計畫的根本之一,就是投資目標。目標包括兩個要件,時間與金額。例如40 年後退休,要有2000萬的退休資產。這就是一個目標。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各種財務目標都列出來,例如買樓、 日常消費、家庭開支、孩子教育、退休等等。他就可以明確的知道自己投資為的是什麼。也知道自己的進度到那裡。當發生不同目標無法同時達成的情形,自己也知道需要做出優先順序的取捨。


第二個基礎是儲蓄率。

一樣月收入4萬,存下兩萬做投資,比起存一萬做投資。前者的基礎很好多。再好的投資選擇,再會投資,也往往無法補足投入金額的差距。但由於儲蓄率有上限,另外一個增加投入金額的好方法,就是增加收入。這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儲蓄率是工作期間資產累積時的重點。退休後的重點比率,則是提領率。


第三,是資產配置。

如何在股、債、樓、現金資產中分配比重,會是一個對成果有重大影響的決定。對於長期投資目標,譬如退休,一般會以高股票比重投資組合開始,然後隨著時間接近,慢慢把它調整變得比較保守一點。


第四是自己的投資行為。

再好的投資計畫,假如遇到大跌就受不了,嚇到離開市場。那也是徒然。


第五是稅務考量。稅務也是投資的成本之一。


最後,才是投資選擇。


整體財務計畫看起來應該像這樣一個金字塔,由下往上層層堆疊起來。一層基礎打好了,再往上一層。但很多關於理財投資的討論,全都放在最後一層,也就是投資標的選擇上。這其實是最後才需要考慮的事情。這些討論,等於也都假定一個投資人,前面的基礎都已經做好了。


基礎往往因為簡單,常被認為沒必要進行太多討論。但絕不代表可以忽視。一個沒有目標的投資,一個儲蓄率不足的投資計畫,投資標的選的再好,成效恐怕都很有限。甚至很可能發生,因為沒有目標,所以進退失據。因為儲蓄不足,太想要小錢變大錢,去承擔過多或不必要的金融市場風險。結果適得其反。實際情形是,在基礎事項多下功夫,會比鑽研金字塔頂端的項目,對投資成果具有更大的影響力。但很多投資朋友不是這樣投資的。他完全不考慮基礎,就把重點全部放在投資標的選擇。


例如,投資目標?

這還用說,當然就是投資致富、 發達、出人頭地、吐氣揚眉等等。


儲蓄率?擴大自身收入?這重要嗎?

選到一個兩個月賺200%的標的不就可以彌補這個問題嗎?讓標的幫自己賺錢,還是比自己努力賺錢重要。


資產配置?有必要嗎?

要賺大錢當然是要100% All in股票。然後可能就在遇到市場大跌時,賣在低點,離開市場。


這個人的投資其實完全沒有基礎。他認為只要自己選對標的,就是一切財務目標與困境的解答。這是在自己眼前放一個”投資致富”、”翻身”美夢。整天為此徒勞的跑著、努力著,以為自己會達到目標。結果是到60歲時,終於迎到了夢醒時分。只能接受自己的命運。


不要玩這種遊戲。投資不具神奇療效。一個從基礎打起的投資計畫,才是務實的做法,才是腳踏實地的投資之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