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正向痛苦》

有一種理論叫「正向痛苦」,意思就是專登參與一些為身體或感官帶來痛苦的行為,從而為生活加一點負面和痛苦感覺,目的是藉着「痛苦」去感受「幸福」,從而發現人生的意義。例如做 gym,紋身,跑山,行六個鐘的山⋯⋯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 Paul Bloom 的新書《The Sweet Spot: The Pleasures of Suffering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寫了,他從腦科學結合心理學去分析,發現原來痛苦(負面感受),居然是構成「幸福」的重要元素。一味快樂和活在虛幻當中,會不知何謂生命的意義。


其實什麼是痛感?


教授說,在可忍受和合理的範圍內,「痛感」其實可以幫助一個人突破極限,從而減低人們的焦慮。記憶中,可曾試過在瘋狂做 gym 或舉重之中,忘記失戀的傷?在不斷跑步或跑山的過程中,享受既痛苦又快樂的百感交雜。透過一種痛來喚醒身體,來存活當下,痛着痛着,苦着苦着,真的會感覺幸福。


而在釋放過後,也可讓人學會感恩。就是在焦慮、失去、受苦(suffering)過後,會記得什麼才是美好生話 (La Dolce Vita)。與其自怨自艾,不如好好生活。這就是所謂「正向痛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