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淺薄,難言道德;這就是禮崩樂壞。
道德,就是人與人相處之時的仁義禮智信。仁;是以同理心看待別人。義;是公平感。禮,就是人與人之間對行為、語言的共識。智,孔子的定義,不是小聰明,而是安身立命的智慧。信,就是對承諾的堅持。再講遠一點,大道廢,才有仁義。但是當仁義禮智信皆不存在,這又是一個怎樣的神奇國度?
有種心理狀況叫「自卑情意結」。自卑與自卑情意結,是兩回事。人總會有無力感,這種自卑的感覺會過去。但 自卑情意結,是揮之不散。有自卑情意結嘅人,無論做甚麼,都會先給自己藉口 ,解釋自己為何會失敗,而且將失敗的責任,推卸別人身上。
責任不在我方,這句話大家都應該聽過;而這句話背後,其實也反映了極深的自卑情意結。「 列強亡我之心不死!」「外國人點會有咁好死?」因自卑情意結衍生出來的句式太多,不能盡錄 ; 被迫害妄想症乃嚴重嘅自卑情意結。何解仇外?其實他們當中,大多數沒有去過外國生活,亦沒有深入了其他地方的風土人情;他們有些或者曾經在外國生活過一點時間,但因為文化差異而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然後就說別人歧視。
外國有沒有歧視?有,到處都有;甚至乎可以大膽說,每個人多少都會帶有色眼鏡去看別人?但你見 Microsoft 和 Alphabet 的 CEO ,都是第一代移民的印度人,所以也不可以說機會只是留給某些人。
說到底,人同人相處,除了要知道界線(boundary),在行為上、語言上,也要有一定的共識;這種共識,就是禮儀。排隊,是一種共識,也是禮儀。禮儀最高層次意義,就是反映在場的人有共同價值觀;大家都排隊,其實是反映平等的價值觀。禮,也可以令人產生一種共同的感覺,身份的認同。
影響力和權力,是兩回事。有些人,有權力但沒有影響力,結果做甚麼都是要威迫利誘。世界上幾乎所有地方,直到百多年前,都同時有兩套文化:一般人的民間風俗以及上流社會的精英文化。兩套文化,有很清晰的分別,也未必有甚麼交流。
民間風俗就是 folk culture ;民間風俗有其活躍生動的地方,但多數都缺乏上流社會有閒階級的優雅,亦往往沒有甚麼嚴格的規矩,更談不上有甚麼道德的價值。另一邊廂,我們在書本中間接地認識的的傳統文化,往往是過去的貴族階層的道德和社會價值觀。精英文化,功用是維繫貴族階級的既得利益,而非一般人的生活經歷。
每個社會其實直到百多年前,仍然有民間風俗與上流社會精英文化的分別。當我們講傳統文化的時候,所指的多數是上流社會精英文化,而不是舊社會一般人的生活習慣。剛好在百多年前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識字率大大提高。在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多得新教著重教育的傳統,更是自十八世紀以來,就已經有甚高的識字率。當傳統不只是口耳相傳,而是可以透過文字和文學流傳,上流社會的生活、價值等,不但可以流傳後世,也可以在同一個時空下,由上而下擴散影響改變民間風俗。
適逢這個時代,小資產階級冒起。這個階層雖然沒有貴族身份,但一樣有物質以外的追求,上流社會的喜好,例如音樂、藝術甚至體育競技,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漸漸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事實上,維多利亞時代的書籍,有不少都是關於城市中產與上流社會在生活和價值觀之間的矛盾。
全民教化,在過去的世界完全沒有出現過;甚至過去百多年,也是經歷好多代人的浸淫。英語文化也是在這個過程,成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同時,英國的虛位元首君主立憲的傳統,也保留到今日。伊利沙伯二世最為人稱道,就是她在這個急速變化的社會當中,彷彿是連接著亘古不變的價值。
但有誰想到,英語教育趕得及在大時代爆發前普及,原來有如此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