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Financial Freedom For Lazy People: 10 Simple Steps》

Money doesn’t buy happiness, but it does set you free. 


1 Work a remote (from home) job.
So you can do your 9–6 whilst also working on your side hustle in-between those moments where you aren’t busy. Make sure you get everything done in your 9–6 so you’re highly valued in that business.

2 Start a side hustle. 
I can’t give you this idea, but what are you good at? What do people pay you for? Focus and channel the extra hours you do have in building that business. Invest in it, put your earnings from your 9–5 into growing that part of your life.

3 Know this won’t happen overnight
You need to be consistently growing this side project, which means growing your social presence and building an audience. If you don’t see results right away, keep going until you do.

4 Budget everything, look at money as a tool to help you achieve your dreams, not as something to spend. 
Create a daily budget tracker and stick to it day by day. What you save should be put back into your side hustle or investments only, you don’t need material things.

5 Pay yourself first.
This means putting a specific amount of money in your savings account before paying anything else, such as bills and living costs. This way you guarantee that you’re always putting money aside to invest in yourself rather than using what’s left.

6 Stop trying to act rich.
 Mark Zuckerberg literally wears the same boring t-shirt and jeans every day. Blowing money on designer goods won’t get you anywhere except perhaps one person saying “that’s nice. ” Stick to being happy with what you already have.

7 Find multiple income streams.
Your 9–6 can be one, your side hustle can be another but find something else. The ideal is, wait for it, 7 sources of income. Which is hard, but start small and build up. If you’re serious about financial freedom, you’ve got to sacrifice some blood, sweat, and tears.

8 Start investing now.
When the market is down, people often question whether it’s worth investing in stocks at all. But historically there’s never been a better time to invest. The magic of compound interest will grow your money exponentially over long periods if you just wait for them (and have some patience).

9 Live well below your means.
How did the wealthiest people in history live? They were allocating their money wisely and mastering a frugal lifestyle. It’s not as hard or difficult to become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if you have an understanding of what it means. A lot of us think that we need expensive things in order for our lives to be happy — but this couldn’t be farther from reality. It’s actually quite rewarding to need less to be happy.

10 Clear all your debt.
The feeling of relief after you pay off your debts is universal. It doesn’t matter how much debt there was or if the person has any cash on hand, they’ll feel like their financial situation has improved greatly when all that’s left are small bills. You’re not saving anything if you still have 20K debts hanging over your head. Prioritize these first, no matter how long it takes.

《社會充滿不確定因素會導致什麼?》

一個好的社會,是基本可預期的社會。只要你遵守了基本規則,然後付出你的心血和努力,可以收穫什麼樣的結果。像這種一個藝人出事,就把與他有關的所有作品下架,這嚴重破壞了這種預期,會讓人活得戰戰兢兢,然後投入做事時會有無數顧慮。


基本可預期,也意味著社會規則得尊重基本規律,例如,得尊重時間這個因素,當一個人現在確認犯錯了,不能把他過去的一切都抹殺。更是要尊重一個人是一個人,另一個人是另一個人這種基本文明規則,這個人犯錯了,就算要嚴懲他,把他所有作品下架,也是一種選擇。但其他人、其他團隊何辜?每個人可以努力管好自己,其他人和團隊如何能預料這個人會如何?喊下架的人更多是因為砸的不是自己的飯碗,用別人心血來滿足自己樸素的正義感。


此外,我們也得問:我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是一個純淨善良、充滿道德但再無創造力的社會,還是想要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朝氣和創造力的社會?這一點上,我們很難既要又要還要,畢竟當管制太多,活力就會被切斷。


真是希望我們這個社會,能是基本可預期的社會,而不是充滿了無數不確定因素,而且很多不確定因素是人為造出來的。現在生活變得高度不確定,每個人都必須擁有隨時應對變化甚至劇變的能力,時刻保持警惕。不過其實警惕也沒用,因為講真相、講道理都是要隨時被銬走,製造高度不確定,要的就是絕對的服從和永遠的讚嘆。


《窮人思維是人性》

現今不少書籍刊物不斷地強調如果一個人想要富有就要摒棄窮人思維,那麼窮人思維到底對所謂致富有何影響呢?


首先窮人的思維中有一對孿生兄弟,一是被害者,二是烈士 :


被害者可以四周圍向他人哭訴他/她買不起樓或去不了外國旅行有多慘,但投訴過後還是不斷地去投訴,就算旁人對他/她提供了解決與行動的方法都他們會說或認為是沒有用的,因為買不起樓與去不到外國旅行不是他們的問題,是社會或他人逼害的,所以他們就只會投訴而不會去動;


烈士者則為另一個極端,既然社會或他人害了他們不能買樓或去外國旅行,他們就要找到一個霸權來作為一個逼害他們而且不能反抗的存在,而烈士也因為在自己心中對抗了一個不可能對抗的強權而覺得讓自己作出犧牲了,無論在肉體或精神上。


說到以上的一對窮人思維中的孿生兄弟,無論是自己或身邊的人很多都或多或少的擁有窮人思維,更可悲的是窮人思維是可以傳染的,所以世間有如此之多的是是非非,而且四周都好像充斥住被害者與烈士。


既然知道了窮人思維又是否可以摒棄這種思維而去讓自己致富呢?


答案其實是很難很難的,首先摒棄窮人思維就注定了自己之後會與衆不同,而且一個人就算能暫時摒棄到窮人思維去致富,在致富的過程也不見得身邊的窮人會為你而高興,因此摒棄窮人思維是孤獨的,因為除了要摒棄窮人思維,更可能要摒棄窮人圈子。另外摒棄了窮人思維的人也不一定會可以致富,頂多是自己以行動和解決問題來代替投訴與阿Q精神而已,在行動的過程如失敗了又可以讓那對孿生兄弟回歸,真正能堅強去面對孤獨與失敗的人在這個社會上是少見的?


對於烈士再補充一句,很多人在投資失利時很流行會以信仰價值會早晚回歸或以血肉長城來解釋自己的失利,對比起直接面對自己選擇錯了投資決定而作出解決方案,很多人則選擇讓烈士上身,心理可能平衡了一陣,但損失的問題則沒有動手去解決。


最後則是窮人思維是人性,是自然應對風險與損失時的人類自我心理調節的反應,不過通常成功或希望勝利的人多會是反自然與不服衆的人,否則的話就與其他人都差不多了吧。


《永遠無法填滿的欲望地獄》

欲望其實就是想擁有自己缺乏的事物,並為了填補那個缺,做出「不停尋找」、「反覆提出需求」的行為。


從 200尺大的小套房搬到 600尺大的房子應該會覺得很幸福,但真的搬 600尺大的房子後,比起好好享受比過去更寬敞的空間,人們的注意力通常會放在 1000尺大的房子上。不管怎麼換都覺得缺少了點什麼,還是無法滿足,所以不停地想要換到更寬敞的房子。


欲望是一種永無止盡的反覆行為,人的一生似乎都在填補那些不足之處之中度過,就這樣迎來生命的終點。匱乏會引發對擁有的欲望,但一旦被捲入,這就是個永遠無法填滿的欲望地獄。


人類有著生物學上的需要。舉例來說,肚子餓了就需要食物,進食過後就能夠消除飢餓感。但有時在吃飽喝足後,我們還是會覺得有點空虛,於是在飯後喝了咖啡,接著又吃了水果。但還是覺得沒有被滿足,總是會嘴饞,想著接下來要吃什麼,欲望就是指這種不停找尋食物的行為。 


當我們對某個對象提出需求的時候,經常會認為自己會這麼做是因為過往對某個東西的匱乏,或是那些曾經受過的傷,且深信只要這個需求被填補,就會感到滿足,變得更加幸福。但即便填補了過去所欠缺的事物,對過去所受的傷給予補償,也從戀人那得到充足的愛,欲望也不可能被填補,我們也還是無法獲得滿足,因為欲望還是在那。


欲望已經成了為填補匱乏而努力的目的,反覆提出需求的行為本身就成了一種欲望。

《窮人生仔沒有問題》

窮人生仔有甚麼問題?李自成(明末民變領袖之一,率起義軍於河南殲滅明軍主力)、張獻忠(明末民變首領之一,大西皇帝,主要割據於四川)、朱元樟(明朝開國皇帝) 都是窮人生出來的。


有問題的是窮人生出來的仔,認同了中產的意識形態,用中產的手段去想要得到中產的生活。窮人生仔就是生出窮人,讀書識字,著件西裝或努力工作都不會改變你的階級。你覺得張獻忠看到匯豐銀行,他會不會考慮進去見工?匯豐銀行大概不會器重張獻忠,更不會器重成就不如張獻忠的你。


不要向那些一出生階級就比你高的人學習,要向那些出生階級就比你低而成功的人學習。如果你不是中產卻找一個中產當學習對象,你為何不直接去學橋本環奈當日本偶象,或者模仿飛鼠騰空飛行,人是人,中產是中產,袋鼠是袋鼠,你怎模仿都不會模仿得來。


你中學的老師,自己就是老豆老母供去外國讀書返來時,他教你任何關於人生觀對窮人當然沒有任何用處。


如果你意識不到這二十年內資產價格增長的速度遠超於人類勞動能產生的價值,繼承才是致富之路,工作不是,你的數學白讀。考到滿分都是廢的。


《笨蛋才用分數設定目標》

一旦把分數當作目標,從那一刻起,我們將難以專注於「此時此地」。並在無形之中,過於執著分數的高低。攤開書本,心裡想著「我一定要考幾分以上」,這也是阻礙眼前學習的雜念。當然,我們的學習成效如何,必須以分數來檢驗。不過再怎麼說,這應該是學習之後的事情。在學習的同時,心裡還執著於分數,絕對是錯誤的。


即使是寫一道數學題,了解一個自然概念,我們的心思都必須百分之百專注在這件事情上。如果非但沒有全神貫注在學習上,還執著於接下來考試的「分數」,心想「要是沒有考到預期的分數,該怎麼辦?」「分數退步的話就完蛋了!」態度變得戰戰兢兢,那麼肯定會對眼前的學習帶來負面影響。最後的下場,恐怕連原本執著的分數都往下掉。


再說拿到考卷題目前,誰也沒有把握。因為一切取決於出題老師如何出題。如此一來,由於每次考試的難易度不同,平均分數也跟著上上下下。考題較困難時得到的八十分,可能比考題簡單時的一百分更好。


至於把名次或等第當作目標,和目標的意義更是背道而馳。因為名次或等第不僅取決於自己的表現,更是深受競爭者如何表現的結果。所以越是執著於名次或等第,受眾多雜念困擾的機率越大,反倒難以激發學習慾望。因為在這樣的目標裡,也包含了「自己無法控制的變數」。最後不僅無法讓自己的內心專注於「此時此地」,連名次或等第都跟著退步。


唯有讓自己全神貫注於「此時此地」,毫無雜念地專注於眼前的學習,才是正確的目標。比起執著於「自己無法改變的部分」,能專心投入「自己可以改變的部分」的目標,才是好的目標。也就是說,我們寫在行事曆上的「和自己的約定」、「預計的讀書量」,才是好的目標。即便有時讀書量較多,有時讀書量較少,不過這種決心完成預期讀書量的態度,任何雜念都沒有發揮的餘地。我們只會看見此時此刻需要學習的內容。換言之,就是專心投入「自己可以改變的部分」。它讓我們的內心逐漸沉澱在「此時此地」。


《崇基校訓》

 1951年,崇基創校伊始,即以「止於至善」為校訓,寓意不斷追求圓滿。


(漢字的傳統讀寫方向從右至左)


「止於至善」出自儒家之主要典籍《大學》。《大學》乃「初學入德之門」(北宋儒者程顥語),開首即揭示德性之源及其展開與圓滿之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意思是使自己的德性自覺明朗;

「新民」,意思是教化他人,使他人能「自新其德」;

「至善」則兼指兩者的圓滿完成。

 

「明明德」和「新民」即後世儒者常說的「成己成物」。「明明德」是「成己」(成就自身);「新民」是「成物」(成就世界或成就一切;「物」取廣義,包括「人」在內,亦即「一切」)。「成己成物」是德性自覺由內至外的展開,而「止於至善」則是總攝「成己」與「成物」而不斷向上升進,以圓滿為歸宿。


「至善」義同「圓滿」,是最高境界,立為永恆理想,其意義不在絶對完成或達到,而在作為「目的」以接近,兼且作為動力之源。一方面是理想為「圓滿」,另一方面是現實為「未圓滿」;由「未圓滿」而追求「圓滿」,邁向「圓滿」,是一永恆地努力不息的動態過程。


無休止的進步,成德之高,成德之堅永,盡在這「圓」與「未圓」之間。「圓」與「未圓」互相映發,自知「未圓」,故能虛懷若谷;力求「圓滿」,故得至健如天(「至健」語出《易經》)。「止於至善」蘊含至健與虛懷,同時兼有「不斷追求圓滿」的自強不息精神以及「不自以為圓滿」的開放精神


「止於至善」,向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


廣義地說,泛指在每一事上不斷力求圓滿,盡量做到最好;

狹義地說,則專指在德性上不斷力求圓滿,自己求進步,也幫助他人進步。不斷力求圓滿,無論是就日常生活的一事而說,或是就德性修養而說,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


崇基校訓廣懷天下,高瞻至道,遠矚永恆。以「止於至善」之理想誘導學子,啟之以修德,拓之以宏襟,曉之以圓滿,勵之以精進,這是創校先賢深意之所寄,亦是崇基教化精神之所在。


《無印生活,靈魂留白》

精緻的生活是什麼?不是用錢買最貴的東西,用最好的服務,享受最好的待遇。精緻的生活,其實一點也不貴。它和金錢沒有直接關係,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精緻的生活,不是東西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有位日本作家說: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年輕時,我們總以為人生就是要追求高配置的生活,追求豪華的車子、高檔的房子、體面的工作。聰明的人懂得:如果過於追求物質,身體累,心更累;適當減減配置,人生才能活得自在從容。看過一句話:擁有就是被擁有。意思是說,一旦我們擁有了某樣東西,從那一刻起,我們也被這個東西所擁有。


我們擁有的東西越多,需要擔心和關注的外部事物就越多。相反,如果我們在物質上追求簡單,注意力就不會被太多的外物分散,就能集中精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們總是嘗試擁有更多,卻很少問問自己:擁有這麼多之後,我就會幸福嗎?


法國作家莫泊桑說:「生活永遠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每一種講究的生活,都是從粗糙的過去走向精緻的現在。蘇格拉底曾言:「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那麼什麼又是理想的生活?


《責任不在我方》

文化淺薄,難言道德;這就是禮崩樂壞。


道德,就是人與人相處之時的仁義禮智信。仁;是以同理心看待別人。義;是公平感。禮,就是人與人之間對行為、語言的共識。智,孔子的定義,不是小聰明,而是安身立命的智慧。信,就是對承諾的堅持。再講遠一點,大道廢,才有仁義。但是當仁義禮智信皆不存在,這又是一個怎樣的神奇國度?


有種心理狀況叫「自卑情意結」。自卑與自卑情意結,是兩回事。人總會有無力感,這種自卑的感覺會過去。但 自卑情意結,是揮之不散。有自卑情意結嘅人,無論做甚麼,都會先給自己藉口 ,解釋自己為何會失敗,而且將失敗的責任,推卸別人身上。


責任不在我方,這句話大家都應該聽過;而這句話背後,其實也反映了極深的自卑情意結。「 列強亡我之心不死!」「外國人點會有咁好死?」因自卑情意結衍生出來的句式太多,不能盡錄 ; 被迫害妄想症乃嚴重嘅自卑情意結。何解仇外?其實他們當中,大多數沒有去過外國生活,亦沒有深入了其他地方的風土人情;他們有些或者曾經在外國生活過一點時間,但因為文化差異而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然後就說別人歧視。


外國有沒有歧視?有,到處都有;甚至乎可以大膽說,每個人多少都會帶有色眼鏡去看別人?但你見 Microsoft 和 Alphabet 的 CEO ,都是第一代移民的印度人,所以也不可以說機會只是留給某些人。


說到底,人同人相處,除了要知道界線(boundary),在行為上、語言上,也要有一定的共識;這種共識,就是禮儀。排隊,是一種共識,也是禮儀。禮儀最高層次意義,就是反映在場的人有共同價值觀;大家都排隊,其實是反映平等的價值觀。禮,也可以令人產生一種共同的感覺,身份的認同。


影響力和權力,是兩回事。有些人,有權力但沒有影響力,結果做甚麼都是要威迫利誘。世界上幾乎所有地方,直到百多年前,都同時有兩套文化:一般人的民間風俗以及上流社會的精英文化。兩套文化,有很清晰的分別,也未必有甚麼交流。


民間風俗就是 folk culture ;民間風俗有其活躍生動的地方,但多數都缺乏上流社會有閒階級的優雅,亦往往沒有甚麼嚴格的規矩,更談不上有甚麼道德的價值。另一邊廂,我們在書本中間接地認識的的傳統文化,往往是過去的貴族階層的道德和社會價值觀。精英文化,功用是維繫貴族階級的既得利益,而非一般人的生活經歷。


每個社會其實直到百多年前,仍然有民間風俗與上流社會精英文化的分別。當我們講傳統文化的時候,所指的多數是上流社會精英文化,而不是舊社會一般人的生活習慣。剛好在百多年前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識字率大大提高。在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多得新教著重教育的傳統,更是自十八世紀以來,就已經有甚高的識字率。當傳統不只是口耳相傳,而是可以透過文字和文學流傳,上流社會的生活、價值等,不但可以流傳後世,也可以在同一個時空下,由上而下擴散影響改變民間風俗。


適逢這個時代,小資產階級冒起。這個階層雖然沒有貴族身份,但一樣有物質以外的追求,上流社會的喜好,例如音樂、藝術甚至體育競技,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漸漸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事實上,維多利亞時代的書籍,有不少都是關於城市中產與上流社會在生活和價值觀之間的矛盾。


全民教化,在過去的世界完全沒有出現過;甚至過去百多年,也是經歷好多代人的浸淫。英語文化也是在這個過程,成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同時,英國的虛位元首君主立憲的傳統,也保留到今日。伊利沙伯二世最為人稱道,就是她在這個急速變化的社會當中,彷彿是連接著亘古不變的價值。


但有誰想到,英語教育趕得及在大時代爆發前普及,原來有如此重大的影響?

《為什麼ETF可以幫助指數型基金?》

ETF本身的發行起源之一,就是要降低投資人買賣對市場的衝擊。


例如S&P 500 ETF 發行之後,想要買賣標普500成份證券的投資人,他就不再需要直接買賣成份股。他可以改買賣標普500 ETF。而一般投資人買賣ETF是跟另一位投資人買賣。他們的ETF買賣不會直接對S&P 500成份證券造成買壓或是賣壓。那些比較容易緊張,受市場情緒影響而買進或賣出的投資人,他們當初在買進時,很可能就直接選用ETF,而不是基金版本。(因為ETF在市場開市時,就可以自由的買賣,機動性較高。)


那麼當日後,他們緊張,賣出了,他們不是賣出基金。賣出基金,基金公司要賣出證券換成現金,發還給投資人。他們是賣出ETF。賣出ETF,那就是其他投資人接手買下。基金公司不必賣出證券。


而且把ETF當成基金的一個股別來發行,那麼該ETF就不是從零開始。它一開始就可以享受到基金本身資產規模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這是一個基金與ETF可以互相幫忙的情境,所以Vanguard開始發行ETF。


日後在實際運作發現,Vanguard發行ETF,更重要的影響在於,ETF擴展了一般投資人接觸到Vanguard指數化投資工具的管道。只要你有一個券商帳戶,就可以買到。


而且,假如Vanguard沒有推出ETF,我們這些國際投資人,也很難享受到高品質低成本的指數化投資。大範圍低成本的ETF,長期持有做指數化投資也是可行的。但請特別小心過度交易與市場行銷。


過度交易,就是拿ETF來買賣,而不是持有的傾向。這從某些「大師」宣稱看一些技術指標,就可以買賣ETF賺大錢的言論中看出。市場行銷,就是拿ETF當成追逐熱門的投資工具。譬如近年大家可以看到的5G、 元宇宙、電動車等等主題。不要拿ETF去重覆過去已經被多次驗證很難帶來好成果的投資方式,那就是頻繁交易與追逐熱門。


用ETF去執行在理論與實務上皆被證明可靠可行的低成本指數化投資,才是明智的ETF使用之道。


《獨家村堅持做自己》

只要你堅持自己覺得對和好的事,沒有為別人製造麻煩,不要被動搖,要尊重和肯定自己的品味和選擇,因為這些都是來肯定你是獨一無二的,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和肯定,你先認同和肯定自己更重要。你是否被接受有時只是時差問題,穿過那度不懂欣賞你的牆,確定你走的路,做出成績來,沒有人敢說你甚麼,說了也只是自暴其醜。


別人只能躲在暗角窺看你,你已站在被看見的明燈裡,成就你自己。


和別人不一樣是上天的恩賜,你要欣賞自己的要求、原則、品味和價值觀。你不是複製品,不用跟誰一樣,不然你的身份和存在感會含糊不清,活像樣版一樣的人生,有價值嗎?


更重要是,其實你真的不需要那麼多「同類人」認同你,有一兩個會接受你,不會否定你的人已很足夠,其他人可以跟你無關。人生每個階段都應該走不同的路,交不同的、懂你的、談得來的、價值觀相若的朋友,但終歸還是得靠你肯定自己的價值。


你要知道這現實:大部份人都不懂你,哪怕是親人、愛人或朋友,正如你也未必懂他們一樣。你要懂自己,守護自己的追求和需要。介意別人的目光時,可以先反省自己是否真的有問題。假如問題不過是他們無知、眼光短淺或小器的話,你為甚麼要為此影響自己的心情,幫兇否定自己那麼笨呢?他們在滯後,你卻已走前,要為自己尊貴的存在感到自豪。


《自尊與自信》

自尊由三大「成分」構成,即自愛、自我觀和自信。當這三者適當組合時,才能讓人擁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自尊是一種回顧,而信心則需要你望向未來,不論是在工作、財務、親密關係、運動或教育領域。自尊無法促使你做到這一點;自尊是你對自身評價的長期摘要,而不是對於你未來表現的預測。信心就是有這樣的預測功能,難怪根據卑爾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在2014 年對兩千名青少年進行的研究,相較於自尊高低,自身的信心程度更能準確預測學童在學校的表現。  


信心程度也可以用來預測你是否能適當應對公司改組的情況,以及預估你能在求職往站上收到多少面試和工作邀約。抱持信心還有其他眾多益處,包括會影響到歷經造成骨骼傷害的車禍後重返職場職場的速度,以及在運動領域的表現。

  

儘管自尊和自信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兩者的關係卻十分密切。不過,雖然信心有助於提升自尊,反之卻未必成立。巴塞爾大學(University of Basel)的研究人員費時十四年,在美國對七千名十四至三十歲的對象進行研究後證實了這一點。


長期而言,掌控感(sense of mastery)和信心密切相關 ──可以明確預測出個人的自尊高低,然而自尊卻無法用於預測未來數年的信心程度。換言之,如果你只是想要感覺良好,對自己感到滿意就夠了;但如果想要有所成就,你需要的是信心。 


信心最主要的來源之一是衍生自克服挑戰的掌控感,由於信心是以這種方式培養而來,你可以經由學習變得更有信心。事實上,維護自尊耗費的心理能量反而會讓人無法專注在培養信心所需的實際行動上。自尊會將人原本用於在現實世界中採取行動的能量,改成用在提高自我賞識的程度,最後衍生出和信心完全相反的效果。


這句話我簡單解釋一下,我們可以把自尊心先看成是「面子」,一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有時連裡子都不要。例如,愛面子的人,寧可事事爭論到自己贏,也不那麼在乎對氣氛與關係的負面影響。有些學生怕失敗,乾脆想辦法用各種理由逃避努力。所以考不好,是因為「別人害我沒辦法專心唸書」,而不是「我笨」或「我不用功」。


恰如其分的自尊,才有利於維持良好的「自我」,來面對現實生活。


《用成長心態面對失敗》

如果你是家長,請想想看你會對下列的說法產生什麼樣的反應;如果你沒有小孩,也可以想想自己的家長可能會怎麼回應: 


  1. 你可以把失敗變成人生中的正向力量。
  2. 歷經失敗有助於你發展和學習。 
  3. 我認為歷經失敗可以幫助我表現得更好。 
  4. 失敗會拖累我的學習和發展能力。 
  5. 失敗導致我的生產力大幅降低。 
  6. 應該要盡量避免失敗,因為失敗會對人造成負面影響。 


如果你同意前三種說法,而且不同意後三種,那麼你就是以正面心態看待失敗,你的孩子也比較有可能以彈性的心態看待自身的情緒和能力。而如果你的反應正好相反,那麼你的孩子就比較有可能抱持著定型心態,而這種心態有可能會危及他們的信心和表現。如果你是代替父母回答,可以思考看看他們的心態是如何形塑了你看待人生的方式。


信心固然是源於成功,但最穩固的信心卻是來自克服逆境和擁抱失敗。


正面迎戰困境會帶給人提振信心的掌握感,而掌握感可以強化握有控制權的感受,並且沖淡認為情緒和能力無法改變的錯誤觀念。這就是為什麼自我觀念和對失敗的看法如此關鍵,會影響到個人是否能從成功克服困難中獲益。


畢竟,信心就是對於未來的信念──對於自己是否可以做到某件事,以及是否可以實現正面結果的信念。雖然自信看似是沒來由地出現,但通常是源於直覺。由於直覺就像是非常單純的野獸,不會區分興奮感和焦慮感,這表示我們其實可以正向操控這些感受,讓自己產生對的「直覺」。 


信心對於人生來說是一種效果奇佳的燃料添加劑,而信心的重要合作夥伴則是控制感。如果我們不覺得自己握有控制權,就會沒那麼快樂和有信心。 


《情緒不分好壞,關鍵在於如何處理》

每種情緒都有其功能,排斥任何一種情緒都會影響情緒調節的運作。因此,當情緒產生時,雖無法決定自己的感受,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反應,因為:


1. 情緒是人類用來瞭解世界與自己的偵測器

注意自己的情緒,就能做出更好的決策。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連結,並信任它們,使它們自然流露。我們一定要重拾自我傾聽的能力。


2. 情緒會讓我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以及如何滿足自己的需求

舉例來說,憤怒會促使我們抗爭;悲傷會促使我們尋求慰藉;罪惡感會促使我們改善自己的表現。


3. 我們感受到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讀並處理

假設在行50層樓梯的過程中,不斷告訴自己「 好攰,我唔得啦」,抱持這種心態行樓梯,就像一場酷刑。但如果將思緒放在爬到頂點,不去多想過程的艱辛,那麼累歸累,卻也不會撐不下去。時時注意自己的內心對話、改變對話的內容,就能有效調節情緒。


平常生活工作忙碌,壓抑情緒以執行當時任務的要求,這是難免。但獨處時的自我傾聽,那是事後盡可能要留給自己的時間。去整理發生了什麼事?我們當時有什麼情緒?我們接下來要如何回應自己的情緒?並且去思考對外要做出什麼樣的應對?


回應自己情緒的方式,通常會包含自我對話。好好覺知自我對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這自我對話,充滿著自我打擊,那不但不利於情緒,長久來說也可能不利於工作表現。


也許我們能早一點認知到,營營役役去滿足的社會期待,並不一定是我們最深的渴望。我們常常付出不成比例的努力,去迎合世界,而不是傾聽自己。


《窮人富人都在解決問題》

常言道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正如借貸一樣,窮人借貸為了用來消費,富人借貸是為了用來賺更多錢(然後消費),美國富人同樣能拿到政府福利,而且是完全沒有風險,頂多是"用自己錢"的話就有貨幣貶值風險。


「 借來的錢」其實不一定是所謂透過借貸而來,因為借貸還是有分自己還或是他人還的,作為富人就是要不斷地去借錢後讓他人去還,最好的情況更是連自己的開支都讓他人去支付,能夠這樣做的話人其實想窮都難。富人與窮人都能拿到政府福利,不過富人拿了福利後會愈來愈有錢,窮人則愈拿愈窮,而且窮或富是會遺傳的。


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有錢了就可以心想事成,或一世無憂,問題在這些誤以為有錢就可以解決所有事情最終都不會有錢,因為通常有錢的人是透過解決問題而有錢的,換句話說,問題解決了是因,有錢是果。有錢的人通常既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之外,也能夠幫助他人去解決問題,或許有人會想自己的問題都沒有時間或資源解決的話,又如何幫助他人去解決問題?要吸引到賺錢機會,一個人就要很有意識地去解決問題,而方式是愈能依靠糸統去集合人力與財力去解決問題的話,就愈能夠有更多賺錢的機會。


不過同樣是想解決問題,窮人是靠賣慘去令他人可憐來獲得資源上的施捨來所謂解決一些社會問題,有錢的人是靠糸統統合資源去主動解決社會問題來獲利,誰人可解決的問題更多其實是有目共睹的,所以窮人愈獲得施捨就愈窮,富人愈賺就愈富。


結論,窮人富人都一樣在解決問題,不過方式與思維的不同就造成了結果不一樣。可惜的是這個世上的大多數人,通常就只會製造更多問題而不會解決問題。記住自己一定要保持在富人的道路上行走,不要淪為與空有高等學歷的「左膠」一樣,被當權者以愛與和平或對抗強權的口號來玩弄的蠢才。


《有能力的人展現在實際行動上》

有句名言:「空桶發出的噪音最大。」


工作時遇過,當多數人忙著做分內的事,有些人則暗中破壞其他人的事。別人努力求表現,他們是一直在抱怨。老愛說別人準時下班過太爽,卻不說自己上班愛摸魚。


其實,有能力的人,都會擔心自己沒把工作做好,沒太多時間理會其他人。他們會跟人用心合作,但不會跟人勾心鬥角;他們會花時間追求更好的成果,而不是花時間破壞別人的成果。


說來,那些只會透過吵鬧引起注意的人,往往正是害怕自己被看穿的人。記得,手段只是一時的,能力才是一輩子的;人要努力打造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到處破壞別人的生活。


沒有能力的人,才會用盡心計,時刻不斷地刷存在感,深怕被人看破手腳;有能力的人,用心做好每件事,追求更好的成果,自身實力累積下來,存在感不用刷都很強!


《對方不一定有將心比心這個能力》

別讓自己的心情,輸給別人的批評。生活有一種殘酷,在於不是每個人都樂見別人好,不少人甚至會透過打擊他人來尋求慰藉。也因此,當你真心在為人生目標努力時,周圍就是會出現刻意諷刺你的人。其實,一個人會嘲笑別人的努力,是因為他不知道該為什麼前進;喜歡譏笑別人的失敗,是因為別人的成功會對他造成傷害。


做好自己的事,過好自己的生活,你不需要跟誰證明自己值不值得。記得,面對嘲笑,無視就是最好的反擊;人生的每一刻都是自己的,別人愈是嘲笑你,你愈是要相信自己。


為自己想要的生活成長,而不是因為討厭的人慌張。很多時候,我們的煩惱都來自外面。好比有人在背後說你壞話,或是有人莫名陷害你沒做的事,也可能是自己對未來迷茫,結果當下感到慌亂,不知該如何面對。


然而,長越大要煩惱的事本來就越多。因為經驗變豐富了,所以看事情到角度比以前還深入,因為出社會了,所以才遇到各種難理解的人。

生活會累,工作會累,但那是伴隨認真過日子的累。記得,不要否定努力的自己,不要在乎那些不值得在乎的事;別管討厭的人如何看你,你愈是努力成長,他們其實愈是慌張。


因為生活最難應付不是環境和現實的困難,而是荒誕。


《透過「他人目光」建立的「自我形象」》

在意「他人眼光」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無論是誰都會在意「他人眼光」—對方眼中的自己是什麼形象?周遭人眼中的自己是什麼形象?這些可說是每個人都很關心的事情。

 

那個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如果是從善意的角度看待自己,那樣當然很好。但就算對方是和自己有往來的朋友,有時也難免會出現這種想法:「他會不會覺得我是難以接近的人,或是很無趣的傢伙呢?」對於自己的工作表現,他人到底給予怎樣的評價呢?如果他人能覺得自己有才能,或是工作努力,那樣當然很好。但是我們偶爾也會擔心職場上司或客戶的想法:「我能不能獲得肯定的評價呢?對方會不會認為我敷衍了事、得意忘形?或者認為我是不擅長處理工作的傢伙?」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在意「他人的眼光」呢?原因不外乎是—我們從他人的眼中看到自己。

 

人類是想要了解自己的生物。例如:人品性格是不是受人喜歡?是不是被視為有才能的人?有沒有給他人留下良好印象?我們會想方設法地想知道這些跟自己有關的資訊。幾乎每個人都有這種想法,而能夠告訴我們這些訊息的就是「他人的眼光」。

 

所謂「他人的眼光」,簡而言之,就像是會顯現出自己模樣的「監視器」。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自己究竟是什麼模樣?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就是「他人的眼光」。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認為,自我是由社會關係所支撐,是他人眼中所看到的東西。就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意思就是說,我們的自我是以他人的眼睛為鏡子,從這面鏡子反射出來的事物。

 

如果不照鏡子,我們無法看見自己的臉;即單靠自己,並無法直接看到自己的臉。


相同的道理,若不以他人的眼光為鏡子,我們將無法了解自身人品、能力等等內在特徵。我們往往是根據他人的反應,了解他人如何評價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也是由此得知自己的態度或言論是否妥當。

 

庫利也認為,透過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會產生驕傲或屈辱等情緒—這些也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經歷到的事情。

 

如果他人對你抱持著善意和好感,你會覺得開心,也會變得更有自信;另一方面,如果得到了負面評價,你也會因而心情低落並喪失自信。不過這種情況亦可以使人得到啟發,明白自己應該改進之處。因此,雖然自身形象在「別人眼中」得到負面評價,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但是,能夠了解自己需要改進之處,還是很重要的事。

 

我們之所以會和價值觀、性格合得來,志同道合的夥伴聚在一起,無非是因為自己從這些人的眼中反映出來的形象是正面、受到肯定的,跟他們在一起時,會覺得開心並且湧現力量。與彼此相合、相似的同伴來往時,對方會以正面肯定的態度看待自己。換句話說— 容易獲得他們的認同。


《生小孩的前提,永遠都是愛》

如果把扶養小孩這件事,就是當作自己在犧牲奉獻,宛如聖女貞德,那麼以後小孩被情緒勒索的可能性真的很高。


「如果當年不是生下你,我早就跟你爸離婚。」

「你知道我為了你、為了這個家,犧牲多少嗎?」

「你現在有毛有翼識飛啦?你根本就是忘恩負義。」


什麼恩義、奉獻、犧牲,這種東西講出來就不值錢!拿這種來告訴孩子,應該要知恩圖報,又何必呢?有趣的是,會講這種話的父母,通常也都是讓孩子過得不快樂,或是從來不關心、不照顧小孩的父母。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只會希望孩子快樂,而不是一天到晚想著為他好,或是為父母自己好。大部分的爸媽,總不會在餵小孩喝奶的時候,一邊想著以後老了可以從小孩身上拿多少錢吧?這畫面看起來不是很悲傷嗎?


真的,不愛小孩,就不要生。小孩不會帶財來,不一定回來報恩,有時候是來報仇的。孩子需要我們付出大量的心力去愛、去關心、去照顧,他們要錢、要愛、要時間,不會行光合作用長大,陽光空氣與水只是基本,樣樣都要花錢,如果不愛,生了是他痛苦,不是你,因為他要花一輩子的時間來療癒自己的童年。


你要好,身邊的人才會好,一直想要別人好,但是自己不好,最後的業障還是會反饋到自己身上。你要先是快樂的人,才會是快樂的父母,才會是快樂的配偶。


《槓桿的平衡藝術》

很多博客或KOL說過,「加槓桿」是為了「去槓桿」,意思是,融資槓桿只是財富自由的一條路,當你自由,就不要再用了!


對,融資槓桿能夠不用,就盡量不要用!此種槓桿的本質就是一個放大器,擴大了收益的同時也擴大了風險,相當於刀口上舔血,鐵軌上撿錢,一旦「爆倉」,痛苦程度甚至遠勝於賺10倍的快樂程度。


但是,槓桿幾乎又是「魯蛇」翻身的唯一手段,我們倒也不必視為洪水猛獸。我不反對使用槓桿,而是反對在沒有判斷能力的時候去使用槓桿,我們要學會的是決策、判斷和平衡風險回報的能力,這決定了槓桿的致勝率。


投資現金流資產時,如何判斷槓桿的使用時機,只有4條規則:

1. 投資物必須有高抵押值;

2. 息差必須有一定空間;

3. 息差必須穩定及可持續;

4. 投資物的價格和派息必須穩定。


現在的加息環境,明顯正在抵觸第2條「息差必須有一定空間」和第3條「息差必須穩定及可持續」,所以理論上並不是使用槓桿的好時機。但即使不是現在的環境,完全符合4條規則的時候並不多,且符合的程度也有高低之分,因此使用槓桿大部份時間都是在以風險換取回報。在真正的實戰階段,槓桿如何收放,沒有固定公式,更像是一個平衡風險和回報的過程,只能視乎個人的經驗、判斷力和風險承受程度來調節。


有人認為,錢沒有人嫌多的呀!如果你之前的槓桿操作很成功,就算財務自由了也不必「去槓桿」吧,每年能賺個20%,誰會只想賺5%呀?


我不同意這種說法。真正最可怕的風險是甚麼?是沒有意識到的風險!


有句話叫「無知者無畏」,在投資市場上,多數時候我們所說或所聽到的「低風險」,某程度上只是一個主觀看法,未必就是事實。事實是,在金融市場上,無論你覺得你有多大把握、有多勝券在握、有多絕對贏定,任何時候未知都是大於已知,你永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些甚麼——這一點從來沒有例外過。所以,我從來不會假設自己的預測100%正確,也不鼓勵別人「Time the Market」。


在投資上,使用適合自己的心法和系統,加上一點技巧(例如資產配置),長期下來贏得現金流或資產增值並不難,但短期市場波幅、利率變化,我們永遠不可能準確預測,這就注定了融資槓桿在某程度上就是一個長期賭局,無論你覺得你的贏面有多高。一個賭徒贏得再多,只要你的籌碼還在桌子上,也不能算贏家,你只是一個籌碼的暫時管家而已。真正聰明的賭徒會在每次大賺後,兌換一些籌碼變成錢收入袋中,讓這些錢永遠不再回賭桌,這些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所以,融資槓桿並不是長期有益的槓桿,能駕馭融資槓桿的散戶並不多,因為人都很難克制自己的貪欲——不要試探人性,人性經不起試探!


《想學賭神贏爆莊?》

有金牌莊家之稱的詹培忠自創了一套12字心訣: 「心清、數熟、贏谷、輸縮、夠毒、知足」,並謂無論放在股票市場,抑或人生皆準。


心清即是保持清醒;

數熟代表要清楚局勢;


贏谷就是有風駛盡利;

輸縮即是運氣不就時要知進退; 


夠毒意味要夠狠心,競技場上無朋友;

知足勸人切勿貪心,見好就收!


贏谷與知足可能有些矛盾, 這個我覺得是有不太明顯的分別。


「贏谷」是確定賺錢模式步入佳境時,應該放膽去碼;

「知足」是當自覺滿足,有點得意忘形之時,就應該要剎停。


葡京賭場門口的一副對聯「賭博無必勝,輕注可怡情,閒時來玩耍,保持娛樂性」,提醒人不要過份沉迷賭博。


《在香港不能說知足常樂》

最低工資事實唔係一個令基層員工脫貧嘅方法,而係吊住條命,永遠窮落去,生不如死嘅玩法。市場係唔講大話嘅,邊度唔夠人,人工就搶高。市面上學歷高嘅人,係少過學歷低嘅人。所以讀完一個大專學位,會肯做保安、清潔、樓面嘅人並不多,扶貧永遠係不患寡而患不均,就係因為當你只幫一撮人,其實係傷害左其他人。


得罪講句,而家仲拎緊最低工資嘅人,真係已經係去到老細覺得有冇都冇所謂嘅人,係生產力極低嘅人,今時今日嘅勞動市場,根本唔需要你。大家記唔記得有樣野叫漣漪效應?當初有商界擔心會有漣漪效應,令所有人人工都加。事實上?人工水平係因為最低工資拉直左,扭曲左市場機制。大約去左搵6萬一個月以上嘅人,有冇最低工資,其實對佢地冇分別。因為消費品有分必要同非必要。


非必要物品要加價,係睇消費者願意俾幾多錢買,呢個同經濟好唔好,同你件野有幾吸引有關。必要品呢?例如食物、租金、交通、醫療,教育之類,係講緊你能夠負擔幾多。當窮人能夠負擔嘅能力上升,呢d野係一定上升,你加幾多,佢加幾多。


隨著不可逆的時間,生活有如逆水行舟,知足便會不進則退。聽聽老一輩細說年輕時的生活,再對比一下眼前年輕人面對的爛香港。人變多,路變擠,房變小,租卻加,飯變貴,所有成本都猛增,但薪水卻只提升一點點,富人的房子越住越大,窮人的房子越住越小。


知足常樂只能作為短時間內的信念,長期來說敵不過時間,因為社會充斥著逐點逐點剝削你美好生活的牛鬼蛇神,有權有勢的人會千方百計將大眾的財富轉移給自己,大眾本身亦存在競爭,想原地踏步也不容易,瞬息萬變的世界會懲罰吃老本的人,不改變的話就會連自己的地盤也早晚被佔據。


我們普通人,想好好生活,是要努力的。


《奴性從那裡來?》

奴性從那裡來?從一個字來,「乖」這個字。


由細到來最多甚至是唯一的讚美就是「乖」,於是我們以「乖」為榮,「乖」成為了我們最高的目的。


這樣的價值觀是為了製造奴隸吧?


一直認為「乖」是貶義,是聽話、沒有思想、唯命是從、只懂聽命行事的意思,但那群家長們、教師們就是只懂得讚你「乖」,留意一下,他們的讚美詞是極其少量的。為何讚你的孩子「乖」?為何不讚他生性、懂事、勤力、有責任心、為他人設想?最後所有的讚美只剩下「乖」,最後所有人都成為了「乖」的成功人士,一個又一個的奴隸,渴望著你的上級讚你「乖」。


小孩百厭、曳、頑皮才是好吧,這代表你的小孩正在尋找自己的方法,而不是盲目跟從你,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走自己的路,也只有這樣才能面對世上種種的變化。讚小朋友「乖」的你們,你們只是為了自己的方便,你們只是想控制他們,洗他們的腦,你們並不是在讚賞你的小孩,讚賞的詞語有很多很多,但你們卻選擇了「乖」。


小孩們,當大人讚你「乖」的時候,你要清楚知道他們是在笑鳩你、他們是在愚弄你,他們只想你成為他們的棋子,只想你聽聽話話的執行命令。真乖,快點去睡覺,不要阻住爸爸媽媽玩電腦啦。「乖」究竟是在讚美甚麼,世上是否只有中文有「乖」這個字?「乖」的英文是甚麼?


「乖」的字源相當有趣,「乖」是指違背,也指反常、謬誤,而「乖巧」一詞(即係氹你?),中文真的很有趣。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