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透過「他人目光」建立的「自我形象」》

在意「他人眼光」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無論是誰都會在意「他人眼光」—對方眼中的自己是什麼形象?周遭人眼中的自己是什麼形象?這些可說是每個人都很關心的事情。

 

那個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如果是從善意的角度看待自己,那樣當然很好。但就算對方是和自己有往來的朋友,有時也難免會出現這種想法:「他會不會覺得我是難以接近的人,或是很無趣的傢伙呢?」對於自己的工作表現,他人到底給予怎樣的評價呢?如果他人能覺得自己有才能,或是工作努力,那樣當然很好。但是我們偶爾也會擔心職場上司或客戶的想法:「我能不能獲得肯定的評價呢?對方會不會認為我敷衍了事、得意忘形?或者認為我是不擅長處理工作的傢伙?」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在意「他人的眼光」呢?原因不外乎是—我們從他人的眼中看到自己。

 

人類是想要了解自己的生物。例如:人品性格是不是受人喜歡?是不是被視為有才能的人?有沒有給他人留下良好印象?我們會想方設法地想知道這些跟自己有關的資訊。幾乎每個人都有這種想法,而能夠告訴我們這些訊息的就是「他人的眼光」。

 

所謂「他人的眼光」,簡而言之,就像是會顯現出自己模樣的「監視器」。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自己究竟是什麼模樣?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就是「他人的眼光」。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認為,自我是由社會關係所支撐,是他人眼中所看到的東西。就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意思就是說,我們的自我是以他人的眼睛為鏡子,從這面鏡子反射出來的事物。

 

如果不照鏡子,我們無法看見自己的臉;即單靠自己,並無法直接看到自己的臉。


相同的道理,若不以他人的眼光為鏡子,我們將無法了解自身人品、能力等等內在特徵。我們往往是根據他人的反應,了解他人如何評價自己的品德和能力,也是由此得知自己的態度或言論是否妥當。

 

庫利也認為,透過了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會產生驕傲或屈辱等情緒—這些也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經歷到的事情。

 

如果他人對你抱持著善意和好感,你會覺得開心,也會變得更有自信;另一方面,如果得到了負面評價,你也會因而心情低落並喪失自信。不過這種情況亦可以使人得到啟發,明白自己應該改進之處。因此,雖然自身形象在「別人眼中」得到負面評價,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但是,能夠了解自己需要改進之處,還是很重要的事。

 

我們之所以會和價值觀、性格合得來,志同道合的夥伴聚在一起,無非是因為自己從這些人的眼中反映出來的形象是正面、受到肯定的,跟他們在一起時,會覺得開心並且湧現力量。與彼此相合、相似的同伴來往時,對方會以正面肯定的態度看待自己。換句話說— 容易獲得他們的認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