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情緒不分好壞,關鍵在於如何處理》

每種情緒都有其功能,排斥任何一種情緒都會影響情緒調節的運作。因此,當情緒產生時,雖無法決定自己的感受,但可以改變自己的反應,因為:


1. 情緒是人類用來瞭解世界與自己的偵測器

注意自己的情緒,就能做出更好的決策。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連結,並信任它們,使它們自然流露。我們一定要重拾自我傾聽的能力。


2. 情緒會讓我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以及如何滿足自己的需求

舉例來說,憤怒會促使我們抗爭;悲傷會促使我們尋求慰藉;罪惡感會促使我們改善自己的表現。


3. 我們感受到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讀並處理

假設在行50層樓梯的過程中,不斷告訴自己「 好攰,我唔得啦」,抱持這種心態行樓梯,就像一場酷刑。但如果將思緒放在爬到頂點,不去多想過程的艱辛,那麼累歸累,卻也不會撐不下去。時時注意自己的內心對話、改變對話的內容,就能有效調節情緒。


平常生活工作忙碌,壓抑情緒以執行當時任務的要求,這是難免。但獨處時的自我傾聽,那是事後盡可能要留給自己的時間。去整理發生了什麼事?我們當時有什麼情緒?我們接下來要如何回應自己的情緒?並且去思考對外要做出什麼樣的應對?


回應自己情緒的方式,通常會包含自我對話。好好覺知自我對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這自我對話,充滿著自我打擊,那不但不利於情緒,長久來說也可能不利於工作表現。


也許我們能早一點認知到,營營役役去滿足的社會期待,並不一定是我們最深的渴望。我們常常付出不成比例的努力,去迎合世界,而不是傾聽自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