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博客或KOL說過,「加槓桿」是為了「去槓桿」,意思是,融資槓桿只是財富自由的一條路,當你自由,就不要再用了!
對,融資槓桿能夠不用,就盡量不要用!此種槓桿的本質就是一個放大器,擴大了收益的同時也擴大了風險,相當於刀口上舔血,鐵軌上撿錢,一旦「爆倉」,痛苦程度甚至遠勝於賺10倍的快樂程度。
但是,槓桿幾乎又是「魯蛇」翻身的唯一手段,我們倒也不必視為洪水猛獸。我不反對使用槓桿,而是反對在沒有判斷能力的時候去使用槓桿,我們要學會的是決策、判斷和平衡風險回報的能力,這決定了槓桿的致勝率。
投資現金流資產時,如何判斷槓桿的使用時機,只有4條規則:
1. 投資物必須有高抵押值;
2. 息差必須有一定空間;
3. 息差必須穩定及可持續;
4. 投資物的價格和派息必須穩定。
現在的加息環境,明顯正在抵觸第2條「息差必須有一定空間」和第3條「息差必須穩定及可持續」,所以理論上並不是使用槓桿的好時機。但即使不是現在的環境,完全符合4條規則的時候並不多,且符合的程度也有高低之分,因此使用槓桿大部份時間都是在以風險換取回報。在真正的實戰階段,槓桿如何收放,沒有固定公式,更像是一個平衡風險和回報的過程,只能視乎個人的經驗、判斷力和風險承受程度來調節。
有人認為,錢沒有人嫌多的呀!如果你之前的槓桿操作很成功,就算財務自由了也不必「去槓桿」吧,每年能賺個20%,誰會只想賺5%呀?
我不同意這種說法。真正最可怕的風險是甚麼?是沒有意識到的風險!
有句話叫「無知者無畏」,在投資市場上,多數時候我們所說或所聽到的「低風險」,某程度上只是一個主觀看法,未必就是事實。事實是,在金融市場上,無論你覺得你有多大把握、有多勝券在握、有多絕對贏定,任何時候未知都是大於已知,你永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些甚麼——這一點從來沒有例外過。所以,我從來不會假設自己的預測100%正確,也不鼓勵別人「Time the Market」。
在投資上,使用適合自己的心法和系統,加上一點技巧(例如資產配置),長期下來贏得現金流或資產增值並不難,但短期市場波幅、利率變化,我們永遠不可能準確預測,這就注定了融資槓桿在某程度上就是一個長期賭局,無論你覺得你的贏面有多高。一個賭徒贏得再多,只要你的籌碼還在桌子上,也不能算贏家,你只是一個籌碼的暫時管家而已。真正聰明的賭徒會在每次大賺後,兌換一些籌碼變成錢收入袋中,讓這些錢永遠不再回賭桌,這些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所以,融資槓桿並不是長期有益的槓桿,能駕馭融資槓桿的散戶並不多,因為人都很難克制自己的貪欲——不要試探人性,人性經不起試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