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前幾日跟朋友聊起「仇富」話題,好像是每一個人成長都會經歷,為何「仇富」?大致就認為別人用「錢」就可以輕鬆享受,而是自己卻沒有在那一圈裡面。曾經我也是「仇富」軍團之一,羨慕擁有金鎖匙的富二代,不用付出或努力就可以直接出國讀書升學,外國學歷直接屌打一眾普生,加上家裡就是開公司或做生意,完全跳過面試這part,直接拿到經理這個職位。


不公平? 職場靠關係? 大概是許多員工努力期望獲得晉升,結果面對空降部隊時基層的心聲。


不過,偶爾我也是會被當作是「仇富」對象,只因為我父母健在,沒有欠債,那時候才明白這個世界就是當你畫分出階層,以為自己在底層,事實上,還有十八層地獄。不過你以為自己很慘?那可能你沒去過印度。如果你出國去一些比較落後的國家,就會感覺不只十八層,可能是一百零八層,一刻也待不下去。


或許,是因為旅行的關係,走出所謂「階級」思維,認為眾生本就不公平,但某一個條件上,我們都是平等的,學會尊重才能得到別人尊重,學會謙虛才能得到別人敬愛,學會適當反擊才不會讓人欺負。


後來,我收起「仇富」的嫉妒心,我知道「富有」兩個字是一種你對生活的期待,去跟「富有」的人學習、請益與靠近,你才能成為跟他們一樣「富有」的人。以上的富有不單指錢財或是房地產,有可能是「知識」、「經驗」與「旅行」,或是「自由」。


人不會向貧窮跟心靈匱乏的人請益,更不會靠近嘴碎又惡毒的人,因為負負不會得到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