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在股神之前》

巴菲特普及了價值投資法,因為他的人生就是從此而開始的,出生在美國富裕的家庭,小時候就像父親的證券行工作,然後在十二歲的時候,就買下了股票,像一個普通的散戶一樣有 10% 的增長後就放出再看到股價一直上去,而學會了持有的重要性。之後的人生,持有這件事創造了他的大部份財富,然後他的人生經驗,就是持有。他持有可口可樂,持有蘋果電腦,十二歲時學到的東西,一生受用。


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富家少爺早年學會投資然後富裕一生的故事,雖然有足夠幸運了,但這不是故事的全部。


因為,請看看他的出生日期是何時,他是 1930 年出生的。


他十二歲時買下股票是甚麼時候呢?那是 1942 年,在他買下股票的時候,全世界都在打仗,美國因為戰爭的景氣而從大蕭條之後走出來,巴菲特童年第一次買股票時,正好是一個大牛市的開端。同時他也生在二戰中少數不受波及的受惠國,同時期,哪怕都是有錢少爺,日本有錢人家少爺正在再見螢火蟲,上海的有錢人家少爺就是逃避日本統治正在走難,德國的有錢少爺如果種族不對可能已經在集中營。


巴菲特的幸運是四料幸運,他不僅出身有錢,父親賢明,而且還在全世界劫難的時期,擁有最好的國籍和身處最安全的地方。連大部份的有錢少爺,命好程度都遠不如他。然後他剛高中的時候,美國就以二戰最大戰勝國的身份,開始了全球霸主之路。


同時期的其他人,卻必須面對二戰後的混亂。你可能是在東京與歐洲的廢墟中,輪候著吃不飽的食物,或者要撿一下美軍丟的糖果,同時貨幣高速貶值;你可能就在以色列宣佈建國時,拿著槍跟一開始就來圍攻的軍隊拼命;你可能正在丟下所有家當走難到香港或臺灣。上面說的這些都是比較幸運的,你想想 1946 年至 1950 年之間,是共產主義大規模擴張的時候,如果你是留在上海或朝鮮的少爺,我想甚麼價值投資法或者買入然後持有不是你會需要面對或學習的事情。


也許同樣在 1930 年出生,有個北京的巴菲特,資質一樣,也是有錢少爺,不過北京交易所在 1939 年關閉了,所以他也沒機會當個小散戶玩玩;如果是上海的少爺呢?他或者幸運一點,在二戰後,上海的交易所回復,然後他或者像巴菲特一樣買入然後持有,然後他會持有到 1949 年,然後證明他學會的一切對於需要在大東北開荒的他是毫無意義的。如果有個日本的巴菲特呢?他手上的貨幣價值應該被超通漲的日元吞掉了。然後我說的已經全部都是有錢少爺了,也如此的折墮,更不要說各種無產階級中產階級了。


所以為何大家那麼蠢,不像巴菲特,不懂趁低吸納?在標普還是 100 點的時候買下去,然後賺個幾十倍?因為大部份人根本忙著生存,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成問題時還趁甚麼低吸納。別人恐懼我貪婪,但其實大部份人既不是恐懼也不是貪婪,而是無力,在股市最適合價值投資者入貨時,可能還在輪候救世軍的免費奶粉,在北大荒或者西伯利亞開荒,更慘的是被充軍拉去前線打美國佬。


生在動盪的時期中富裕和平的國家,是巴菲特整個人生的基礎,而如果你說你要向巴菲特規劃人生,先不講你是否富家少爺,我想最基礎的問題是,你要問你自己是否身處於富裕和平的國家,而且能夠保證自己的國家可以一直富裕和平下去。


如果你出身的國家,是越南,是朝鮮,是中國,或者再差一點的話,高棉,那麼你的人生規劃或者退休計劃恐怕是沒有意義的。巴菲特的人生是建立在美國的強大與保境安民之下的既得利益者這樣的身份下,而不是一個想要殺了你的政府。然後你真的要問自己,你所居住的地方,是比較像 1950 年的美國,還是比較像 1950 年的朝鮮或者越南?


生於冷戰末期的人,剛好落在人類歷史中,少數真的比較和平的時代,這使我們有種感覺,這種和平與穩定可以一直延續到我們的老年。而我們的人生規劃,也是相信這種和平能一直延續下去的, 不過,如果不是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