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甚麼血統民族論》

東亞有所謂「漢化」,而歐洲發生的是「羅馬化」與「基督化」,跟漢化其實是同一類事情。而且如今,歐洲的影響力根本是到達了全球。


先說羅馬化,今天兩岸用的大陸法就是羅馬法的後代。大家用的字母,就是羅馬的拉丁字母,我們用的鍵盤上都是寫滿拉丁字母。即使是中華民國,也可以說是羅馬帝國的子孫。


Monogamy(單配偶制)也是從希臘羅馬,與及後的基督教文明流傳下來,而中華文化圈去到清末民初都存在的Polygyny(一夫多妻制),卻直接被非法化了。中港澳臺都不准Polygyny,連中華地區傳統的Polygyny基本上就是被根除了,更不要說歐洲本身的同化程度。


羅馬化沒有把你變成羅馬人,漢化也未必會把你改寫成漢人。


可能是近代史刻意營造的氣氛,我們總是假設「漢文化的傳播等於取代了原有的文化」,是一種完全互斥,消滅性,取代覆寫的過程。漢化就像硬盤上寫東西一樣,會完全取代並毀滅了原來的文化。


但所謂「漢化」,也不是只是「四夷」的事情,日本、越南、朝鮮、一樣是長期用漢字,穿來自中土文化的衣服的地方。他們也引入了很多漢字詞語,這些也是「漢化」的例子,但這裡都沒有等於把他們所有的文化磨平。


漢化並不是「完全一致化」的幻覺,漢化更像是一種填充劑。


各地原本都有自己土生的文化,就拿日本作例子,邪馬臺國時期,彌生時期的日本,他們穿的衣服,土偶,武器盔甲的樣式,跟中世紀後的日本難有任何一分相似。今天日本的和服原本是吳服,但他們漢化後的東西,也不是完全跟中土相似,他們也是依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加以改造。


而一些東西他們原本是沒有的,例如文字,那就差不多是全然接受來自中土的樣式,再慢慢依自己的文化需要,加上了本來沒有的部份,形成了一種變形了的漢字。即使去到今天,你們看香港的中文會「看不懂」,因為香港加了很多自己的字和用法,也是發生完全一樣的事情。


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觀念,就是東亞許多地方的文明程度,至少在上古時代不如中華文明,因此他們的文明有很多沒有的工具,文化,制度等,例如他們沒有文字,沒有書面語,沒有禮服,沒有官制,漢化就是他們取用這些現成的工具,填充自己沒有的、或覺得沒人家好的事物,拼裝成漢化後文化的過程。


他跟我們現在對西方的做法也很相似,我們也是借用了他們的字母、數字、法律、各種制度、軍制;我們做程式時不也是用第三方套件?


所謂「漢化」或「西化」,是一種避免重新發明車輪的過程,既然人家的文明已有了,我們需要時,就山寨下來好了。去到今天,很多西方人已懂得使用筷子,會學習功夫,會模仿日本動畫甚至cosplay,開始懂得欣賞眼鏡娘和貧乳之類,也算是一種漢化或「日本化」、「XX化」。


同時這也不是單向的,文明程度低的民族有些東西也會被中華文明學回來,最簡單的例子是「胡服騎射」,因此漢化這過程,是互相學習下,中華文明有更多值得四周文化學習,而對方沒有的東西而已。


血統是沒有關係的,一個人是百越人還是漢人,不是因為他身上流著百越的血統還是所謂漢人的血統,而是因為他們有一種自覺是百越文化或漢文化的身份認同。決定人的身份是文化不是血統。


如果有一個黑人,能說你的語言,寫你的文字,跟你的生活習慣和想法相近;而一個黃種人,他自少在美國長大,只懂英語,對你的文化沒興趣。前者比後者其實更和你相近,血統決定先天生理特徵,但在人類基本上手指頭都是十個,腿有兩條,腦袋不會有缺憾的前提下,對人類身份的影響力,遠不及後天文化上的影響大。


遺傳基因這回事,也沒有「父系比母系強」之理,但血統論因為難以接受「五代之後你祖先佔你的基因就只有 1/32」這件事,所以把父親的父親的父親當成血統根源,把母系貶低,這實在沒甚麼道理。


把改變文化說到去「也改變了血統」,甚至「取代了血統」,是近代種族主義殘留的影響。歐美因為納粹的事情,對於種族主義有了警剔,所以很少再提甚麼血統民族論。但是東方則很容易把血統和文化畫上了等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