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生活的高手,從來不會讓情緒控制自己。

《荀子·修身》中有句話說:「怒不過奪,喜不過予。」當你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時候,情緒就會成為控制你的心魔,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人吃五穀雜糧,哪能沒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呢?

但區別就在於,有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有的人則任由情緒控制自己的人生。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不如意的事情,情緒失控只會讓事態更加糟糕。與其用極端的手段去發洩情緒,倒不如心平氣和地想辦法解決問題,反而更容易把事態扭轉過來。

畢竟,人生很長,我們不能被一時的情緒操控,而是要懂得疏解情緒,收穫更多的淡定。

《自由,其實只是換了一個角度繼續依賴》

我們說「想自由」,其實只是想逃避壓力。逃避承諾、逃避責任、逃避被拒絕、逃避內在的不安。有些看起來自由的選擇其實只是舒適圈的變種。


你是不是真自由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1.「如果今天這東西消失了,我會怎樣?」

若答案是「崩潰」、「空虛」、「不知道要幹嘛」,那可能不是真自由,而是依賴。


2. 「我是在選擇,還是在補償?」

很多行為看起來是選擇,其實是內在缺口在作祟。真自由不該是補償性的反應,而是清明的決定。


3. 「這件事,可以做不做都沒關係嗎?」

若你能說「可以,也可以不做,我都自在」,那就是真自由。


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有一些不願面對的空洞。有些人用工作填補,有些人用愛情填補,有些人用性或是毒品酒精填補,以為那些外在的東西就是自由的證明,其實只是把「真自由」用雜物擋住。


告訴你一個可能不相信的事實:真自由,是當你什麼都沒有時依然不慌不亂。你不需要透過「不被控制」來證明你的自由。


真自由是你不再需要「靠某種東西」才覺得完整。是你可以享受所有事物,但不再依賴它們來定義你是誰。你只需要透過「自我掌握」來實現它,在自我掌握之前,你要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

《自我耗損》

自我耗損(Ego Depletion)是指因資源消耗導致自我控制或自我調節能力下降。我們的資源由大腦的必需能源葡萄糖(glucose),提供我們所需能量和維持集中力、意志力。與透過食物補充能量一樣,精神能量也有容量限制,需要適當的「數值管理」。


人的精神能量可以比作電池,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只要關注和集中,精神能量就開始消耗。如果超越單純的關注,進行具體思考、選擇、並做出決策,精神能量的消耗速度就會更快。但精神能量的容量是固定的,需要及時充電,只有攝取食物或睡覺等充分休息,才能重新補充精神能量。


如果達到自我耗損狀態,會根本什麼都做不了的精疲力竭,嚴重的情況下,即使吃好睡飽,仍然感覺疲憊不堪,可能會出現所謂的「Burn-out」現象。自我耗損與各種負面行為有很大關係,例如在草率之下做決定,或是出現攻擊性的衝動行為,例如平時溫和的人變得尖銳敏感,或是原本飲食控制中卻突然暴飲暴食。


不僅如此,自我耗損還會使人對固有觀念或偏見的影響更加脆弱,因為可以做出理性判斷的能量已經枯竭,所以更容易出現內心深處的本能反應。

圍繞個人的環境因素也會促進自我耗損。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聽到、思考的所有活動都會消耗精神能量,特別是消耗量大的活動,例如不想做的事、硬著頭皮做的事、再累也得做的事、傷心難過還得強顏歡笑的事,這些讓我們自我耗損的速度更快。


因此,為了有效管理精神能量,減少經歷不自然情境,透過控制自己及周圍環境的努力,非常重要。

《自我連續性》

自我連續性(Self-Continuity)意味著相信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以及未來的我之間相互聯繫的程度。因為存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點,心理學家們將自我連續性分為三類,分別是「過去──現在的連續性」、「現在──未來的連續性」、以及綜合這些的「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續性」。


每個人都有計畫,特別每到新的一年,就會定下運動、個人興趣發展、投資等各種計畫,但要確實實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不確定在遙遠的未來能否實現的報酬,必須「犧牲」現在眼前的誘惑(美食、娛樂等),是很難的事。


我們為什麼那麼容易放棄未來的計畫?為什麼容易陷入短期的誘惑呢?那是因為現在的我和未來的我並不親近。


「現在──未來自我連續性」越高的人,在儲蓄、自我開發、運動等未來指向性行動的傾向就越高。相反地,自我連續性低的人,將 #現在的我 和 #未來的我 視為不同的對象,比起接近陌生的未來我,會更集中於為現在的我尋求利益。


心理學家們提出了幾種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嘗試的方法來提高自我連續性,最簡單的方法是利用想像的力量,認識到現在的我和未來的我是一樣的存在,在心裡想像未來我的具體面貌和特徵。寫信給未來的自己,也是提高「現在──未來自我連續性」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從收到信的未來我的立場,再回信給現在我的話,效果會更好。


另一方面,「過去──現在自我連續性」也是構成統一「我」的認同感的重要因素。Nostalgia(懷舊)的情緒促進了「過去──現在的自我連續性」。「懷舊」是懷念童年、故鄉等的情緒,大致上被認為是溫暖美麗的正面情緒。讓過去的自己更加熟悉和親近,最終達到連接 #過去我 和現在我的作用。


如果想過更有計畫、更有生產力的生活,就加強「現在──未來自我連續性」;如果想提高自尊感,獲得堅固的自我認同感,就加強「過去──現在自我連續性」。越親近過去的我和未來的我,生活就會變得越健康。

《讀書的方式》

你有沒有發現,長大後讀書的感覺變了?小時候看書是種享受,長大後卻變成一種「投資」,有時候還會覺得讀不下去?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我們成長了。生活變了,閱讀的意義自然也跟著變。如果我們還用以前的方式讀書,可能會覺得沒效率、沒興趣,到最後你也會懷疑:「我這樣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1. 小時候:讀書是開眼界,什麼都想知道


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翻開故事書的感覺嗎?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全新的世界,讀書單純是因為「好奇」。不管是童話、百科、漫畫,連爸媽買的報紙都想翻一下,因為世界太大,想知道的太多。


▪︎ 閱讀特色:

— 讀什麼都覺得新鮮。

— 沒有實用性的考量,純粹享受故事。

— 沒有壓力,開心就讀、不想讀就不讀。


這時候,我們的腦袋就是個大海綿,能吸收什麼就吸收什麼,讀書是本能,不是任務。


2. 學生時期:讀書變成「考試工具」


進入學校後,閱讀開始有了壓力。讀書變成了一種「任務」——考試要讀、作業要讀、被老師點名更要讀。


▪︎ 閱讀特色:

— 讀書是為了考試,沒時間亂翻書。

— 不讀不行,但讀了也不一定有興趣。

— 會受朋友影響,大家看什麼熱門書,我也跟著看。


這時候,閱讀不再只是「好奇」而已,而是為了生存。


我們開始練習目標導向閱讀,但同時也可能覺得:「為什麼以前那麼喜歡讀書,現在卻變得好痛苦?」


3. 工作後:讀書變成「解決問題」的工具


出社會後,閱讀方式又變了。我們開始有「時間成本」的概念,讀一本書不再只是興趣,而是要有產出、有幫助,最好能立刻解決問題。


▪︎ 閱讀特色:

— 讀書前先想:「這對我有幫助嗎?」

— 只挑有用的書,開始篩選內容。

— 讀完不一定記得全部,但至少要能實際應用。


這時候,讀書已經不是「讀得多就好」,而是「讀得對才有用」。以前我們可能買了一堆書覺得都好棒。現在卻發現:「嗯?這本書好像沒什麼新東西?」因為我們開始會挑、會篩選,不會再什麼都買單。


4. 年紀更長後:讀書是為了「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價值觀」


到了某個階段,我們會發現,讀書不只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整理自己的人生觀。


▪︎ 閱讀特色:

— 讀書是為了讓自己更清楚「我要什麼」。

— 會重讀經典,因為每次讀都會有不同感受。

— 更重視「思考」而不是「資訊量」。


這時候,讀書不只是「學習」,而是一種「篩選」。我們開始有自己的判斷,不會照單全收。而是去思考:「這個觀點適合我嗎?」「這本書真的值得一讀再讀嗎?」我們讀得不多,但每一本都讀得更深、更有意義。


成長的過程,就是我們不斷調整學習方式的過程。小時候,讀書是吸收一切;長大後,讀書是學會篩選、學會思考,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如果你覺得讀書


沒什麼用,別懷疑自己,只是你的閱讀方式該升級了!現在的你,該怎麼讀書,才能讓自己真正成長?

《人靜心安物簡知足》

「回看射雕處,千裏暮雲平。」


有時候想想,就算自己成功了又怎麽樣呢?再轟轟烈烈的人生,也終將回歸平凡,歸於平靜。


我們與這世間的草木鳥獸沒什麽區別,偶然生於世間,有了一段生命的體驗,見了一次歲月的流轉,然後歸於沈寂,落入塵埃,了無痕跡。


人生最大的意義,不是去證明或者實現什麽,而是為了體驗。經歷一些有趣的事,遇見一些有趣的人,與家人閑坐,與知己聊天,與自己和解。


但再平凡的人生,也是閃著光的,再普通的日子,也會有驚喜。幸福沒有標準,適合自己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


接納自己的平凡,然後認真而努力的活著,就像有人說得那樣:「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平淡中的堅守心,平凡裏的煙火氣,內心裏的坦然與明白,處世中的知足與知止。能夠平凡而健康的活著,身體有個安頓,心裏有份牽掛,精神有份寄托,便是上天最大的饋贈了。

《撐自己的傘》

勿在別人心中修行自己,勿在自己心中強求別人。


一位詩人說:「我從沒被誰知道,所以也沒被誰忘記。在別人的回憶中生活,並不是我的目的。」


做自己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卻也是一輩子最正確的事。


不要期待自己能在別人的心中占據多重要的位置,更不要為此強求別人,只會讓一份關係漸行漸遠。


按照自己的本意,去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就好,不要過於在乎別人的想法和做法。


時間是最好的檢驗方法,當我們足夠釋然的時候,說不定會有更多的驚喜出現。



《格局和境界》

格局,就是看不見別人的壞;境界,就是看得見別人的好。


人活一世,格局越大,胸襟越開闊,會更懂得用長遠的、發展的眼光去看人、看事。


當我們看到更多的美好,會發現不再有太多的煩惱,人生境界也會豁然開朗。


做人的格局越大,越希望大家都過得好,不必在意每個人身上的小毛病、小瑕疵。


做人的境界越廣,越期許大家都擁有幸福的未來,想要跟所有人一起朝著美好奔去。


人生總有起起落落,生命總有來來往往。

《言論自由與政權穩定性2 》

言論的確不可能令政權覆亡,但你為未來某天政權覆亡鋪路。或者至少來個大麻煩。太平天國殺不了清朝可足夠讓清朝來足夠的大麻煩了。那到頭來還不是一個亂說話的中年瘋狂書生導致的?古代的世界,多的是靠一些不實的謠言,奇怪的信仰,憑空創作的東西就足以引發大亂與戰爭。


古代政府的控制力弱,國家的統治正當性不足夠,社會的民心不穩定,文化不夠統一。事實上,大部份政權都沒大家想像的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根基,以非洲諸國為例,他們的國家安全程度就是只要一個軍官,帶領十幾人,闖進總統府把總統拘捕,政府就立即換了,中間都沒甚麼人有心去阻止。好一點的像是軍事強人政權,例如李承晚,菲律賓,烏克蘭,這些也是一次夠大的群眾運動顏色革命就完蛋。而這些真的是少數人少數言論就足以導致的結果。所以他們必須用恐懼去統治國家,因為別無選擇。


言論自由在這些國家,真的可以瓦解政府,但新政府也同樣不夠穩定,只要言論自由持續,很快又會換一次政府,非洲那些換很多次政府的國家就是如此,所以最後能穩定下來的政府,也只會是鎮壓言論自由的暴君。沒有了言論自由,就可以成為軍事強人政權,像蔣介石,像蘇哈托,像鐵托,然後穩定了幾十年,或者變成了朝鮮式的家天下,或者是變成了一黨專制,像台灣這樣民主化是難能可貴的。但這些都是穩定性隨著時間強化的結果。


不穩定的政權,是沒有本錢去給予言論自由的。國家越豆腐,言論自由就越不可能擁有,否則就會動亂不止,言論自由是由最穩定的政權開始的,也就是英國,因為英國在近代已非常非常穩定,真的是罵不倒,但就算是如此,在法律上你侮辱英女王還是犯罪的。因此這些政權才有本錢去維持言論自由,現代的臺灣,或者英治時的香港,甚至是至少 2020 年之前的香港,都有這種穩定性,去讓言論自由。


而這也意味著,一旦穩定性下降,或者是換了一個不穩定的政權統治,言論自由是要結束的。

《言論自由與政權穩定性1 》

香港人最愛的那句「說句話就可以影響國家安全那這國家真的很不安全」,香港人說的時候總以為自己很精警,實際上是逞口舌之快的挑釁。他們心裡覺得,你北京政權那麼安全安全到我們怎樣遊行抗議都打不動,不可以讓我們一直做那些對政權沒有用的遊行抗議嗎?


那其實是歪打正著的,事實上,共產黨是罵不倒的,但罵的確會增加共產黨的工作難度;說句話就可以影響國家安全所以國家很不安全?應該說,至少政府不覺得足夠安全到可以讓你說那些話。


我們活在冷戰後的年代,言論自由是寫在聯合國憲章上的,但其實也是非常近代,言論自由才會被視為一種人權或者理所當然的事情。在近代之前,言論是沒有自由的,任何國家與共同體的形成,都有一些被迫的意識形態與禁忌,農奴或奴隸就不用說了,君主國你須效忠君王,封建你須效忠領主,然後宗教往往也不太有選擇。


所以為何沒有言論自由?因為古代人特別小氣?當然有些人是特別小氣,但大部份都是實在的原因,那就是言論會變成行動,這世界上雖然很多只說不幹抱怨完就沒了的鍵盤戰士,但是總有一成或以上的人,就是知行合一的,甚麼叫知行合一的人?就是聽了甚麼真的會做甚麼,你可以看一看社會新聞,不論是被騙的人,或者是聽了謠言跑去傷人殺人的人,天天都有,事實是:只要你不斷散佈反政府的言論,就真的能夠製造民變,重則推翻政權,輕則製造額外統治成本。


要記著,他們害怕的並不是你真的推翻他們,他們害怕的是你製造了額外統治成本,一個王朝的倒下從不因為百年一遇的劉邦或者朱元樟,而是由大量的,細小的,失敗的多次民變,屢積起來的創傷,成本與仇恨而導致的。

《將該做的事情減半》

身心失調的人,經常會有獨處時什麼事也不想做的情況。這代表你的能量已經耗盡,不需要勉強自己打起精神來。


假設健康狀態下,能量值是十,那麼當你身心失調時,能量值會只有五以下。這種時候,該做的事情也得減半才行。


假設該做的事情共有十件,那麼請排出優先順序,然後只做前五項。


請以自己的標準來決定「這件事情不做應該也沒什麼關係」、「這件事情可以暫時偷懶一下」,來減少自己的代辦事項。


狀況不好時,就算只能完成三件事也非常足夠了。狀況好的時候,就多做一件事。


對於凡事按部就班的人來說,或許無法容忍有事丟著不做,但身體狀況不好時,妥協是必要的。請容許自己放慢腳步。活力不該是硬擠出來,而是要自然而然湧現。等著它自己湧現而出,這才是正確的應對方法。

《卡在心裡的刺》

人際關係這種東西,說簡單很簡單,說複雜也複雜。有時候一個眼神、一句沒講對的話,就像湯裡加多了一撮鹽,整鍋味道都變了。誰也沒拍桌,誰也沒大吵,但空氣硬得像放太久的法國麵包,咬不動,吞不下。


人跟人鬧彆扭,多半不是因為誰欠了誰什麼,而是那種小地方的不對勁,日積月累,像桌腳一天歪一點,最後整張桌子都傾斜了。


情緒其實不會憑空消失,它會轉彎往身體鑽。像是胃開始酸,肩膀越來越硬,夜裡輾轉難眠,食慾也不知道丟去哪裡,更不要說性慾了。你以為只是疲倦,其實心早已經撐不住。


太多人說:「活著真難,做人更難。」講得像在開玩笑,其實句句真心又扎心。這社會教我們怎麼賺錢、怎麼漂亮、怎麼裝沒事,就是沒教我們怎麼處理一點心痛一點委屈。


為什麼我們這麼怕說出來?因為怕失去。怕一句話毀了一段關係,怕一個真心換來冷漠,於是選擇忍、選擇裝沒事。可是能忍多久呢?忍出內傷,忍出憂鬱,忍到最後,連自己是誰都忘了。還怎麼做自己?


更糟的是,我們把關係當成玻璃杯,不准有裂痕。吵一下就覺得不夠成熟,有摩擦就以為感情不好。其實,有些話早講才不會變成傷。有些吵,是一種修補,是感情裡的打磨。


社會教你微笑、包裝、說場面話。沒人管你心裡苦不苦?你一邊笑心裡一邊想:「怎麼都沒人懂我?」久了那些壓抑會像蝨子繁殖一樣一發不可收拾,爬滿你生活的每個角落。


我不是在教你做人。我只是想說,生活本來就有裂縫,有摩擦,有一點小小的緊張感。重點不是要你把它們全部剪掉,而是要你看見它們、承認它們、接受他們。


然後,從容一點、灑脫一點,該說的就說,該笑的就笑,該散的,比個中指不要回頭。

《允許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

「你活著的時候,沒有幾個人在觀看,你死了、消失以後也不會幾個人記得你。」


你現在要在乎的無非三件事,你的錢,你的健康,你內心的平靜,不要相信壓力會轉化成為動力,你的壓力只會轉化成病例。


保持快樂的祕訣是無所謂、沒必要、不至於,內心一日平靜,外界便鴉雀無聲。


好好活著就行,生活的本意是平淡且知足,生活並非一帆風順,我們會遇到挫折和困難,但正是這些經歷塑造了我們的品格和堅韌。


在這個平凡的世界裏,我們都是小人物,但我們也可以過上有意義的生活,讓我們以謙卑的姿態面對生活的真諦。


當我們真正理解生活的本意,我們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與滿足,願我們每個人都能以平淡與知足的心態,過上充實而美好的人生。

《天黑得很慢》



 《天黑得很慢》是茅盾文學獎得主周大新最近出版最新長篇小說,把老年人的人生的晚景說得非常透徹,句句擲地有聲,人從60歲進入老境,到天完全黑下來,這段時間裡有些風景應該要記住。記住了就會心中有數,不會慌張。


第一種風景,是陪伴身邊的人越來越少。

父輩、祖輩的親人大都已離你而去;同輩多已自顧不暇;晚輩都有自己的事情忙碌,即便妻子或丈夫也有可能提前撤走,陪伴你的,只有空蕩蕩的日子。你必須學會獨自生活和品嘗與面對孤獨。


第二種風景,是社會的關注度會越來越小。

不管以前事業曾怎樣輝煌,人如何有名氣,衰老都會讓你變成普通老頭和老太太,聚光燈不再照著,你得學會安靜地呆在一角,去欣賞後來者的熱鬧和風光,而不能且需要克服忌妒和抱怨作祟。


第三種風景,是前行路上險情不斷。

骨折、心腦血管堵塞、腦萎縮、癌症等,都可能來拜訪你,想不接待都不行。你得學會與疾病共處,帶病生活,視病如友,不要再幻想身無一點疾病的安穩日子。保持良好心態,適當的運動,是你的任務,你得勉勵自己不斷努力。


第四種風景,是準備到床上生活,重新返回幼年狀態。

母親最初把我們帶來人世,是在床上;經過一生艱難曲折的奮鬥,最終還要回到人生原點——床,去接受別人的照料。所不同的是,我們來時有母親照料,我們準備走時,不一定有親人照料。即使有親人,有的也遠不如母親。更多的可能是面帶微笑心裡厭煩的無親無故的護理人員。你得低調,甚至你得感恩。


第五種風景,是沿途的騙子很多。

很多騙子都知道老人們口袋裏有些積蓄,於是想盡辦法要把錢騙走,打電話、發簡訊、來郵件,試吃、試用、試聽,快富法、延壽品、開光式,總之,一心想把錢掏空。對此得提高警惕,捂緊錢包,別輕易上當,把錢花在刀刃上。


第六種風景,就是要善待你的老伴(身旁好友/好伴)。

說話處處要溫柔體貼,多關心對方,特別是你的丈夫、妻子,她、他是你人生的最後一筆存款,年過60歲了,指望兒女不行,孩子有自己的家庭,最後還是老夫妻相依為命。這把年紀了誰也不會再變心,只有怕失去對方。


天黑之前,人生最後一段路途的光線會逐漸變暗且越來越暗,自然增加了難走的程度。因此,60歲以後更要看透人生,盡情珍惜、享受人生,不要再去包纜社會、包攬子孫的鎖事。更不要自以為是,倚老賣老,說起話來居高臨下,既傷人,又傷自己。人老了更要懂得尊重。同時,更要理解、看淡這最後的日子,做些心理準備,道法自然,泰然處之!


天黑不一定是太陽下山,也可能是因為日蝕或突來的烏雲暴雨。人也不一定會走過生老病死的每一個階段,有可能因一場突發病、一次意外,就此為人生畫下句點。所以不當只有老年人應該關注這件事,年輕人也應該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別以為自己年輕,還有長遠的路要走,畢竟,棺材不是裝老的,面對生死時,生命是十分的脆弱且無助。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