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長大後讀書的感覺變了?小時候看書是種享受,長大後卻變成一種「投資」,有時候還會覺得讀不下去?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我們成長了。生活變了,閱讀的意義自然也跟著變。如果我們還用以前的方式讀書,可能會覺得沒效率、沒興趣,到最後你也會懷疑:「我這樣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1. 小時候:讀書是開眼界,什麼都想知道
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翻開故事書的感覺嗎?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全新的世界,讀書單純是因為「好奇」。不管是童話、百科、漫畫,連爸媽買的報紙都想翻一下,因為世界太大,想知道的太多。
▪︎ 閱讀特色:
— 讀什麼都覺得新鮮。
— 沒有實用性的考量,純粹享受故事。
— 沒有壓力,開心就讀、不想讀就不讀。
這時候,我們的腦袋就是個大海綿,能吸收什麼就吸收什麼,讀書是本能,不是任務。
2. 學生時期:讀書變成「考試工具」
進入學校後,閱讀開始有了壓力。讀書變成了一種「任務」——考試要讀、作業要讀、被老師點名更要讀。
▪︎ 閱讀特色:
— 讀書是為了考試,沒時間亂翻書。
— 不讀不行,但讀了也不一定有興趣。
— 會受朋友影響,大家看什麼熱門書,我也跟著看。
這時候,閱讀不再只是「好奇」而已,而是為了生存。
我們開始練習目標導向閱讀,但同時也可能覺得:「為什麼以前那麼喜歡讀書,現在卻變得好痛苦?」
3. 工作後:讀書變成「解決問題」的工具
出社會後,閱讀方式又變了。我們開始有「時間成本」的概念,讀一本書不再只是興趣,而是要有產出、有幫助,最好能立刻解決問題。
▪︎ 閱讀特色:
— 讀書前先想:「這對我有幫助嗎?」
— 只挑有用的書,開始篩選內容。
— 讀完不一定記得全部,但至少要能實際應用。
這時候,讀書已經不是「讀得多就好」,而是「讀得對才有用」。以前我們可能買了一堆書覺得都好棒。現在卻發現:「嗯?這本書好像沒什麼新東西?」因為我們開始會挑、會篩選,不會再什麼都買單。
4. 年紀更長後:讀書是為了「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價值觀」
到了某個階段,我們會發現,讀書不只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整理自己的人生觀。
▪︎ 閱讀特色:
— 讀書是為了讓自己更清楚「我要什麼」。
— 會重讀經典,因為每次讀都會有不同感受。
— 更重視「思考」而不是「資訊量」。
這時候,讀書不只是「學習」,而是一種「篩選」。我們開始有自己的判斷,不會照單全收。而是去思考:「這個觀點適合我嗎?」「這本書真的值得一讀再讀嗎?」我們讀得不多,但每一本都讀得更深、更有意義。
成長的過程,就是我們不斷調整學習方式的過程。小時候,讀書是吸收一切;長大後,讀書是學會篩選、學會思考,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如果你覺得讀書
沒什麼用,別懷疑自己,只是你的閱讀方式該升級了!現在的你,該怎麼讀書,才能讓自己真正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