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學努力,不要努力學3 》

學習本身不就是努力的一部分嗎?當然是,但前提是它得跟行動掛鉤。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行為固化」(Behavioral Consolidation),意思是知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成你的能力。光靠「努力學習」,大腦只是在短期記憶裡囤積資訊,沒有實踐的檢驗,這些資訊很快就會被遺忘。這就是「知道」跟「悟到」的區別。


更重要的是,「努力學習」容易讓人陷入一種虛假的安全感。當你花了很多時間學習,卻沒有成果時,你不但不會覺得自己方法錯了,還會覺得「我已經很努力了」。這就像一個人跑步機上跑了十公里,卻從沒離開過原地——你累了,但你沒前進。相反,「學努力」要求你走出舒適區,把學到的東西扔進現實的熔爐裡鍛鍊,哪怕失敗,也比原地踏步強。


以下是幾個建議:


1. 設定行動目標,而非學習目標

不要說「我要學好攝影」,而是說「我要拍出十張能掛在家裡的照片」。目標具體了,學習才有方向。


2. 小步實踐,快速反饋

學了新東西,馬上試著用,哪怕只是一小部分。比如學了寫作,就開始寫一段300字的短文,發給朋友看看反應。快速實踐能讓你知道學得對不對,該怎麼調整。


3. 接受失敗

把它當成學習的一部分

「學努力」不會總是一帆風順,你可能會搞砸一次演講、燒焦一道菜,但這些失敗比你讀十本書更能教你東西。關鍵是別停下來,請繼續敢於失敗。


4. 減少無謂的輸入,增加輸出

不要拼命囤積知識卻不消化。請把學習時間砍一半,把另一半用來實踐。比如你花一小時學畫畫,就花一小時畫一幅畫,哪怕畫得不好,也比光看課程講義強。


還有,拿掉畏苦怕難、懶散拖延的人性弱點。這年頭「知識」是一種很廉價的商品,網路、書籍、課程到處都是,誰都一抓一大把,當大家的資源都類似時,比的就是「應用」這些資源的本事,那就是行動!囤積這些「知識」你只能稱之為「知識收藏家」不是專家,專家都是真刀真槍幹出來的,專家不一定讀很多書,或說得上一堆別人聽不懂的專有名詞,但行動帶來的經驗讓他們百戰百勝無懈可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