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學努力,不要努力學2 》

「努力學習」是幻象。當一個人說「我在學習」,通常伴隨著某種自我滿足感:買了一本新書、報了一門線上課程、聽了一場演講,甚至在筆記本上寫滿了重點。這些行為讓人覺得自己在「進步」,因為學習本身被賦予了道德光環——誰敢說學習不好呢?問題在於,這種「努力」往往停留在表面,變成了一種儀式化的行為,變成一種「感覺」,而不是通往改變的橋樑。


舉個例子,小明每天花兩小時學英語,背單詞、練聽力,已經堅持了半年。他覺得自己很努力,也確實掌握了不少新單詞。但當他在職場需要用英語跟客戶溝通時,他還是緊張得說不出話,甚至連基本的自我介紹都結結巴巴。為什麼?因為他把精力都花在「學習」上,卻從未真正「行動」——他沒有模擬真實場景練習,沒有找人對話,沒有把學到的東西用起來。他的學習,成了自我催眠的安慰劑,讓他覺得「我在變好」,卻沒有真的變好。


很多人學管理學,卻管不好自己的時間,連準時起床都做不到;學健身知識,卻從不下場運動;學寫作技巧,卻從不動筆創作。他們把「努力學習」當成了努力的全部,卻忘了學習只是起點,而不是終點。


那什麼是「學努力」?簡單來說就是「行動」,就是把學習當成工具和過程,而不是目的。學習應該是為了行動而做的準備,不是為了滿足「我很努力」的心理需求。真正的努力,不是只在書桌前埋頭苦讀,而是你能把學到的東西拿出來用,摔倒後還堅持再爬起來的那一刻。這裡我點出了很多只學習不行動的人普遍會有的情況,害怕挫折和失敗,於是更加龜縮在學習的無痛世界裡。


還是拿小明來說。如果他把學習英語的目標定為「能在會議上流利發言」,他就不會只滿足於背單詞。他會找同事模擬對話,會錄下自己的發言反覆聽,甚至鼓起勇氣在小場合試著說幾句。這個過程可能很尷尬,甚至會失敗,但他每一次嘗試,都是「努力行動」的證明。最終,他學到的不只是英語,而是如何在現實中應對挑戰的能力。


「學努力」強調的是結果導向。你學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用它做了什麼。學習烹飪,不是為了知道怎麼切菜,而是要端出一盤好吃的菜;學習程式設計,不是為了懂語法,而是要寫出能運行的程式。學投資,不是為了可以跟人臭屁你很懂財經,而是為了獲利。


這種思維把學習從「自我安慰」和「逃避面對」拉回到「改變現實」的軌道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