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自己的節奏1 》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首獨一無二的樂曲。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不用每段旋律都要驚天動地,只要那是你真心想演奏的就值了。


有人說最重要的是那條主旋律。讓人一聽就記住、能打動人心的那一段。但也有人認為精彩藏在細節裡—像是三角鐵的叮叮聲、短笛的輕快、間奏裡的風鈴…只是,如果我們的注意力總是放在這些細節,可能會不小心忘了這首曲子到底想表達什麼。


從小,我們被教導:「把書讀好,未來就有保障。」彷彿人生的旋律,非得跟著課本、考卷和成績單走才叫正確。但後來我發現這是Bullshit !


那些當年總是坐不住、滿腦子鬼點子的小孩,長大後反而闖出了一片天。他們敢想、敢冒險,活出了自己的節奏。而一些「乖乖牌」的孩子,努力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卻常被困在框架裡,忘了自己曾經想飛。


青春的主旋律,難道只能是讀書嗎?我不這麼認為。


我相信,它更應該是「好奇」與「試錯」——因為只有不斷探索,才能在過程中真正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而真正的學習,也從來不只發生在教室裡。


步入社會後,人生又換了一種旋律:「努力工作、存錢、安穩過日子。」這話聽來合理,卻總有種沉重得讓人透不過氣的壓迫感。


二十年、三十年,就這樣在柴米油鹽與工作奔忙中度過。年輕時的熱血漸漸冷卻,夢想也被現實輾個粉碎。很多人變成城市裡的行屍,每天重複著從家到公司的二點一線,世界很大,他們卻只敢從手機螢幕裡窺視。「旅行?」他們總是說「下次再說」,但那個「下次」已經過去無數次。


出社會之後的主旋律變成了「責任」與「安穩」。賢拜會說那叫成熟、叫價值。但我常常想問:這真的是我們唯一的選項嗎?為什麼我們的青春、中年,甚至整個人生,都要圍繞著這套該死的標準答案?


有些人選擇另一種旋律——他們不願為別人的交響曲伴奏,而寧可彈自己的吉他、吹自己的口哨。他們不合群,他們叛逆,他們不被理解,我就問誰說人生只能有一種聲音!


我始終相信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節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