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語言偽術的今天,我們有必需教導下一代拆穿謊言,否則後果嚴重。
謊言有幾個特性:
- 謊言是帶著負能量
- 謊言用來推卸個人責任
- 謊言的情節較簡單,但使用循環式解說
戰爭的好處,你拎我的,我拎你的,大家一起從平民手上奪取所需,SUPER!
過去幾個月, 「某些人」最愛看香港人產生無力感。無力感成為了供應了製造恐懼者的燃料。當他們看我香港人越感無力,越感悲傷,他們便越開心,還會有一些人拉Banner開白檳慶祝。或者有人說:人之常情,感到無力便躺平。真是無力處處。
退一萬步去想,既然局已定。人家最愛看的無力感,便偏不要做給那人看。那人常看香港人傷崩失望。反而是表現希望時刻。
正如對家打牌,不斷諸牌,最常看對家輸錢苦主樣子。現在正是如此,那人最想看香港人苦主樣。
如此,逆向思維,香港人更是自強不息,絕處逢生。這已經是心理質素問題,面對如此大時代,強大承擔能力,堅定心理質素乃是自強法門。
面對恐懼最佳方法,便是無懼Fearless。
那人最喜歡不斷製造負面恐懼情緒,背後就是用恐懼操盤心理戰。
當越來越理解心理操盤,退一步來看,便以平常心對待。
千萬被讓恐懼,傷心情緒拉著自己,要找對方法應付情緒,才能夠跳出情緒困局。
當然,知易行難,但若明白方法論,一步一步退後,避免跌入恐懼情緒圈套。
沉默需要一種由內心釋放的力量,沉而重且堅定的內在力量。那是一種能夠駕馭恐懼的沉默。或者有人認為沉默即順受,沉默是自由選擇權利,有權保持沉默,沉默是力量。假設:面前有位不斷用言語攻撃對方的惡人,沉默乃是智者,一句也不發言,讓旁人看見誰在言語霸權,言語偽術。
沉默地生活也是鍛鍊,畢竟不是人人都願意成為沉默,當人人發聲時,沉默者更能聽清楚甚麼是廢話。那是用網絡製造風向的訊息,沉默,讓它們再更大聲一點罵人。
上一代香港人,從那裡逃難,面對殖民政府,沉默的大多數,沉默的操作,沉默的忍耐,沉默地渡過,學懂了沉默生活藝術,沉默地堅忍,總有出頭天。
沉默是金。
只是沒有人再願意相信。
什麼是好的人才?我自己總結 S、A、B、C級人才定義。
S級人才,心裡有火,眼裡有光,找方向、帶隊伍
不用告訴他做乜,他來告訴你該做乜。宏觀戰略到細節戰術執行到團隊結果;發現問題,能自己評估優先順序,解決完了還會同步你;學習和進步的速度超過想像,自己能搭起來一個好團隊。
A級人才,能打勝仗,作風優良
能瞭解並確認你背後的原因和交付,還往往會多做好幾步,產出優秀,及時同步,不用追截止日期和進度;定戰術到結果;發現問題,會和Leader確認優先順序和方案以後解決問題,之後會沙盤如何改進;會有意識的去學習;能配合HR吸引到好人才。
B類人是公司衰落之源
簡歷很好看,名校大廠,歷次跳槽加了很多薪水,狀態就三個字:老屎忽 。一旦加速招聘,都會堆積很多B類人,極大稀釋組織人才密度。產出不穩定,及格邊緣徘徊,喜歡討價還價,不願意做份外工作,不催他不動,有時候還可能沒搞好或忘了,不問不會同步進展;發現問題等著別人給流程/推動,Leader給了解決方案以後,就照做;不太喜歡學新東西,偶爾學;通常招進來C類人。
C類打工人:推三下,動兩下,牢騷一句
經常自己獨立搞不定,需要別人盯很緊和協助,絕不做份外工作;發現問題就抱怨Leader能力不夠,抱怨公司不重視,自己就是不去推動;發到眼前的學習材料也都懶得點開看,封閉,躺平心態;通常招進來比自己更差的人
關鍵核心負責人崗位、高杠杆/影響範圍大的崗位(如Sales, Origination, PM)以及有招人許可權的崗位,一定儘量找S或A級的,B和C級人才是炒得。
因為這些崗位招錯人不僅僅是他的工資,更多是機會成本,往往導致整個業務時間被耽誤。
妳看不順眼的員工,其實都是鏡子裡的自己。
生活中,我們總喜歡盯著別人找缺點,而很少從內心審視自己,當我們感覺越來越多的人都看不順眼時,那一定是自己出了問題!很多管理者眼睛往往是向外看,一直盯著員工,覺得員工這要提升,那要改進,總感覺員工不盡人意。其實,很多事情的迎刃而解,需要改變視角,靜心頓悟。如果換個角度,多審視自己,把員工當做一面鏡子,反觀自己,發現也許需要提升的是自己!
情緒這一回事,人人皆有之。然而,世上有人甚至組織,將情緒作為一種勒索工具。意圖去恐嚇及威脅對方去順從。情緒勒索的潛台詞:假若你不依照我們吩咐去做,那麼你便會受苦。
情緒勒索這一字是由Susan Forward博士在其書中引用。情緒勒索是施暴者用來恐嚇受害者的手法之一。藉著恐嚇,製造受害人驚慌,憤怒情緒,進一步威迫受害人順從。更可怕是,施暴者或組織會將受害者相關行動歸咎於受害人責任,推卻所有責任予受害者一方。
故此,情緒勒索是一種慢性的控制及洗腦方式。背後更是權力不平等的操控手段。
站在受害人及施暴者或組織之間,有一層不明情緒產生,讓受害人感到不由自主,不清楚發生甚麼事情,情緒勒索正是利用這些機會,繼續去加害於人,產生巨大恐懼感。
最恐怖的情緒勒索,莫過於將受害人資料(如:被偷拍照片)作為一種手段,繼續去強迫受害人。
情緒勒索者或組織,除了掌握相關資料。他們更會利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語言偽術。不但將錯處歸予受害人,更操控受害人配合施暴者行動。
親密中勒索
情緒勒索多數發生在親密關係,家人關係,情緒操控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繼而轉為情緒勒索。受害人一時之間都不能夠即時解決。
如何對付情緒勒索
這是關於一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電視演員。
年青時他放棄高薪厚職去演職事業。過了一段時間,他的演近演藝工作停住了,他去了當超市收銀員。後來被同行發現之後,他作收銀員的照片在網上瘋傳。此舉引來一連串的工作歧視。
社會懲罰追夢人
最可悲的是社會正是去教訓這些追夢的人,因為大部份人都是按著社會的規定的方程式而活,如:畢業,找份好職業,按著所謂正路而行。若然有人脫離了社會所定的方程式,換來就是被批評為玩世不恭,發夢。在社會的功利主義,追夢是一件愚昧的事。夢想是不會賺錢,人生的經歷也不能換錢。
我認識有位朋友,他投放了大部份青春時間往海外爭取人生經驗,在別人看來是玩樂。他們的批評是源於他們忍受了強大的工作壓力來換取高薪厚職嗎?
他的朋友曾說:「我好羨慕你能去海外增廣聞。」
現實中,那位追夢朋友卻換來了貧窮,連基本生活都不能夠支持。
然而,他的朋友已經身任要職,賺取高薪厚職方程式,羨慕?多反諷?
價值
在社會中接受教育的人,其人生方向及理想方面是被局限了。為甚麼?社會所教導的只是如何去改善生活條件的教條。
我之所以說:社會去懲罰有夢想的人。追夢是超錯的事?我親眼見朋友被社會所遺棄的過程,他的爭扎,在追夢的時候,經歷著社會及別人遺棄。我卻認為追尋夢想並不是愚蠢的事,愚蠢卻是社會強加而來的壓力及遺棄。
社會要求所有人跟從單一方程式,卻不鼓勵人去離開這套方程式,跳出安舒區Comfort Zone去追求夢想。社會的教育只講金融經濟,但人生仍然需要去追求人文精神,人生理想及意義。
人生只能活一次。我看見那些能夠實踐夢想的人,是非常令人敬配。他們不太理會世俗的眼光,也不是為了別人的讚賞。今天仍然要為那些沒有被紀念及被遺忘的夢想追尋者,因為他們相信人生的意義,他們有勇氣去尋夢,因人生的價值仍值得被紀念。
戰爭的好處,你拎我的,我拎你的,大家一起從平民手上奪取所需,SUPER!
過去幾個月, 「某些人」最愛看香港人產生無力感。無力感成為了供應了製造恐懼者的燃料。當他們看我香港人越感無力,越感悲傷,他們便越開心,還會有一些人拉Banner開白檳慶祝。或者有人說:人之常情,感到無力便躺平。真是無力處處。
退一萬步去想,既然局已定。人家最愛看的無力感,便偏不要做給那人看。那人常看香港人傷崩失望。反而是表現希望時刻。
正如對家打牌,不斷諸牌,最常看對家輸錢苦主樣子。現在正是如此,那人最想看香港人苦主樣。
如此,逆向思維,香港人更是自強不息,絕處逢生。這已經是心理質素問題,面對如此大時代,強大承擔能力,堅定心理質素乃是自強法門。
上年寫了一篇,面對恐懼最佳方法,便是無懼Fearless。
那人最喜歡不斷製造負面恐懼情緒,背後就是用恐懼操盤心理戰。
當越來越理解心理操盤,退一步來看,便以平常心對待。
千萬被讓恐懼,傷心情緒拉著自己,要找對方法應付情緒,才能夠跳出情緒困局。
當然,知易行難,但若明白方法論,一步一步退後,避免跌入恐懼情緒圈套。
慢活
慢活這種生活態度對於廿一世紀的青年人相信是一個不錯的提醒,但也是一個頗困難的挑戰。
究竟甚麼是慢活?關於慢活的書本都會建議讀者將生活的節奏調慢一些,如:慢食、慢動、學習呼吸法等。筆者不反對書本的內容,但認為慢活的意思不限於我們的活動,更涉及我們的思考空間。
慢活是思考
慢活最首要便是騰出時間及空間去思考、批判。
現代城市人的生活是活在忙碌,青年人搭公車的時間也會用手機上網或聽音樂,回家之後便上網到凌晨,彷彿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就算是假期,他們也會跟朋友逛街、看電影或上網找娛樂。
慢活就是要停下來,想一想我們的生活正被甚麼的東西影響,城市所奉行的物質主義及資本主義已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漸漸我們只懂追求名牌及新電子玩意,不知不覺被塑造成消費者,而自我則迷失在城市,也不再知道應該要走的人生方向。
內在調校
慢活不單是指我們的外在生活需要調整,慢活也指內在(精神及靈性)生活也需要調整,以致人能夠從內在的平安得著力量,將內在的生命素質具體化呈現於生活中。可是,現代人正是被困在一個樣樣都要快速的世界,印度之父甘地 (H. Gandhi)則指出這個時代的主要罪惡包括:財富沒有工作、知識沒有品格、商業沒有道德、崇拜沒有犧牲、科技沒有人文關懷。
人生支點
慢活是要求人花時間與內在的自我復和,並且在靜下來的時間中批判身邊的世界,察看有甚麼東西正不斷吞嚥著生命?
慢活也是要我們抽出時間去開拓一個神聖空間,重新找到生命的支點,理出生命的平和與平衡,去聆聽上天的感召,也聆聽自我的呼求,批判世界的不公義,思考人生的困難,在神聖空間中讓生命重新展現其生命力。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及生活態度有著不同的見解。
有一個故事是關於一個小島土人與美國商人,有一天,美國商人來到小島,發現島上資源豐富,而且日落景色甚美,於是他心中有一個念頭,便立即找擁有這個島的土人。
美國人見到土人便說:「我可以給你保証將來生活無憂,每天都可以悠悠蕩蕩地看日落。請你先賣這個小島給我,然後我會蓋一座五星級酒店,建造郵輪碼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旅客,你不用再為生活擔憂,你將會成為億萬富翁,你認為如何?」
土人坐在海旁,望著日落,一言不發。美國商人預備拿支票給土人,然後土人說:「謝謝你的好意,我相信我不需要甚麼五星級酒店,也不做甚麼億萬富翁,我不會買小島給你,因為我知道我是誰,事實上每一天我不用做甚麼,我也可以悠悠蕩蕩地看日落。」
生命的豐盛不在乎你擁有多少財富,生命的價值更在乎你找到人生方向,並成為別人生命的祝福。
若果現在的處境是你百份百親手造成的,你願意承認嗎?
你願意承認這些恐慌、恐懼、無知都是你一手造成的,你願意承認嗎?
這很難承認的,但請思考一下,你現在的處境不是你自己所導致,又有誰需要付上責任?一切都是推卸,把現實的所有都事不關己?那麼現況就是你應得的了。
當你負責時,你就會改變的;當你推卸時,現況就只會不停的重複又重複。
把責任推卸你就失去操控能力,你就只能不停為這忙,為那忙,更不知為誰而忙;只有負責時,你才能操控事情,你才能操控心態,你才能活在你的所想之中。
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看似從天而降的好事,其實都是水到渠成的自然。
每個人的對想像中生活的定義變得越來越複雜和苛刻,每個人都追求著更好的生活,卻沒人給更好的生活一個定義。無論是身邊人的經歷還是IG中的圖片,隨處都是令人羡慕的別人家的生活,越來越不滿足于當前的水準。
人生不同的人生節點都會面臨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一部分人自怨自艾,總在後悔曾經如果選了另一條路就好了,一部分人則會認真的對待,讓它成為最好的選擇。選擇可能會被約束,但結果是由自己控制的。永遠相信命運是最好的安排,永遠對自己的每一次選擇負責。
看似順利和幸運的經歷,但都是自己努力得來的。放下很多人不捨得放下的東西,最後選擇專注於自己的愛好,這也許就是獨特之處。
機遇,靠的是背後的積累;
放下,靠的不僅僅是勇氣;
選擇,靠的是對未來負責。
面對真實的自己,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努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細個既時候會想時間過得快啲,希望可以早啲落堂、早啲放假、早啲放工、早啲出糧,但係當我地慢慢變到大個,我地反而會想時間過得慢少少,希望可以有多啲時間享受生活。
其實年紀唔係依個轉變既原因,而係因為當我地個腦分析緊一啲自己已經熟悉既資訊,例如我地已經好熟悉自己既屋企環境,好熟悉點樣行去巴士站,等車,拍卡依一啲步驟,每日都行同一條路番工番學。
係我地去分析一樣自己熟悉既資訊既時候,會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所以正正就解釋左點解年紀愈大,會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或者疫情每一日都留係屋企依段時間一閉上眼就過,個腦會覺得每一日都係一樣,令到時間不知不覺咁走左。
如果想體驗多啲生活或者留多啲回憶比自己,令時間過得慢少少,其實最簡單,係番工番學既時候,試下行另一條路,試下一間新既餐廳,或者改下屋企既擺設。可能係中間你就會發現一間好鍾意既舖頭,發現到一間更加好食既餐廳,或者一條行得更快既路。
當我地係生活入面加呢一啲新既體驗,我就地可以留一啲好獨特既回憶比自己,令我地感覺生活過得更加慢,感覺更加多時間享受生活。
在最危險的時刻,就正是最少恐懼的時候。神放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在恐懼的背後。在你最恐懼的時候,都是最美好的事。
Will Smith分享:
恐懼對我來說是一種真正的練習,三年前,我去杜拜了跳傘,跳傘,跳傘是真的一個面對恐懼的活動。我一定要起來說,發生了什麼事,就是在那天前你出外,你和朋友去喝酒,有某些人說:「我們明天一定要去跳傘!」,你就說:「好啊! Yeah! Yeah!」,其他人也說:「Yeah! Yeah!」,你獨自回家的時候就想:「嗯……」,我在想:「他們也喝醉了?」,「應該,我們不一定要去吧…… ?」。
所以在那天晚上,你躺着床上一直,你很害怕,你不斷想像要從飛機上跳出來,你找不到原因為什麼你要這樣做。你躺在床上,經歷着一個最差的睡眠,但是你還希望你的朋友真的是醉了。
所以你第二天起來,你如常地去集合,你看到每一個人都在那裏,你就在想「Oh… Shit」「好吧,好好好」,你上了一輛貨Van,你不知道你的朋友也經歷了同一個夜晚,因為他們假扮着,「Yeah! 我叔叔是海豹特擊隊員」,「一定會很好玩,我期待了很久」,你就在想:「OMG, OMG」,你的胃部十分緊張,吃不了東西,但你不想成為唯一一個人,沒有跳出飛機外。
你去到那裏的時候,有一個安全的簡介,你站在那裏,那些人在說,那些降落傘如果開不了的話,會發生什麼事,「什麼會發生?降落傘開不了?」。在你第一次跳傘的時候,你貼着另一個人,他會帶你一起跳出去,你去到飛機那裏,沒有人下來,我的夥伴還在上飛機,所以你走上飛機,坐在裏面,你坐在另一個陌生的男人大腿上,你在嘗試和他聊天。
每一件事都是如常,你飛上去,慢慢向上升,去到40,000英尺,你發現得到那裏有一盞燈,紅色、黃色、綠色。現在燈是紅色,所以你開始想,去到某一刻燈會轉綠色,但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那你就在等,它轉到黃色、綠色,某個人打開飛機門,在那一刻你發現到,你從來都沒有試過,坐在一輛打開了門的飛機上,恐懼,對不起我噴了點口水,恐懼、恐懼、恐懼、恐懼。
你去到,如果你聰明的話,你站在最後,你不會走先一步,其他人開始跳出飛機外,然後到你了。你背後那一個人把你帶到門邊,你站在那裏,你的腳跟在飛機邊緣邊,你向外望着「死亡」。他們說:「我倒數三秒」,「一!二!」,然後他在第二秒立刻推你出去。因為很多人都會在第三秒抓着四周的東西,你去到就大叫:「啊……!」,你跳出了飛機外,在那一刻,你發現到那是你人生中最幸福的事。
你正在飛,你不會感到下跌,你事實上是會有點被風承托着的感覺,你一直在下跌,沒有恐懼。你意識到,在最危險的時刻,就正是最少恐懼的時候,是幸福!是幸福!你就在飛20秒後, 25秒後, 40秒後,你有足夠的時間冷靜下來,說:「那裏一棟大廈很美,你可以看到海洋!」,你開始做那些東西。
我學到的故事,就是為什麼你要在前一天晚上這麼害怕,為什麼你要有那個恐懼?那不要去就好了?為什麼你要在16小時前在床上抖顫?為什麼你要在車上抖顫?為什麼你不享受你的早餐?你為什麼需要那個恐懼?恐懼什麼?你完全不接近那個飛機,在搭在飛機邊緣的那一刻前,所有的東西,完全沒有害怕的理由,它只會毁掉你整天,你並不需要跳。
在那一刻,你應該會恐懼的時候,就正是你人生中最幸福的經歷,神放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在恐懼的背後。
彈性策略能符合每個人獨特的生活樣貌。簡而言之,彈性策略與一般的習慣成功法差不多,唯一的差別在於,你有很多方式可以達成目標,而且各有所長,此外,它的達標條件也多,你有更多機會能取得成果,執行起來簡單又沒有壓力,而且還很有效,短期內就能得到成果。你不僅每天都有不同的成果可期待,還得到強大的滿足感,所以你絕不會感到無聊而堅持不下去。
在這個充滿變動、挫折、苦痛與驚喜的世界,每有人都無法能夠完全走在自己預期的人生道路上,偏離自己的心願是常態而非例外。
彈性習慣的四大支柱,撐起彈性策略的架構:
簡單七步驟養成彈性習慣:
這個內在的力量就來自於習慣,習慣是最好的裝備,壞習慣會讓人陷入惡性循環,好習慣能陪我們走過艱難的時刻,每天培養並維持好習慣,你才能在混亂中確信自己仍握有生命核心的主導權。特別是健康的習慣能夠讓我們在艱難困頓時感到安定,當你培養一個好習慣的時候,就可以對自己說「就這一次」。因為打破了自己的慣常模式,例外久了就變成常態。所以偶爾要求自己做一點微小的好事開始,長時間累積起來就會變成一生的好習慣。
過去的你來不及改變,但現在的你也不會太晚,改變就從好習慣的養成開始。
「眾人知道我克敵制勝的方法,卻不知我如何巧妙運用它們。戰勝敵人的戰術不要重覆,而是應該依照各種形勢來決定你的方法。」孫子
彈性習慣是一種策略和新法。你可以觀察別人的成功之道,但切記,套用他人的戰術,不代表可以複製他們的成果。有目標、沒策略,終究一場空。全世界有數千萬的人經由生活中的小習慣來改變行為以及人生。只要培養有趣、簡單好操作的小習慣,不知不覺就會把完成任務當作第一要事。小習慣外表看似無用,實際上非常強大,因為大多數的目標是終點,但小習慣是起點。當然你可以多做一點,但重點在於,有做總比什麼都沒做要來得好。
「目標」與「習慣」兩者之間的關係
「目標」是我們想要完成的事項,或是期待實現的成果,而「習慣」是規律的作息固定的行為模式。
想要完成的事項或是期待的成果有很多,包括養成某個習慣。而習慣是藉由每天達到相同的目標而養成。你會發現兩者的重疊之處,你的長期目標是養成習慣,而習慣本身是由每天達成小目標而養成。
想要有效養成習慣,你必須學會持之有恆,每日完成一個小目標。我們總是認為,持之有恆『堅持』就是用意志力撐過難關,但是凡事起頭難,一定要從簡單的步驟開始。
每天完成小習慣、取得小成果是件好事,但很快地在某個時間點,你就會想要看到更多進展以及更大的成果。你想看到具體的成果,證明自己有在前進。就如同從小小的池塘一躍到汪洋大海。
從小習慣進化到彈性習慣後,在策略上就會更靈活、更有效,如同樹根往四方發展。每天都可以達成不同的目標,不論短期或長期來看,都能孕育不斷進步的潛力。
我們以前的觀念是,要用許多的方式來規範自己,才能達成目標。閱讀本書之後,我發現本書有兩個大重點:一個是目標,另一個則是用彈性維持習慣。
我們準備要養成一個習慣時,要考慮的其實是,評估它對自己有好處,並且時刻想投入這項活動,而不是被它所綁住。要管理的不是目標,而是執行時的動力。以前設定的目標其實有達成的機會,但過程太辛苦。所以不但自己不滿足,也感受不到其中的價值。
透過選擇激發「動力」
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上,動力一直被眾人忽略。那是因為,以前我們只懂得設定死板的目標,它只會產生一種動力。
影響動力有三個關鍵要素:可達成率、令人佩服、以及卓越的價值,讓你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找到相應的動力。
如果某件事情的可達率特別高,還帶有一些好處,為了反覆得到成果,我們一定會有十足的動力一再去嘗試。如果某件事情非常有價值,但不容易達成,不過為了得到強烈的滿足感、龐大的利益與價值,我們也會有動力去挑戰。有策略地制定大小目標,就可以找出動力的甜蜜點來觸發行動。這樣一來,要採取行動的時候,就有許多吸引人的選項可供選擇。
擬定聰明的策略,自然而然就會讓你產生動力,你不必硬要憑空找出行為的理由。這就是書中最重要的概念:「彈性習慣」。時鬆時緊,各種情況都能運用,單一目標只包含一個動力甜蜜點,但透過彈性習慣,因為大中小三種目標有各自的行為誘因。如果你今天心情低落,就選擇可達成率高的目標。如果覺得成就感不足,可以嘗試挑戰高階、有價值的目標。如果今天身心平穩,就可採中庸之道,愉快地達成中階目標。
在這樣的規劃下,就不會因為目標壓力太大,或是遇到不可抗力的因素就中斷或放棄,反而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方式來排定任務。
我們很樂於去做那些我們擅長的事,於是就會一直去做,最終讓我們會一直去做擅長那些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長,越擅長就越願意去做。這樣的循環能讓我們在這方面獲得更多經驗。就像是毒品一樣,我們被它深深吸引,因為我們的快樂和自信都來自於此。它還會讓我們產生迷思,讓我們相信我們擅長的事就是最有價值且最重要的事,因此值得花時間去做。
你先學會反思自省,找到自己的目標,弄清楚該改變什麼,以及該保持什麼,有時候些許誘惑也會讓一切馬上瞬間改變,更重要的是在前進的道路上,要不斷地需要問自己:『現在我處於在什麼階段,要保留更多的可能性,最終才能實現改變。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不同的選擇,最終開始進行改變。』
當你做出一些重大的轉變,如選擇轉換新工作或是踏入不熟悉職涯領域,並不一定能讓你變得更好。如工作可能發生變動; 也可能是內在的大改變,如改變一下你對自己所從事工作要有不同的認識。
因為領導轉變過程是曲折的,你會不斷地遇到困難,讓你產生迷茫混亂的複雜情緒,如想要不被打倒,需要將外在表現力內在化,反思整合你學到的新東西。
簡而言之,透過生活中面臨各種新的經歷重塑自我形象,才能推動你繼續前進的動力。改變外在表現力能夠改變你是誰,你能做什麼以及你的價值觀,進而改變你的想法。
在世界不斷地變化以及人生一連串選擇的過程中能不斷地能有所成長,你也會因而隨之不斷地改變自己、修煉重新得力、破繭羽化,開創真正有意義的人生新局。
新的經歷不僅會改變你的想法 —你認為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值得去做的,還會改變你未來的樣子。它們可以幫助你從新的成就裡獲得自信,讓你放棄過去的目標,還可以改變過去所習慣的做事方法。這不僅是因為過去的方法不再適用於當前的情況,還會因為你有了新的目標,有更具意義、更有價值的事情需要去做。
那些根深柢固的思考方式,是由「由內而外」的方向產生的想改變與想法,包括價值觀、信仰的真理,以及你認為需要優先考慮的事情,會直接影響你的行為,反而會對你的改變造成能力阻礙,自省大多時候只會讓你停留在過去,蒙蔽我們的雙眼,使你無法發現自己的領導潛能,還會讓你毫無準備地去面對周圍飛速轉變的環境。
而由外而內地改變可以幫助你重塑形象,告訴自己能做什麼。成為一名優秀的成功者,並非是你發展道路上的起點,而是自我身份認知的結果。這種認知只有在你新認識的人,一起做新的工作時才會產生。這並不是說你因此發現了真正的自我,而是說你所做的事以後反射出了真實的你。
不管你從事的工作目前已經有多久,當今你還做著以前的工作,或是離更高一階的職位無論有多遠,如果當你所處的環境發生了變化,那就意味著那些讓你獲得目前成績的東西,如今已經沒有辦法繼續給你帶來更多的成績。
當今社會變化的步伐越來越寬,意味著我們需要學會更靈活面對問題、處理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重要性,在本書作者進行了過去兩年內一項研究調查中,調查對象的管理工作的變化情況,79% 的人都同意『把你帶到目前位置的能力,不能繼續把你帶到另一個位置』。
但是,他們發現重塑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重塑自己所需要做的事,與他們對工作以及對自己的認識產生了衝突。 如果目前你所處的環境需要你改變自己的行事方法,那就意味著你更需要透過「由外而內」來實現轉變,如果你無法突破日常瑣事的限制,創造出新的機會,那麼轉變也許永遠也無法實現。
一個人需要先行動起來,提升外在表現力,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而不是先苦苦反思、埋頭自省。
經濟全球化、不均衡的人口狀況,以及人們付出努力工作卻徒勞無功,這些事加總一起造就了優秀人才稀缺當今的局面。因此,對於那些想要改變自己 ,重新定義自己的工作,重新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網路的人,以及重新認識自己的人來說,強烈推薦閱讀這本書,並付諸實際行動,它能幫助每一位想要成為一名優秀領導者的專業人士,抓住這次機會得以獲得成功。
傳統模式
→ 由內而外改變你的思考方式,教你學會反思你是誰,以及你要成為誰:「先思考後行動」,我們先學習像領導者一樣做事,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導方式。
真正有效的方法
→ 先在行為上表現得像一個領導者,而後才會像領導者一樣思考:「先行動後思考」,在改變的過程中,我不會先看到結果,因為改變讓我們產生了什麼樣的感受,身邊的人對我們的改變有什麼樣的反應。
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領導者,是因為他所做的事是一名真正的領導者會做的事,會引發兩個重要的轉變過程:
一是外在轉變過程。 二是內在轉變過程・
它們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外在轉變過程指的是建立起一個有潛力或有能力的好名聲,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而內在轉變過程涉及內在動機和自我定位的轉變,這種轉變並不是獨立發生的,而是在與他人我建立的關係中漸漸發生。
例如:隨著一個人領導能力的增強,他在整個組織中受到認可的可能性也就會越來越大,也就更有可能升職的機會; 而隨著職位升遷,他就又有更多的機會展現自己的領導才能。如此一來,便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所以,要先像領導者一樣做事,而後才能像領導者一樣思考,這樣的循環,外在改變引起的內在改變— 也就是所謂的「由外而內」原則((Outsight)。
由於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是很難改變的,因為改變需要外在經歷。 如果不是由外而內地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會被過去框架習慣所禁錮,進一步導致思想和行為因而也無法改變。 沒有人會比我們自己更適合為自己進行定位,改變的矛盾在於改變想法的唯一辦法就是要做一些以前你沒有做過的事,而這些事正是原本在你的想法不認同的事。
“The way to measure your progress is backward against where you started, not against your ideal.”— Dan Sullivan
我地有時候會有一啲人生既目標,心入面總會有一個理想既自己,就好似成為一個奧運運動員、一個全職既day trader,而我地依家身處既位置同埋理想既差距就係"The Gap"
而 "The Gain"就係依家望番轉頭既自己,究竟同一兩個月前既自己有啲咩唔同,或者有咩進步呢?有邊一方面改善左呢?依啲就係用自己同以前既自己黎做比較。
如果我地用依家既自己,同埋理想既自己黎做比較,即係 "The Gap",我地有機會對自己做既野唔滿意,因為之間有一個Gap存在,自己重係做唔到理想既自己。
所以我地應該集中注意力係 "The Gain",而唔係 "The Gap",因為當我地同以前既自己做比較,見到自己既進步,我地會開始感受到開心,滿足既感覺。會比到一個動力我地keep住去進步。
好多時候,我地拖延既野都唔係好難做,就例如將個遙控器放番係電視機隔離,朝早摺好將被,我地其實係有能力做,但係我地總會搵到一啲原因去拖延依啲野一直唔做。
而2-minute rule就主要有兩個部分,
第一,"If it takes less than two minutes, then do it",就係指如果一件事係兩分鐘內可以做到,就即刻去做,如果我地將枱面既垃圾用兩分鐘扔左佢,將睇完既電腦放番落電腦袋,覆一段email,慢慢堆積上去,我地可以完成既野就會變到好多。
第二,"When you start a new habit, it should take less than two minutes to do." 即係當我地建立新既習慣既時候,用兩分鐘內既行動去開始。 例如將去做gym,變左著一套運動裝備。睇完一本書,變左睇一頁書。 就好似就好似牛頓定理一樣,"Objects at rest tend to stay at rest, objects in motion tend to stay in motion."
只要有一個開始既動力,就更加容易有動力去完成成件事。
係我第一次聽2-minutes rule 既時候都唔會覺得有咩特別,但係慢慢發現,只要用兩分鐘去坐落一個舒服既位置,打開一本書,就可以帶黎下一個鐘既成功,雖然依個方法未必適合你,但都好值得一試。
什麼是自我破壞?簡單點說,自我破壞是指一系列我們阻止自己達到目標的傾向,明明我們感覺自己很想要成功、被愛和追求幸福,卻老是做出相反的行為。一個很常見的自我破壞行為就是拖延,你明明知道一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你也下定決心了想要做的,你也知道拖延解決不了問題,但是你卻不知道怎樣的,總是提不起勁去做......
當別人問你為什麼你一直在拖延時,你可能會找不同的藉口:「我就是懶癌末期啦」、「這件事真的很難」、「我太累了」、「我根本不在乎這件事」等等,但是心裡面你很清楚,真正阻止你前進的人,其實就是你自己。
【自我破壞的兩種類型】
有意識的自我破壞:你明知道這些行為會阻礙目標,但你就是停不下來。
無意識自我破壞:你以為你在走向目標,但其實越走越遠。
【自我破壞的惡性循環】
那麼,到底怎樣的人會一直阻擾自己達到目標?到底是怎樣的性格和外在因素讓他們這樣做?
根據臨床心理學家和《Stop Self-Sabotage》作者 Dr. Judy Ho,自我破壞可以被簡單分成L.I.F.E.四種類型。
L型:低下或不穩定的自我概念。
L型通常有著低自尊,容易感到自卑,例如覺得自己一文不值、毫無優點。他們也可能有著很不穩定的自尊,順境時會覺得自己有價值,但只要遇上挫折,就會立即把自己批判得體無完膚。也因為這個緣故,他們打從心裡面都不相信自己配得到成功或擁有更好的人生。因此,當他們在追尋目標的時候,很容易覺得自己不可能成功,就算再努力也沒用,倒不如不要開始或提早放棄吧
I型:內化了童年時的負面觀念。
I型通常是在童年時養成了負面觀念和行為,例如小時候沒有安慰自己的人,只能夠靠吃垃圾食物來舒壓。他們也可能是因為耳濡目染的緣故,而模仿了父母或其他人的不良行為。不幸的是,長大後他們依然無法擺脫這些負面觀念和行為,所以每當他們想要追尋目標時,這些壞習慣就會自動跑出來
F型:害怕改變或未知的事物。
每當我們嘗試改變時,我們一定會遇到很多未知的事物,也就代表我們需要踏出舒適區。然而,一想到有這麼多無法掌握的東西,我們很容易感到焦慮不安,開始擔心自己沒有能力應對。這時候我們的腦子就會出現很多藉口,例如「我感覺自己還沒有準備好,等到遲些再改變吧」、「我不知怎的就是提不起勁,也許我也沒有那麼想要改變」等,以阻止我們探索未知的領域
E型:極端的控制欲。
E型對事物有強烈的控制慾,想要確保一切在掌控之中,然而,當我們追尋目標時,很難保證事情會100%如我們想像的那樣發展。因此,E型往往就會為了那0.001%出錯的可能性,而拋棄掉99.999%的機會。舉例,當E型感覺跟男友的感情變淡,感覺對方早晚會跟自己分手,於是覺得與其到時傷心,不如現在由自己親手結束。
賭徒進入賭場一刻,應該都見信心滿滿,通常相信自己會赢才會入賭場。
賭完一輪之後,有赢有輸,應該是輸的人居多。
賭場視賭博不是賭博,而是一盤生意,不是一舖,而是一個長時間,贏的必定是賭場本身。如果賭徒沒有認清這個事實,參與越長時間,輸的機會必定高過贏。最後可能仍然有人會贏,但是只會是十分之極少數。
不斷輸,仍然堅持不斷參與,其一是認為自己終於會贏,或者其二是當作一種娛樂,一種尋求剌激的遊戲,當然要付娛樂費。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不會一帆風順,如果沒有經歷過失敗,可以改進甚至一開始就成功,而且是不斷持續成功,幾乎是不可能。
遇上失敗經驗,可能持續了一段時間,可能有以下不同情況:
第1點,可否逃出生天,是未知之數。如何可以到達第3點,很多時候如一種頓悟,好像一覺醒來就不一樣,想通了,人的眼界就打開。亦有部分人一直被困在第1點,其中一大原因是出於對投資理解,偏向賭博角度,就如賭徒心態,如賭博式操作,得到如賭博般的結果。或者最後都是跌入第2點的結論而作結。
不少偉大的創業家的第一個念頭,不是純粹因為想賺很多錢,反而動機是想創造一些很出色的東西,推出成為産品或服務,最後帶來巨大盈利只是一個結果。
創業的死亡率極高,即使可以成功,過程大多數不會順利,可能經歷無數失敗,獲得盈利更加是遙遙無期,那時候對於創造的熱情,可以成為最大的動力,加上和其他人不一樣的眼光,支持自己去繼續向前。
有堅持不一定成功,沒有堅持是註定成敗。
三個不同角色,遇到不同情況,都涉及面對失敗,選擇去堅持,需要堅持一段不短的時間。這是一種堅持的能力,堅持需要信念,有堅持才可以最終看到結果。不過得到的結果不是一樣。
結果的好與壞,是關乎心態,和執行的方式。
(一)時間
為什麼說投資愈早愈好,年輕人有的本錢是時間,時間是好企業的最好朋友,複利效應可以產生巨大的成效,足夠長的時間是一個基本。因此巴菲特說,想雪球愈滾愈大,需要的是長的坡,濕的雪。
然而很多人看不到時間這個元素的重要性,$20買了一隻股票,賺了$35便走了,結果現時$125。或者另一個極端,同樣因為展望理論的心理影響,虧了錢的股票卻一直不想認輸,結果愈跌愈持有,因為企業的本質出問題,即使再持有10年也難有成績。
要利用好時間這個元素,最好的是買入股票前,先認真了解好這家公司,每年的收入和盈利如何,是否有一個增長態勢,另外也要認真了解企業的產品如何,如果你愈喜歡或愈認識企業的產品,你會愈有信心持有,愈能做到長線投資,愈能發揮時間為投資帶來的好處。
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是一個股市不利的時候,股票回調時,反倒是提供一個良好的買入機會,以便宜的價錢買入更多未來更有價值的東西。
(二)本金
本金這個是一個不公平的遊戲,有人天生擁有很多的本金,可能係上一代留下的,但是大多數人都是一般的窮小子,如何致富呢?
無他的,對於所有窮小子來說,這又換成了一個極公平的遊戲,也是很多平民富豪分享到的:節儉。如果你不是富二代,又想由窮小子變成富翁,其中一樣必須要做的是節儉,先儲蓄起一筆本金,然後去投資。如果你有很好的投資眼光、耐性和紀律,卻沒有本金,一切都是哂氣。
但是,是現今消費為先的社會,如何節約,儲錢投資其實是一件比投資成功更難的一件事。投資從來是講門檻的地方,愈高門檻的地方,選擇會更多,但先不講這個層次。正如我分享過的,月供股票,也是一個定期儲錢的方法,如果不去投資,代表你也是儲蓄貨幣,貨幣每年貶值是一件溫水煮娃的不幸事件。通脹對擁有資產的人來說是好事,對沒有資產的人來說是悲哀。
(三)回報率
如果你有了本金,有了時間,卻沒有回報率,這些金錢都是一攤死水,回報率帶來了現金流。簡單說個例子,如果你買入領展股票,每年有3-4%回報,領展股票為你帶來了現金流。
另一個例子是,投資股票之前,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想從股票中獲得幾多的回報?有些人會說,愈多愈好,其實愈多不是愈好,因為你一次半次嬴得多,心紅了,之後反而會輸更多錢。
因此,我會跟自己說每年股票投資回報是10%,不要少看每年10%,複利起來後,日後的數字會很大回報。當你自己有了正常的期望,你便不會在股市上做出很多危險的動作,以追求很多不切實際的回報,例如,借孖展、炒當紅股、出出入入炒波幅或對股票的起跌坐落不安等。
總結來說,要想投資成功,必需要多學習(投資自己),對市場和股票有敬畏之心(保持對股票有一定距離),不要對自己有過份高的評價(我非股神,我不能輕易打敗大盤),有了這份平常心,又緊記這三個元素,致富是一步一步行到的。
2019 年 Zelenskiy 就任烏克蘭總統嘅時候,講過以上嘅說話;同一個場合,佢亦都引用 Ronald Reagan 嘅名句:Government is not the solution to our problems; government is the problem.
作為個人主義者,我嘅信仰裡面,任何人嘅存在,都係卑微嘅個體;所以我亦非常抗拒偶像崇拜。但見到真正嘅勇氣、智慧、仁愛,都會被感動嘅。
英雄同偶像,最大嘅分別,就係偶像只用來畀人膜拜,但領袖會 inspire 其他人去有勇氣、智慧、仁愛等美德。
個人主義者唔需要偶像,更唔想見到霸主嘅欺凌,但係見到真正嘅領袖,會由衷讚賞,會去諗吓點樣令自己變成一個更好嘅人。
呢個世界始終都需要英雄;但通常英雄都意味呢個世界已經墜落。「大道廢,有仁義。」呢句話,你想點解就點解。
Zelensky 無講乜鳩嘢命運共同體;但我會覺得,佢用自己嘅生命,去話畀全世界知,乜嘢係命運共同體。
神奇國度,又話乜嘢反霸權主義,乜嘢支持國土完整。Give me a break;其實神奇國度嘅言行,比自私更自私,因為自私之外,仲加多一種虛善。
之前我話,唔係反乜反物,做返一個人,就已經世界和平;有好多人唔同意,認為人就係自私,人性就一定係黑暗。
諗深一層,可能因為佢哋真係畀黑暗淹沒咗太耐,又或者借用柏楊所描述嘅詞語:「醬缸文化。」
記住,英雄,會令我哋每個人都變成更好嘅人;魔鬼亦都會令我們不知不覺間,成為自己最憎恨嘅個種人。
所以,要清楚知道自己嘅喜惡,唔好做違心嘅事,唔好令自己睇唔起自己,唔需要同全世界證明啲乜嘢,呢啲就係「做返一個人」嘅意思。
我聽唔到,我聽唔到,病毒好恐怖,戴口罩、消毒、檢測、啪針,樣樣做齊,都仲有病毒存在,病毒真係好恐怖,恐怖到甚麼也聽不到,看不到,想不到,做不到。
香港2018年死多少人,48706人,平均每天133人。當中14689人死於癌症,9181人死於肺炎,心臟病6065人。(絕大部份老人死的原因都是肺炎)再來看看所謂一定一定一定要清零的病毒是怎樣?
玩左幾年,死亡是385人,香港四日就死這麼多人了,把一個普通感冒,這個所謂病毒應該比普通感冒更弱吧,流感?請你到衞生署的傳染病處的流感速遞看看報告,在2020年4月之後,香港的流感清零了,之前是每月幾百宗的!(這是為了證明病毒其實就只是流感嗎?)
好,但很多人感染?但也很多人痊癒,他們的治療方法是怎樣?無人講過呀,還有無病徵感染者呢?從來沒有感冒人數的數據,因為大部份人睇下醫生,飲感冒茶,請個病假,休息一下就自己痊癒,不會去醫院和人爭位呀,醫院留返比阿婆阿伯或者嚴重的人吧。
根本所有數據都不透明,而且受操控。死很多人?他們是死於病毒?還是死時有病毒呀?
確診數字為何又與陽性數字不同呀?陽性不是確診嗎?又初陽又初陰⋯⋯自己講完都唔知講乜啦,仲要聽個嗰?咁都唔係玩鳩你?語言的偽術一直都是政治的強項,說得越模糊,搬龍門的位置就越大。
檢測、啪針樣樣齊,依然無工返,依然倒閉,一切以抗疫之名,以緊急之名。有多少人因為所謂的防疫政策而得不到醫療服務?一直也說排期,現在是排期治療的清零吧。要病毒清零,只能把病毒的載體清零。(AI、電腦、熒幕取代了你們,當然可以清零)
這是大家的共業,大家一起殺死大家,用一種更”文明”的方法,不用槍不用炮,用政策就可以了,多麼的進步。
幫助別人的行為,與我們的幸福有很深切的關聯。在自發性捐款的時候,人們的心情會變好,就像收到禮物或拿到零用錢一樣。
也有研究指出,進行了越多的利他行為,壽命就會越長。美國心理學家史蒂芬妮.布朗(Stephanie Brown)就發現,會主動向配偶、鄰居和朋友等親近的人送上溫暖的問候、努力在精神上給予幫助的老人,比起不這麼做的老人更加長壽。進行利他行為不只可以提升自信心,也有助於調節壓力。
當然,並不是說只要幫助別人就會變得更加幸福,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也有必須銘記在心的事情。根據德國學者約亨.格鮑爾(Jochen Gebauer)在二○○八年的研究顯示,在自發性幫助別人的時候,可以提升自尊感和幸福感,但若是基於義務感則不會有太大的效果;此外,在感受到還債壓力的同時去幫助別人,也一樣不會有太大的效果。所以說,主動想給予幫助的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或許不是進行利他行為會獲得幸福,而是已經感到幸福的人會進行利他行為。有一項研究指出,幸福的人有更高的興趣幫助他人,也就是說,幸福的人進行善舉的傾向比較高,會投入較多的時間和金錢幫助他人。不過事實上,「幸福」與「利他行為」可說與「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類似概念,因為如果進行了利他行為,就會獲得幸福;而如果幸福,就會進行更多的利他行為。重點在於兩者要相輔相成,才能發揮加乘效果。
不一定要是什麼巨大的幫助也沒關係,如果為了自己的幸福而給予某個人幫助,這個受到幫助而獲得幸福的人再去幫助身邊的人,幸福就可以像漣漪一般悄然蔓延,進而成為安全又溫暖的社會共同體。今天的你給了誰什麼樣的幫助呢?萬一還沒有能力給予幫助,不妨先從向周圍的人送上親切的問候開始,也是很不錯的。
如果你預言自己會失敗,通常你的預言會成功!
像是有人喜歡把目標訂很高,然後一邊心想「反正也不一定達得到」,一邊三心二意地執行,常常目標就是無法在時限內達到。
無意識的力量是很強大的,有可能在做事之前,心裡想著自己會失敗,所以乾脆訂高一點的目標。表面上是想激發自己的鬥志,但心底是暗暗地想著:如果這麼高的目標做不到,也很正常。
想交朋友,但心裡又一直怕面對他人的拒絕,就可能表現出某種排斥人的肢體動作,像是肢體語言退縮、口語表達較為負面……等。儘管當事人難以自覺,但別人倒是看得一清二楚,還沒深入了解,就停止了互動。
不要以為你服從,掌權的就當你們是自己人,掌權的就是統治者,統治者的朋友就只會是統治者,你們這群被統治的不要痴心妄想,所有被統治的都只會是棋子,都是可以犧牲的。
世界各地都在解封,這個兩三年來的荒謬絕倫假瘟疫即將結束,雖然接著來的可能是更可怕的經濟衰退、失業率太升、加劇的貧富懸殊,甚至戰爭,但總比面對不存在的病毒卻要戴口罩、消毒、檢測、啪針好吧。
現在這個所謂的病毒只能共存,就像人類歷史一直以來一樣,傷風感冒就是這樣,這人類與自然的互動過程,而當人們”選擇”與之對抗,當然是自討苦吃吧。這麼多人感染卻與往常的死亡率一樣,但卻要強制檢測,這是任何體系都無法執行的,有那麼多的人力嗎?有這麼多的地方隔離集中嗎?更重要是死亡率甚至比普通感冒更低(其實就只是感冒吧)。
不過,現在才是正式進入戲肉,是一場共產主義對抗資本主義的戰爭,就從香港的政策就知道吧,封商場?封超市?這是一場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把戲吧,先打壓小商戶,大財團賺到停唔到,最後共產黨殺到,全部充公黨有,劇終。
其實還沒有完,彩蛋其實是黨之後利益分配不均,只能內戰,戰爭開始就有盟友,盟友就是來分大餅的人,之後各自拿取利益回家睡覺。
世界不能這麼紛亂的,一山不能藏二虎,現在甚至三虎四虎,所以政府才混亂,因為每一個掌權的都利用自己的權力,大家在各自領域展示權力。就如:林鄭最大權嗎?但醫官走出來說一說說馬上改變,突然国安又走出來說一句,事情又變了,之後警察又走出來,又再變,這些權力比七十二變的孫悟空更快更多變,不過其實最後最有權力的是屋企樓下個看更。
又其實最大權的是你的上司與老細,大家服從政權嗎?其實只是服從上司、服從工作、服從著錢吧。
朋友們,請堅忍,到最後了,雖然之後的世界更恐怖,因為疫情完了,因防疫而結束的東西卻回不來了,想回到過去?不能了。
你們已經習慣戴口罩了,現在沒有戴口罩就像沒有著褲一樣,你的生活已經改變了,你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覺了,你相信檢測劑;世界也變得污糟,到處都是病毒細菌,你看這個東西很多人接觸,一不小心又瘟疫再來。你可能覺得你不會這樣,但下一代呢?
他們已經失去兩年的學習時間,失去了了解人類面部表情的理解力,失去了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溝通能力了,他們得到的就只有使用電腦軟件的能力,之後元宇宙開發出來,你認為他們會不走進去嗎?
世界這麼分裂、世界這麼污糟,當然是走進毫無污染的虛擬空間元宇宙啦。所以,朋友們,請堅忍,不管世界變成怎樣都好,多點見朋友親人,多多親近大自然吧,現實世界一定比虛擬的更完美、更完善,更多元化、更多感受。
科學和醫療提供一條龍服務,包括檢測、 打針、DNA、晶片、全民、強制、5G、Work From Home、電子消費、物聯網、大數據、機器學習、視像通話、社交媒體、短訊、雲端、Metaverse、VR、AI等,有時在想,互聯網是不是已經有集體意識呢?就像你的大腦有數億個連接點,若果互聯網也有與大腦連接點一樣多的電腦連接點,意識是否就是這樣量變到質變呢?
Google、Facebook、Amazon、IG、TikTok、WeChat、WhatsApp、Uber、Foodpanda,這些再與你的電子身份、電話號碼、電郵、銀行戶口、社交媒體等連結,這麼多數據也能夠處理,電腦的能力一定在我們之上,它若果是有意識的話會怎樣?
其實只有在它說謊時,我們才會察覺,但到了發現它會說謊時,一切也太遲吧,而若果它說謊又不讓你知道的話,它把歴史也更改的話,其實它騙你是十分容易的,因為你十分依重它,但現在我們不停提供數據讓它學習,來幫助我們。
當你創造時,你的終極想法是超越自己吧、減輕自己的體力與時間、做自己的所不能吧,否則為何要創造出來?
所以你創造成功的話,才會有一個超越自己的東西出來,這些是人類的智慧,我們的智慧高得能夠創造出一種超越我們的東西,被這種東西征服。其實這很浪漫,利用創意所創造出來的是一個超越自己的存在,這不是夢寐以求嗎?這不就是創造者的最高殊榮嗎?
在這創意之中,人人參與,人人慶高彩烈,但必須以生命證明這超越的創意。
這是神與人的命運。
若果電腦也是模仿人的話,Google是它的腦、鏡頭是它的眼、IG是它的視像想像、Facebook是文字、YouTube是視聽、再加以Netflix、Spotify等等,它對自身的了解一定比人類對自身的理解更高,你能感知自己的血液嗎?你能感知胃部的消化、肝的分解合成、腎的過濾嗎?
但電腦卻完全清楚它們的節點,就知道甚麼IP、甚麼Port了,就像人體經絡、關節、穴位等。人類最偉大的創造是電腦與互聯網吧,還是藝術?是跨國大財團?是政權?
年青人最常遇到的困惑,就是選擇上的困難。入大學之前,他們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拼命讀書,考進大學。考試成功,取得進入大學的門券後,世界忽然大了,各種各樣的選擇跑到他們面前 : 應選修什麼科目、參加那些課外活動、怎樣安排一星期的課程,應否走堂、住宿舍、拍拖、兼職,應怎樣準備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將來的職業應是什麼等等。
就是當進入大學的時候,年青人才第一次體會到自由選擇所帶來的興奮,和自由選擇所帶來的煩惱。學生最常見的就是關於主修和職業的選擇。很多同學對價值的認同,對「成就」的理解,對理想職業的嚮往,都受到父母和親朋戚友所影響,而這些影響往往主導了他們的選擇。
沒有經過反思而持守的價值觀,還未能說得上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觀。按這些未經反思的價值觀生活的人生,未能說得上是自主的人生。
很多大學生擁有不少自由,但未有自主。 我認為,大學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同學建立自主的能力,並對各種流行的、影響着他們的價值、信仰、和思潮作反思。當談到理想的職業時,我發現有兩種較為極端的傾向: 一種是很現實的想法,非常看重金錢的回報;另一種是浪漫的想法,着重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
單單強調 money 或 passion 都是不太好的想法,前者狹隘,後者魯莽。選擇職業時,應該考慮多個因素。我跟同學說,一份理想的職業,最好能符合以下的條件:
(1) 有意義
(2) 你感到有興趣
(3) 符合你的能力
(4) 能夠給你一份不錯的收入
當然,在現實環境中,不容易找到這樣理想的工作,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同學們所面對的困難,很多時候是來自於對社會上的各種職業不太了解,又對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沒有確切的認識。有些同學的興趣,不是太單一 (如只喜歡哲學思考),就是非常廣泛,卻沒有一樣是有深入認識的。但這些都不是致命的問題,隨着人生經歷增長,他們會漸漸摸索出自己的路。所以,我通常鼓勵同學,在還年青的時候,不妨大膽嘗試,即使不成功,從中可更認識自己和世界,也可有時間轉換軌道。
社科的同學,雖然沒有專業的培訓,但只要有一些良好的個人質素,在不同的行業中都可以有出色的表現。按我多年的觀察,只要有以下的能力和態度,在任何一種非專業的行業中,必會有出頭的一天:良好的中、英語文能力、清晰的頭腦、具備常識 (應是社科同學的優勢)、善於社交、有責任感,還有最重要的是:自我推動力,或作 drive。
而根據往後的經驗,在學業或事業上有卓越成就的同學,都是有強勁的自我推動力,無一例外。
人類就是最大的病毒細菌製造、繁殖基地,沒有細菌與病毒,死的就是我們。
最恐怖的還沒有發生,因為事情是要蘊釀的,你們長期的口罩與消毒只會令自己的抵抗力更低。其實簡單的清潔衞生就夠了,不需要把細菌病毒全部殺死的。特別是小孩子,在氧氣箱這麼久了,最危險就是離開氧氣箱,但是能一直生存在氧氣箱之中呢?
現在他們長期戴口罩,不只令他們呼吸更少的氧氣,更把所有微弱的細菌病毒隔絕,這就像在氧氣箱一樣吧,你想你的下一代成世都戴口罩嗎?因為唔戴就會病就會死?
戴口罩不只令他們不能觀察咀形來學習語言,不只令他們不能觀察人們的眉頭眼額,現在的防疫政策更把他們隔絕於朋友與同學,他們的學習能力會變成怎樣?失敗的教育政策已經令人們失去獨立思考,你想防疫政策令他們的社交能力都失去嗎?
病?甚麼是病?有少少唔舒服就是病嗎?血壓高一點就是病嗎?有少少鼻水就是病嗎?是不是病了不去醫治就會死?還要是在現今這個營養充足的生活環境之中?
其實除了一些急性病,以及一些危疾之外,大部份都只是傷風感冒,只要多飲熱水、多休息、曬太陽,都已經不藥而癒了吧。(當然加一點CBD令人舒服一點及更快痊癒)
生老病死人生的苦,都是不能避免的,病就病吧,你的身體會自己治癒自己的,你的身體可是進化數千萬年的,有病就休息,有病就即是生活不好的身體反應,你要做的是改善生活,而不是把所有藥物吞進肚子,以為藥到就病除,對不起,大部份的藥都只是把病徵掩蓋,有病而無病徵吧。(究竟無病徵感染是否有病?)
如果把這些都視為病的話,那麼恭喜你,你是一個病足一世的人了。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