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別人的行為,與我們的幸福有很深切的關聯。在自發性捐款的時候,人們的心情會變好,就像收到禮物或拿到零用錢一樣。
也有研究指出,進行了越多的利他行為,壽命就會越長。美國心理學家史蒂芬妮.布朗(Stephanie Brown)就發現,會主動向配偶、鄰居和朋友等親近的人送上溫暖的問候、努力在精神上給予幫助的老人,比起不這麼做的老人更加長壽。進行利他行為不只可以提升自信心,也有助於調節壓力。
當然,並不是說只要幫助別人就會變得更加幸福,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也有必須銘記在心的事情。根據德國學者約亨.格鮑爾(Jochen Gebauer)在二○○八年的研究顯示,在自發性幫助別人的時候,可以提升自尊感和幸福感,但若是基於義務感則不會有太大的效果;此外,在感受到還債壓力的同時去幫助別人,也一樣不會有太大的效果。所以說,主動想給予幫助的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或許不是進行利他行為會獲得幸福,而是已經感到幸福的人會進行利他行為。有一項研究指出,幸福的人有更高的興趣幫助他人,也就是說,幸福的人進行善舉的傾向比較高,會投入較多的時間和金錢幫助他人。不過事實上,「幸福」與「利他行為」可說與「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類似概念,因為如果進行了利他行為,就會獲得幸福;而如果幸福,就會進行更多的利他行為。重點在於兩者要相輔相成,才能發揮加乘效果。
不一定要是什麼巨大的幫助也沒關係,如果為了自己的幸福而給予某個人幫助,這個受到幫助而獲得幸福的人再去幫助身邊的人,幸福就可以像漣漪一般悄然蔓延,進而成為安全又溫暖的社會共同體。今天的你給了誰什麼樣的幫助呢?萬一還沒有能力給予幫助,不妨先從向周圍的人送上親切的問候開始,也是很不錯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