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破框能力》

一個人需要先行動起來,提升外在表現力,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而不是先苦苦反思、埋頭自省。

經濟全球化、不均衡的人口狀況,以及人們付出努力工作卻徒勞無功,這些事加總一起造就了優秀人才稀缺當今的局面。因此,對於那些想要改變自己 ,重新定義自己的工作,重新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網路的人,以及重新認識自己的人來說,強烈推薦閱讀這本書,並付諸實際行動,它能幫助每一位想要成為一名優秀領導者的專業人士,抓住這次機會得以獲得成功。

傳統模式

→ 由內而外改變你的思考方式,教你學會反思你是誰,以及你要成為誰:「先思考後行動」,我們先學習像領導者一樣做事,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領導方式。

真正有效的方法

→ 先在行為上表現得像一個領導者,而後才會像領導者一樣思考:「先行動後思考」,在改變的過程中,我不會先看到結果,因為改變讓我們產生了什麼樣的感受,身邊的人對我們的改變有什麼樣的反應。

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領導者,是因為他所做的事是一名真正的領導者會做的事,會引發兩個重要的轉變過程:

一是外在轉變過程。 二是內在轉變過程・

它們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外在轉變過程指的是建立起一個有潛力或有能力的好名聲,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而內在轉變過程涉及內在動機和自我定位的轉變,這種轉變並不是獨立發生的,而是在與他人我建立的關係中漸漸發生。

例如:隨著一個人領導能力的增強,他在整個組織中受到認可的可能性也就會越來越大,也就更有可能升職的機會; 而隨著職位升遷,他就又有更多的機會展現自己的領導才能。如此一來,便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所以,要先像領導者一樣做事,而後才能像領導者一樣思考,這樣的循環,外在改變引起的內在改變也就是所謂的「由外而內」原則((Outsight)

由於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是很難改變的,因為改變需要外在經歷。 如果不是由外而內地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會被過去框架習慣所禁錮,進一步導致思想和行為因而也無法改變。 沒有人會比我們自己更適合為自己進行定位,改變的矛盾在於改變想法的唯一辦法就是要做一些以前你沒有做過的事,而這些事正是原本在你的想法不認同的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