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我破壞?簡單點說,自我破壞是指一系列我們阻止自己達到目標的傾向,明明我們感覺自己很想要成功、被愛和追求幸福,卻老是做出相反的行為。一個很常見的自我破壞行為就是拖延,你明明知道一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你也下定決心了想要做的,你也知道拖延解決不了問題,但是你卻不知道怎樣的,總是提不起勁去做......
當別人問你為什麼你一直在拖延時,你可能會找不同的藉口:「我就是懶癌末期啦」、「這件事真的很難」、「我太累了」、「我根本不在乎這件事」等等,但是心裡面你很清楚,真正阻止你前進的人,其實就是你自己。
【自我破壞的兩種類型】
有意識的自我破壞:你明知道這些行為會阻礙目標,但你就是停不下來。
無意識自我破壞:你以為你在走向目標,但其實越走越遠。
【自我破壞的惡性循環】
那麼,到底怎樣的人會一直阻擾自己達到目標?到底是怎樣的性格和外在因素讓他們這樣做?
根據臨床心理學家和《Stop Self-Sabotage》作者 Dr. Judy Ho,自我破壞可以被簡單分成L.I.F.E.四種類型。
L型:低下或不穩定的自我概念。
L型通常有著低自尊,容易感到自卑,例如覺得自己一文不值、毫無優點。他們也可能有著很不穩定的自尊,順境時會覺得自己有價值,但只要遇上挫折,就會立即把自己批判得體無完膚。也因為這個緣故,他們打從心裡面都不相信自己配得到成功或擁有更好的人生。因此,當他們在追尋目標的時候,很容易覺得自己不可能成功,就算再努力也沒用,倒不如不要開始或提早放棄吧
I型:內化了童年時的負面觀念。
I型通常是在童年時養成了負面觀念和行為,例如小時候沒有安慰自己的人,只能夠靠吃垃圾食物來舒壓。他們也可能是因為耳濡目染的緣故,而模仿了父母或其他人的不良行為。不幸的是,長大後他們依然無法擺脫這些負面觀念和行為,所以每當他們想要追尋目標時,這些壞習慣就會自動跑出來
F型:害怕改變或未知的事物。
每當我們嘗試改變時,我們一定會遇到很多未知的事物,也就代表我們需要踏出舒適區。然而,一想到有這麼多無法掌握的東西,我們很容易感到焦慮不安,開始擔心自己沒有能力應對。這時候我們的腦子就會出現很多藉口,例如「我感覺自己還沒有準備好,等到遲些再改變吧」、「我不知怎的就是提不起勁,也許我也沒有那麼想要改變」等,以阻止我們探索未知的領域
E型:極端的控制欲。
E型對事物有強烈的控制慾,想要確保一切在掌控之中,然而,當我們追尋目標時,很難保證事情會100%如我們想像的那樣發展。因此,E型往往就會為了那0.001%出錯的可能性,而拋棄掉99.999%的機會。舉例,當E型感覺跟男友的感情變淡,感覺對方早晚會跟自己分手,於是覺得與其到時傷心,不如現在由自己親手結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