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人最常遇到的困惑,就是選擇上的困難。入大學之前,他們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拼命讀書,考進大學。考試成功,取得進入大學的門券後,世界忽然大了,各種各樣的選擇跑到他們面前 : 應選修什麼科目、參加那些課外活動、怎樣安排一星期的課程,應否走堂、住宿舍、拍拖、兼職,應怎樣準備畢業後進入社會工作,將來的職業應是什麼等等。
就是當進入大學的時候,年青人才第一次體會到自由選擇所帶來的興奮,和自由選擇所帶來的煩惱。學生最常見的就是關於主修和職業的選擇。很多同學對價值的認同,對「成就」的理解,對理想職業的嚮往,都受到父母和親朋戚友所影響,而這些影響往往主導了他們的選擇。
沒有經過反思而持守的價值觀,還未能說得上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價值觀。按這些未經反思的價值觀生活的人生,未能說得上是自主的人生。
很多大學生擁有不少自由,但未有自主。 我認為,大學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同學建立自主的能力,並對各種流行的、影響着他們的價值、信仰、和思潮作反思。當談到理想的職業時,我發現有兩種較為極端的傾向: 一種是很現實的想法,非常看重金錢的回報;另一種是浪漫的想法,着重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 。
單單強調 money 或 passion 都是不太好的想法,前者狹隘,後者魯莽。選擇職業時,應該考慮多個因素。我跟同學說,一份理想的職業,最好能符合以下的條件:
(1) 有意義
(2) 你感到有興趣
(3) 符合你的能力
(4) 能夠給你一份不錯的收入
當然,在現實環境中,不容易找到這樣理想的工作,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同學們所面對的困難,很多時候是來自於對社會上的各種職業不太了解,又對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沒有確切的認識。有些同學的興趣,不是太單一 (如只喜歡哲學思考),就是非常廣泛,卻沒有一樣是有深入認識的。但這些都不是致命的問題,隨着人生經歷增長,他們會漸漸摸索出自己的路。所以,我通常鼓勵同學,在還年青的時候,不妨大膽嘗試,即使不成功,從中可更認識自己和世界,也可有時間轉換軌道。
社科的同學,雖然沒有專業的培訓,但只要有一些良好的個人質素,在不同的行業中都可以有出色的表現。按我多年的觀察,只要有以下的能力和態度,在任何一種非專業的行業中,必會有出頭的一天:良好的中、英語文能力、清晰的頭腦、具備常識 (應是社科同學的優勢)、善於社交、有責任感,還有最重要的是:自我推動力,或作 drive。
而根據往後的經驗,在學業或事業上有卓越成就的同學,都是有強勁的自我推動力,無一例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