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君子之交淡如水》

《莊子.在宥》:「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在莊子眼中,獨來獨往,是種至高無上的境界。


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就像絕世高手,在天下無敵前,總要經歷閉關修煉的時光。獨處,就是在集全身心之力,降伏魔障,是人真正強大的開始。


其實,真正強大而清醒的人,不會把社交放在生活首位,甚至沒有社交,因為他們知道實力才是立身之本,而人脈只是價值變現的產物之一。

把社交看得太重,是本末倒置。


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原來一切關係的重心不在別人身上,而在自己身上。與其費力迎合、討好別人,不如好好充實自己。只有讓自己變得優秀起來,創造出價值,才能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擁有更多自由選擇的餘地。


一個人若沒有實力,提供不了像樣的價值,就算成為一流的社交高手,在旁人看來,也只是高級的小丑而已,更遑論找到真正的朋友。


當年輕人歷經種種無奈,揭開社交的真實面目後,會發現古人的智慧誠不欺我。

《減輕人脈負擔》

「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當社交已經成為一種負擔,且無益於個人成長時,獨處就是滋養自己的最好方式。一個人的世界或許很冷清,但正是這份清冷,可以換來生命的熱烈。


任何對生活有追求,尊重自己感受的人,都不會把人際關係看得太重,更不會將人生意義寄託在別人的態度上。許多冷漠的言行背後,都是對自我和當下的專注。而這份專注本身會帶來的回報,絕不遜色於在他人處得到的歡樂。


何況人生難得一知己,與其渴望在人群中尋尋覓覓,不如好好愛自己,在清冷卻安逸的時光裡,盡情感受生活的美妙。


學會做自己,把個人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才能以精神飽滿的姿態,和有緣人不期而遇。 

《孤獨才是生命常態》

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合群了才是真正孤獨。


不合群的人,自有方向和目標,不貪戀人群中的熱鬧非凡,不貪戀別人的笑臉相迎,活得自在又瀟灑,所以並不在意自己是否孤單。


而努力合群的人,因為害怕孤獨,害怕落伍,而放棄對自由與個性的追求,甘願隨波逐流,只為換得一分虛偽而短暫的心安理得。


最終在直面真實自我的拷問時,感到無所適從,無依無靠。


總是在別人處尋求認可,沒把自己活明白的人,越社交,越孤獨。


這好比缺水的人需要水,卻用甜膩極致的飲料解渴,結果只會是越喝越渴。


社交應當是贈予自己的一份禮物,而非硬塞給自己的一項任務。將美好體驗變為痛苦經歷,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真正為自己而活的人,不會任由內心被短暫的快樂所綁架,當他們意識到多數社交無益於獲得精神富足後,便會遠離人群,讓自己變為社交「絕緣體」。

《零糖社交》

人行走於世,免不了與人打交道,更免不了在人際關係裡,尋求情感的鏈接,價值的共用。但頻繁的社交,過於親昵的關係,反而讓人覺得疲憊,膩煩,甚至厭惡。


人需要關係的滋養,情感的交融,同時也需要人格的獨立,精神的安寧。


彼此距離太近,互動太親密,則難免導致關係「糖分」超標,「甜度」過高,因而發生變質。


有一句話說得好:「在生活中社交,不在社交中生活。」


很多時候,我們把社交看得太重,生怕減少與別人的聯繫和接觸,便會受到冷遇。


更有甚者,把社交當做工具,一種捷徑,試圖用來打破圈層的壁壘。


誠然,人是社會動物,像魚需要水一樣渴望別人的接納。但社交終究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生活全部。


為了社交而社交,甚至犧牲自己的感受和利益,短期內能得到一時滿足,但長遠看,一定會產生巨大落差和負擔。

《階級就是貸款能力》

越底層的窮人,就越不可能有負債,你在街邊找個流浪漢他應該是沒有負債的,他沒有負債的原因是因為沒人會借給他們,沒有親戚沒有父母,他們想借也借不到錢,如果別人同情他,大概會直接把錢送他,不用還了。因為看你也沒可能還得起,所以難以形成負債。


也就是說,階級越高,就能借到越多錢;階級越低,就越借不到錢;故此你想判斷一個人的階級或你自己的階級,用能借到多少錢去判斷就行了。這就能解釋很多事,就是為何有些人明明沒工作沒收入,都可以借到幾億元;有些人天天工作每天吃飯交租消費從沒負債,這種無負債的人卻一點都不富有;中產怎樣透過向父母貸款投資去達成早日參與股市,上一代有房子的人下一代也比較早有房子,階級複製下去。


當你把階級看成職業,收入,學歷,這些事情看起來就矛盾。但如果你把階級看成是貸款能力,這些事情就完全沒有矛盾。故此,真正讓你階級翻轉的,不是學歷不是職業不是收入,而是這些條件怎樣增加這世上有多少願意借給你的錢。階級就是社會判斷你的還款潛力。


而這個貸款能力,配合資本市場的投資與回報規則,即是你用貸款能力去買下資產(如股票、房地產)的能力,最終就是你超越「用時間換金錢」的勞動,套利與收益能力,故此,只能用時間換金錢,沒有貸款信用的人,無論你的收入多高,他的階級還是很低的。


而擁有巨大融資能力的人,他就有潛力憑著錢滾錢製造比高級勞動更多的收入。擁有巨大融資能力的人,面對損失與危機的時候更有耐性,而不會被財政危機一次擊潰。擁有巨大融資能力的人 ,可以隨時抓緊任何機會。如果你必須勞動儲幾年的錢,才能夠下注一次,而且一旦輸了你又必須再儲幾年錢,錯失中間任何機會的話,你的勝率自然會比較低。


所以學歷,職業,以及一切其他的條件,都是取得信用的工具,而那些與生供來的信用,就是你的出身。對,就是這樣。階級就是這一回事。

《人的階級取決於可以承受多大的風險》

有讀過莊子嗎?知北遊裡面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在莊子的時代買一隻豬,要判斷該豬是否肥美,看的不是牠的身體有多大,而是看牠的腿有多強壯,肥大的身體是靠強健的腿去支撐的。人類也是一樣,人類的階級,不是看他表面上的學歷,收入,或者有沒有車子房子之類,這些都只是幻象,人的階級取決於他可以承受多大的風險,也就是負債。


在現實中甚麼人會借到錢呢?這個問題銀行很老實告訴你人類絕不平等,一般人問銀行借錢,銀行基本上會問你有沒有房產;沒有房產?那麼你是否在大企業做一份穩定職業或者當公務員呢?如果是的話,那也可以借。如果你家裡是沒錢的貧戶,名下沒房產,在小公司裡當職員,自己創業小生意之類,那恐怕銀行就不想理你,信用卡的高利息是你的唯一選擇,甚至連信用卡都不讓你申請。


至於有錢人的後代為何比較好借錢?因為大家心知肚明,就算他爸不直接給他錢,作為資產繼承人,他爸不會放任他破產的,所以到頭來那些債也可以從他爸那處討,不太怕他會跑路。應該說,他真的跑路了,向他爸追究也是絕對可行。


中產的兒女透過一出來就找份穩定工作(例如公務員 專業人士),然後貸款買樓及早買房子,透過年輕就乘上房貸的列車,吃到早鳥房產上漲的紅利。當中跟父母借的頭期款,也是一種貸款,雖然不是跟外人借的,但跟家人借的也是一種雖然有限但實在的融資能力。因為年輕所以貸款條件往往比較優惠,這也是貸款製造的好處。


就算父母沒錢,但親戚有錢,結果能從親戚中得到貸款,或者有部份親戚有出息,而可以去他的家族企業討個工作,得到照顧,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然後我再問我朋友,在地球上誰借了最多錢?答案就是美國。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負債者,亦是人類階級的頂點,無可爭議的全球霸權。正是因為他是全球霸權,所以他才有資格借最多的錢,全地球每一個人都樂意買下美債借錢給美國拿他的利息,因為沒有人會懷疑美國還不出錢,風險幾乎是零。


同樣地,香港政府發債有那麼多人買嗎?津巴布韋呢?大家心知肚明,就是在國際的層級上,美國的階級遠超香港。香港又高於津巴布韋。你如果沒負債,你的資產淨值已超越美國,但你會覺得美國政府比你窮嗎?不會,你很清楚他隨時可以借更多的錢。

《自稱貧窮但階級事實上很高》

你的階級不是取決於你的職業,也不是你的收入,不是取決於你是騎機車還是開車,不是取決於你是否讀了博士,更不是取決於你是否過一種飲咖啡聽唱片的優皮生活,而是取決於你的整個人脈。所以出身與階級並不是那麼容易克服的,即使克服了,也很少是躍進,因為你不僅要自己努力,還要拉拔你的親友或者分擔他們的負擔。


階級是因而不是果,博士大多中產或以上,是因為讀博士就會變成中產嗎?不是,是因為讀了博士所以你階級就會翻轉;而是出身好,的家庭才會容忍子弟三十歲都不工作;階級好的人都有房子,那你窮人背上一筆大房貸買了房子,你就會階級翻轉嗎?也不是,是因為出身好的人,在家族的援助下,更早更快得到房子,所以他們有房,而不是因為他們有房就變成了中產;很多醫生是中產,所以當醫生就會成為中產嗎?不是,是因為出身不好的人,負擔得起醫科學習門檻可能性比較低。


我們很常本末倒置,認為只要讀了大學就能階級翻轉,做個甚麼職業就會階級翻轉,或者買房子就階級翻轉,這全都是生還者謬誤。事實上是出身好的人,做到以上的人數量與比例比較高,窮人並不是完全不可能,但明顯地出身底層的人,能讀到博士與做到醫生買到房子的比例是低很多的。


大家用職業,收入,學歷去判斷人的階級,是因為比較方便。可是用人脈去判斷就很困難,他認識很多人出身很好,但他自己卻覺得自己「出身普通」,因為人很難看到別人的父母是怎樣,很多人不知道父母有個房子,身體健康,親戚有些醫生律師,那就是出身很好,他們覺得自己只是「普通人」甚至是「窮人」。


人類對於自己一出生就有的東西,是沒有感覺的,而且會覺得自己是大多數人,比方說香港、中國、台灣人,大部份都自覺貧窮,一堆人覺得自己投胎不好父母沒錢就別生出來。不過全球有一半人口的年收入只有4000 美元以下,投胎的話你有超過九成機會刷了一個更差的首抽。但你我不會覺得站在世界的前端,因為我們的目光是看不到那麼遠的。


同樣地,在我們社會裡面階級比較好的人,都不知道原來自己可以童年時就海外旅行,可以去才藝班,家裡自有房子有車子,父母有退休俸可領,親戚有醫生律師教授,這些都少數。


很多這種人都說自己貧窮,因為他們看不到這社會上大部份比他們貧窮的人。

《整合不是一定在中年》

我們要的不是要過平穩無風的人生,而是完成「我是誰」的人生。


「多數人並不知道除了職場頭銜和父母角色外,自己還能是什麼?」


那麼,你會怎麼回答?


我小時候就發現,自己長大後大概就像每個人一樣,有工作、傳宗接代,退休然後死亡。這是很可怕的,像蟲蟻般重複且制式的人生,好無意義、好空虛。為何是中年期才遇見重生的危機呢?其實不是,生活處處都出現提醒我們的線索,只是因為年輕時忙著眼前任務,即使覺知也束手無策,與其被擊垮,不如不知道算了。中年時多數條件到齊,才有辦法面對。


生命持續在做完成自己的事,只是年輕時素材有限、受限頗多,偶爾一些矛盾脫序出來驚動我們,我覺得都是好事,不要累積到中年才一次處理,太龐大了。


30歲前我有一次印象深刻,面臨重生的那種真實,當時意識如夢初醒,能清晰區辨「這是社會面具」及「我想要的」,然而二選一如履深淵,維持現況最安全但生活死氣沉沉,選擇想要的可得自由但代價很大(會被鄙視、會傷害他人、會違反自己信念,成為永遠的傷)。矛盾掙扎許久,經時間推波助瀾,最後選擇了「想要的」,覺得幸運又同時覺得痛苦,那便是成為自己、第二成人期的最初體驗。


痛苦持續好長一陣子,個體化並不保證讓我們舒服,但是保證真實。而真實就很夠了,那是你做出選擇,享受結果,承擔責任,與他人連結,創造意義的依據。

《「找自己」與「做自己」相輔相成》

人的前半生,就像從奧秘之處轉生到異世界一樣,深受父母(心智化歷程)及社會(文化容器)的影響,朝著成功模版打造。倘若幸運,在成人期完成了社會要求,就有一個漂亮的身份(暫時性人格/人格面具)退休享福。這便是傳頌的生涯神話,進入成人期前是英雄思維,人們成為勇者,磨練提升等級,終於打倒惡龍、娶得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童話在這裡結束,每個人劇本都差不多,然後呢?當什麼都完成也順遂,你卻依然沒有真實感,於是產生某種焦躁。


佛洛伊德說「文明會產生神經症」,因為符合社會發展,人們壓抑太多情緒、否認各項需求,這些不被看見的被放置在無意識而形成「情結」和「陰影」。結果時間到了總是要還的,無意識開始反抗,各種內在不統整症狀出現,無意識要滿足內在,意識要避免衝突,兩者做相反的事,當事人便感到不明所以的痛苦,並為了逃避而自毀。


於是我們在他人身上尋找欠缺的部分,期待對方補足自己,卻在愛情關係、親情關係裡遍體鱗傷。中年期是沒說的故事後半,勇者不再需要戰鬥,卻以為公主可彌補他內在的匱乏,結果兩人吵得不可開交,他才發現公主是另一隻無法馴服的龍。世界不是當初說好的「抱得美人歸」,失去身分的英雄陷入混亂,或者墮落。


進入「第二成人期」便是接受這個現實,開始全新挑戰,等於再次轉生,還好這次有保留前世的技能。這些心靈任務──孤獨、失落、分離、連結和傾聽內在聲音、與陰影共處、瞭解真實感受、解謎未被滿足或被傷害的深處、確認自己要什麼,滿足內在小孩……都非常困難,要接受有缺陷的自己,要接受為自己負責,儘管可以請求支援,但還是要獨自走這條路。


在第一成人期前所滋養出來的毛毛蟲,在進入第二成人期時就進入了「封閉的繭」,毛毛蟲(地面屬性)在繭內部產生化學變化,原有的臟器消化溶解,再花時間重組為蝴蝶(天空屬性)的新臟器細胞,最後脫繭而出,開始「做自己」。


等待與醞釀期間是脆弱、恐懼的,所以有人寧願逃避也不進入這階段。


重組期間,於第一成人期所學的技能皆能派上用場,生命沒有徒勞,意義只是被重新建構,作為「做自己」的渡河石,以躍過第二成人期前的深淵。「找自己」與「做自己」會相輔相成,想要什麼、喜歡什麼、可以做什麼,投入熱情,找出自己獨有的技能,「個體化」便是讓自己趨向完整並平衡生活,給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發出閃耀的光。

《新中年主張》

在人生地圖(LIFE MAP)的相關研究上,Gail Sheehy於1976年出版《Passages: Predictable Crises of Adult Life》,1996年再推出《New Passages: Mapping Your Life Across Time》,她以訪談法蒐集資料,整理出那個時代人們的「人生地圖」,統計了人們大致會遇上什麼危機,人們又怎麼面對或逃避。


人生地圖跟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八階段」類似,以社會任務為軸發展自我認同,認為外在危機也是轉機,可以引導自我向前邁進。社會心理發展並非直線關係,而是一種迴圈,好像手畫的圓圈,起初一點也不圓,但在一直重複畫圈之後,線條重疊出來的大致就是圓形了,代表人格趨於整體、完整。


1998年Gail Sheehy繼續出版《Understanding Men's Passages: Discovering the New Map of Men's Lives》,強調中年期和第二成人期的緊密相連。這幾本著作,在台灣也有中譯本《新中年主張》及《男人新中年主張》。


第二成人期的誕生不是絕對,有可能會跌入深淵、一無所有,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嘗試。然而不去做,就會產生「意義危機」,如同艾瑞克森指出的中年期任務「不是創造,就是停滯」一樣,這是中年危機,早晚會到,只是多數人選擇掩蓋。然而不參賽也算輸,只不過沒有人知道!


那麼,中年危機怎麼辦?Gail Sheehy蒐集度過危機的成功人士故事,抓出成功的可能要點。總體來說,就是心靈不再向外求,而是向內探求與經營關係,以前逃避的、沒有滿足的,都該在這個階段審視並彌補、經營。


Gail Sheehy的書提出成功人士進入「第二成人期」的要點,但知道卻不容易做到,每件事還有很多細節要討論。近期楓樹林翻譯出版《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鍊金之旅》,作者James Hollis則以榮格的深度心理學為軸,做出不同詮釋。


同樣面臨「第二成人期」前的那個深淵,深度心理學使我們向內觀看:「個體化──邁向完整的自己」,這是人們的使命,是改變的最大動力,也是兩本著作的最大差別。


人們不是「應該走向第二成人期」(闖關),而是「可以邁向第二成人期」(自由創作),無意識已在成長中顯現各種心靈跡象:訊息、象徵、矛盾、好奇,旨在提醒「我」可以更真實、更完整、更均衡地過人生,也在社會和世界中找到連結。

《第二成人期》

一個人怎麼長大成熟?發展路徑認為,人們經過家庭/家族、學校、社區及相關教育,逐步長出能適應社會、工作及人際交流的熟練度。「成人期」是成熟的中點,代表心理成熟度,年齡並非重點,有的人早成熟,有的人晚成熟。


一般來說,青春期後就是成人期,接著則進入中、老年期。然而各心理學家對此階段還有不同的展延分法,例如「前成人期」、「壯年期」或「第一成人期」。


所謂的「第二成人期」(Second Adulthood)並不只是「前成人期」的進階版,而是從第一成人期蛻變出的蝴蝶,人們脫離社會舊法及價值束縛,開始「做自己」,開創自己的路。簡單比喻,你年輕時讀書、學技術,出社會後在大公司就職,職涯一路上升,但你終究還是他人底下的員工。直到你發現自己不想再這樣,也不再害怕沒薪水,而更在意無聊、卡關,為了做更重要更有趣的事,你賭上之前儲蓄的一切出來創業。這目的並非要賺大錢,而是想完成某個信念──這便是你的人生意義。

《中年之路》


中年危機,其實是一種轉變的契機。

書中傳達的三個觀點,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概念展開的。

一|中年危機是心靈的召喚,促使我們從虛假自我走向真實自我

我們在前半生建立的各種身份都只是臨時的,並不能代表真正的自我。當這些身份遭到破壞時(大多在中年時期),心靈便會藉此機會召喚我們去尋找更真實的自我。

即使在外人眼中看似成功的人生,也可能並非個人真正渴望的;而中年危機則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人生的目標和方向。

二|擺脫童年和文化的影響,才能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們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形塑了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也影響了我們往後的每一個人生選擇。

這些影響在童年時期是必要的,但在中年時期卻可能成為阻礙成長的枷鎖。比方說,原生家庭的影響使得許多人在婚姻中會不自覺地複製父母的相處模式,或是將自己未實現的夢想投射到孩子身上。 

要擺脫這些影響,就需要先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然後願意去積極地反思和改變。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做出符合自己內心渴望的選擇。

三|個體化是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反思、成長與蛻變

個體化,意味著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真實的自我。

這不會是一步到位的改變,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我們需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並做出調整和改變。

然而人在未經重大轉變或挫折時,是不會主動去做這件事的。

而中年危機正好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朝向個體化的方向前進。 不少人認為步入中年,思想和行為上大都已經定型;但書中的種種案例告訴我們,即使在人生的後期,我們仍然可以透過不斷地自我探索和成長,來實現更完整的自我。


 

《活得通透》

所謂通透,不過是嚐盡了悲歡離合,見多了人情冷暖,在歲月的苦難裏,一步步成長起來,開始變得隨遇而安。


人生無常,有多少事能夠始終如願?有多少人可以相伴永遠?該來的,擋不住,該走的,留不住,每個人終要學會禮貌退場。


在得到之前,不欠自己一份努力;在失卻之後,不欠自己一份淡然。


要知道,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多會賺錢,多善交際,而是無論發生任何事,都有快樂起來的能力。


即使生活虧欠了我,我依然可以向陽而生。


佛家常講,心生執著,則痛苦生,心生隨緣,則歡喜生。


你來,我用真心待你,你走,我不強留於你,活在緣分中,而非關係裏。


走近的人不抗拒,離開的人不強留,就連吃虧也懶得計較。


允許一切發生,然後想開、看開,讓自己放下,從容。


真正活通透的人,不需要刻意去遇見誰,也不需要勉強留住誰,沒有特別想維持的關係,也沒有特別想要的東西。

《政府要負責》

沒有資本,怎麼去供應共產?整個經濟體的生產力需要資本主義來鼓勵大家投入。老齡化的社會中,中年人的數量明顯更多,有知識的中年人不吃這一套,沒知識的中年人則沒空理你。


要改善窮人的生活,靠的不是各種左翼經典,不是馬克思主義,因為這些東西都不教你怎樣創造更多財富,或者解決窮人的生活困境。


他們只會讓你得出「政府要負責」的結論,這個結論又只有三個結果,第一是既然政府要負責,而政府不夠負責,那唯有我當政府,而變成要奪權;但奪權成功後,我就是政府,我當然要負責,可是我卻沒有辦法無中生有出房屋,食物,醫療來,這政府需要更多錢才能夠「負責」,結果就是產生了橫征暴斂去負責卻永遠不能滿足的大政府;第三個是,政府要負責,但政府不會負責,我又不想當政府,那就變成永遠在場外叫的喪家之犬。真的得到權力,最後你能做出來的,也只有殺雞取卵式的分配,在分配的過程中摧毀了生產力,最後坐吃山空。


把問題丟給政府往往只有惡果,你需要的反而是各種創造財富的知識,管理財富的知識,經濟的知識,科技的知識。你必須理解像貨幣,金融,生產力,物價,商業的相互關係。但去到這地步,你還是「左翼」嗎?應該說,作為老左翼或者曾經是左翼的你,立即就會意識到你的立場已經越來越接近資本家了。所以你才會見到一大堆講「三十歲之前不信共產主義是沒良心」之類的人,是不是三十歲之前一定要信共產主義我不清楚,但是明顯地,他們選擇了實務。


當新左翼輕鬆多了,上面所有問題都跟你無關,把所有反對自己的人都說成是歧視或者沒有良知就夠了。


所以老左翼要不就是放棄處理經濟問題,跟隨新左翼一起起舞;不然就是選擇面對經濟問題,而成為了資本家;剩下來的生存空間很少,比方說在大學教書或者在 NGO 混個優差可以讓你扯一輩子的馬克思主義,可是一個對窮人無助反而被政府供養的馬克思主義者,本質上比較接近動物園裡養的珍禽異獸。這種拒絕面對現實經濟的人,自然也會教出一堆拒絕面對現實經濟的社會正義戰士,結果還是對社會有害的。


最後還有一種老左翼,他們直接否認共產主義失敗,反而覺得社會主義國家最終都成功脫胎換骨,中國俄羅斯古巴都發展得很好,而變成了這些國家的吹捧者,我說的可不是台灣,西方也有一大堆這樣的人。他們已放棄了自己解決問題,只是等待著三體人有天來解決他們的問題,等一天紅軍解放自己國家時當帶路黨。這種相信已沒甚麼好說,老左派最大的問題是被理想沖昏頭而無法系統思考。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