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國家也向無產階級提供廉價租住的房屋,免費的教育與醫療,健康的飲水與食物,只是他們不承認這是共產主義,而稱之為人權保障與社會福利;而社會主義國家也搞改革開放,基本上就是自由化經濟也有一定的私有產權,他們也不認為這是資本主義,而稱之為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意識形態表現在名字的選擇上。而香港推行這一切的就是總督麥里浩,而我們這世代的窮人算是受惠者,八十年代的公屋階層雖然貧窮,但整體而言生活還是健康的。
從結果看,今天的窮人,吃得不健康,但飽是沒有問題的,又甜又辣又咸的廉價美食會令人生病,但是不會令人餓死而且也算很好吃;劏房以現代人的角度看雖然是惡劣狹窄的環境,但其實已比上世紀的籠屋有改善,至少馬桶是獨立,而且水電供應也是有的;窮人基本上已沒有了文盲,大家都有機會讀書識字;大家還是不想上班,上班還是會死人,但工作環境的不人道與危險情況也改善了。最重要的是,他可行而且持久。
這當然不是甚麼共產主義天堂,但也並非資本主義地獄,我們最終去到了一個兩者之間的位置。這個位置談不上很滿意,但是足夠讓你覺得應該保留下來,而不是發動革命拿去賭掉。
這世界總是有比你更左的人,想要推動更左的政策,在早期中國吃飯不用錢的人民公社,某些國家大幅擴張公務員編制想搞全民就業,委內瑞拉或者希臘的各種優厚的福利政策,或者較近期全民無條件收入,這些嘗試的結果多數是被現實資源限制迎頭痛擊,以財政崩潰告終。有些則勉強可行,例如台灣的全民健保,不過他還是有代價的。就像摩爾定律慢慢失效一樣,這世上所有事情都會有一個瓶頸點,事情發展到至八成前都是順利的。但去到八成走到九成,九成走到十成時,成本與風險與失敗率就會暴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