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整合不是一定在中年》

我們要的不是要過平穩無風的人生,而是完成「我是誰」的人生。


「多數人並不知道除了職場頭銜和父母角色外,自己還能是什麼?」


那麼,你會怎麼回答?


我小時候就發現,自己長大後大概就像每個人一樣,有工作、傳宗接代,退休然後死亡。這是很可怕的,像蟲蟻般重複且制式的人生,好無意義、好空虛。為何是中年期才遇見重生的危機呢?其實不是,生活處處都出現提醒我們的線索,只是因為年輕時忙著眼前任務,即使覺知也束手無策,與其被擊垮,不如不知道算了。中年時多數條件到齊,才有辦法面對。


生命持續在做完成自己的事,只是年輕時素材有限、受限頗多,偶爾一些矛盾脫序出來驚動我們,我覺得都是好事,不要累積到中年才一次處理,太龐大了。


30歲前我有一次印象深刻,面臨重生的那種真實,當時意識如夢初醒,能清晰區辨「這是社會面具」及「我想要的」,然而二選一如履深淵,維持現況最安全但生活死氣沉沉,選擇想要的可得自由但代價很大(會被鄙視、會傷害他人、會違反自己信念,成為永遠的傷)。矛盾掙扎許久,經時間推波助瀾,最後選擇了「想要的」,覺得幸運又同時覺得痛苦,那便是成為自己、第二成人期的最初體驗。


痛苦持續好長一陣子,個體化並不保證讓我們舒服,但是保證真實。而真實就很夠了,那是你做出選擇,享受結果,承擔責任,與他人連結,創造意義的依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