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想做的工作通常是服務年輕人,例如你想做創作者,一個年輕的創作者的作品多數是給同齡人或更低齡人看的,年輕人很難寫出老年人滿意的作品。畢竟讀者的人生經驗比你多,又有一堆他以前看過的經典作品作為濾鏡,所以年輕人創作給老人看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服務年輕人的話,在少子化的世界,就是服務一個人數既少,消費力也有限的群體,那雖然可行但絕對較困難。其他工作也會面對這樣的問題。
年輕人賺錢難,是因為他們服務對象的人少,而且越來越大比例是要求高的老年人。
因此社會漸漸傾向更少的財富流動源自跟年輕人的互動,即服務與創造;更多的財富源自跟老人的互動,即繼承,人脈,投機與政治。但是要注意的是,那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下才成立的事情。作為一個年輕人,如果你不走出自己少子化社會的話,要留在裡面找工作,就的確是如此,上面說的全都是內需經濟。
但對於那些一開始就從海外市場賺錢的年輕人來說,就完全不受影響,既然賺的是海外的錢,那就不會再受限於自己社會的人口結構,如果真的想要更好的收入,把目光放在賺海外國際市場的錢就是最佳解決方法,特別是全球最大的英語市場。那你去做創作甚麼的,該賣的就是這種市場,在萎縮的本地年輕人市場反而只是附屬於國際市場的一部份。只是很多人因為語言能力導致對外面有恐懼,所以也不願意找出去嘗試從國際賺錢的方向,而依賴本地的企業給的本地薪水,那麼大概就是死胡同。
所以一開始就把眼光放諸四海,而不是把目光放在本地的人力市場,應該才是未來年輕人的出路。但如果在語言能力上只有中文的話,那麼這個「廣大的海外市場」,恐怕最後也只有中國大陸,如果不想在中國大陸市場發展的話,那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培養一門中文以外的外語能力似乎變成必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