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新左翼成為唯一的左翼》

政府在主動推動各種福利時,又何須特別去支持左翼運動或社會主義呢?無產階級們忙著迎接改善了的生活,思量著賺錢與在公共房屋的新生活,就無心參加各種社會主義團體與運動。再加上蘇聯在冷戰初期侵略東歐各國,鎮壓民眾,秘密警察等事情曝光,大家對共產主義國家先是走向疑慮,然後走向恐懼,反感。共產主義漸漸被公眾視為官僚專制,暴力統治,沒有自由的代名詞,而一直是社會主義陣營的知識份子們,就變得左右為難,十分尷尬,他們為蘇聯辯護又不是,不辯護的話社會主義又會變臭,西方讓出了福利而維持更多的自由,蘇聯的專制統治令社會主義失去魅力。


也就是西方國家無產階級去到五六十年代的生活改善,令社會主義慢慢失去了市場。香港則去到六十年代暴動之後,麥里浩推廣的各種福利政策,也是同一招,所以自七十年代後香港的左翼政治也走向沉淑。


這些左翼知識份子們想要找回自己的定位,但過去那一套行不通了,但他們發現了富裕了的社會,卻出現了新一波的活動家,這些活動家跟以前的工會,無產產級勞工不一樣。他們講的不是階級政治,而是各種新的議題,之前不那麼被重視的各種雜七雜八的議題,例如種族歧視,性別平權,環境保護,墮胎,性解放,言論自由,反戰,反徵兵,甚至毒品,這些過去的小眾因為社會變得富裕,而變得聲音更大,而且裡面有更多中產階級的支持者,在六十年代的西方社會,他們的聲勢與需求已壓過了無產階級革命。


因此左翼產生了分裂,過去那個以無產階級權益,講求階級鬥爭,親近共產主義國家的左翼,堅持路線不變成為了「老左翼」,而漸漸的成為了社會上的孤島。而知識份子們大部份都離棄了這些老左翼,而將社會正義運動的主題,從「消除階級的不平等」,變成「消除族群的不平等」,也就是種族間的不平等,性別間的不平等,性取向的不平等,或者各種嗜好權利的不平等,成為了左翼運動的主軸,將各種新興的平權運動統合進左翼的旗下。


這就形成了「新左翼」,新左翼的核心成員不再是一群無產階級的老工人們,而是中產出身的嬰兒潮大學生們,這些人不是無產階級也不需要是無產階級,但因為他們有另外的弱勢身份,例如是有色人種,例如是弱勢性別,所以還是可以在站在促進平等的主攻方。這在一個無產階級開始不愁生存,而中產興起的嬰兒潮世代,大量的吸引新血,而且這些大學生們,將來又會走入教育界,金融界,媒體界,各種專業界別,成為社會中堅去散佈政治思想。


老左翼的議題例如最低工時,減低工時,勞權,或者各種社會福利,他們在新左翼中並沒有消失,但已變成了一個次要議題,賓主的關係倒轉了。


年輕而且富裕的新左翼,就因此急速成長,成為了左翼的主流。相對而言,老左翼則陷入一個很尷尬的狀態,無產階級工人們寧可去娛樂看電影打電玩都不想搞甚麼工運,冷戰後期蘇聯走向敗局,最後共產主義陣營的崩潰,更是令老左翼希望粉碎,對於年輕人更是魅力全無,差不多完全失去了吸引新血的能力。在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後,新左翼就完全擊敗了老左翼,成為了左翼的代表甚至唯一的左翼,年輕的左翼差不多 99% 是新左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