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老年人消費的形態》

老年人不花錢嗎?老年人很花錢,但他們花的錢有一個特徵,就是都集中在貴價的東西上,例如醫療,藥物,旅遊,養生,宗教,照護,銀行,房仲,資產管理等,他們看電影也是看以前的電影就足夠。而支撐不起以前那個巨量的草根消費,而且服務提供者通常是中年的專業人士。大部份的年輕人想做能做的工作都不屬於此類。


因此這些消費通常都沒有辦法將老人的錢,老年人對年輕人的需求,往往是時薪最低的那些,例如照護,或者服務生,年輕人想要或善於提供的服務,老年人多數不需要。老年人的消費,不是在基層粗茶淡飯自得其樂,只買最便宜的東西。就是在上層買最貴的東西養尊處優,只買最貴的東西,中間會有一個很大的破洞。


開創型的職位,才適合令年輕人收入提高,但在老人為主的世界裡,他們需要的並非開創而是守成。守成的職位,不是非常有限,講究人脈;就是發展有限,耗時低薪的工作,例如照護。適合服務老年人的工作,通常靠的需要大量教育與家庭條件下,成就的專業技術。


一個少子化的社會,不僅不會因為勞動力下降而導致薪水上升。反而會導致年輕人的收入也下降,因為這樣的社會需要的年輕人的部份,就只有廉價勞動力的部份,或者某種極度專業的能力(例如醫生),中層的部份卻會走向萎縮。底層跟上層出現了一條明顯的鴻溝,而且主要是由某些「卡了位」的中年人佔據,就像一開始的教學助理一樣,他們還是需要底層的教學助理,但中層的教師則只有很少的流動。


結果,一個少子化的社會,也是一個年輕人會低薪的社會,錢在上層左右流動,但跟年輕人沒甚麼關係,因為這些錢是流給人脈,有地位,有經驗,有能滿足老人需求的少數人的,這正好是年輕人難以擁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