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生產力已足夠,理論就該能給予每一個人生存所必須的東西,即是應該很多人覺得「一人應該有一套房」,共產主義就真的以這為目標,每人都應該有衣服,有食物,有房。當然慢慢也察覺要有醫療,有妻子丈夫甚麼的,如果人類都能得到生存所需要的東西,人類就能從剝削中解放出來而不用被迫長期勞動。
社會主義成為了一時的風尚,就像麥當勞一樣,共產黨在各國都有分店,美國有共產黨,英國有共產黨,日本有共產黨,就算不是共產黨,也會標榜某種社會主義,例如大家都知道的國家社會主義黨即是納粹。無產階級勞工的貧苦是工業國家的通病,說讓勞工們有地方住,老有所養,有麵包與黃油,才能夠得到民眾的支持。在數人頭的普選與民主政治日漸普及時,社會主義的聲勢也日漸巨大,畢竟勞工與無產階級,在所有工業社會人數都是最多的。
那時候的左翼政治關注的是「改善無產階級的經濟生活」,唯一目標就是令工人們吃到飯,不用加班,以及有自己的房子。
因為提倡社會主義的是知識份子,所以各方的知識份子,都會在社會主義中混入自己關心的其他議題。例如女性主義者會混入男女平等,說這也是社會主義的一部份;然後文人與藝術家講言論自由,講創作自由,講情欲解放;維權律師則主張囚權,司法正義,甚至廢除死刑;社會的性小眾則講同性戀權利之類,就像火鍋一樣,大家在這個叫社會正義的鍋裡,放進自己喜歡的料。然後又因為團結的理由,反正我爭取工人權益你爭取同性戀權利好像礙不著我,不如團結起來增強力量,如大家所見的,左翼政治總是越來越包山包海。
但這些都只是旁枝末節,傳統的左翼運動,核心就是在於改善無產階級的權益與生活。後來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然後建立了聯合國。大家都清楚戰後的貧窮與創傷只會引爆下一場戰爭,為了保住好不容易才得來的和平,必須安撫戰後的民生以及從戰場回來的士兵。
戰爭令很多人失去家園,財富,工作,甚至永久傷殘,自由市場是絕對不可能解決這問題的。而且社會主義的蘇聯更是趁此急速擴張,一下吃掉了東歐並赤化了中國。貧窮就是共產主義的溫床,西方文明需要對抗共產主義的抗體,西方就開始以各種名目推行「不是共產主義,只是福利政策」的東西,實際上做的就是共產主義的事情,比方說建立集體公營住宅給老兵,推廣免費教育,給予大學補貼,公營醫療,大量經營廉價的公共交通,給予老人老年津貼等。
不少過往只有共產主義有的政策,現在「資本主義」政府也照樣實行,當然他們很強調這並非共產主義,因為私有產櫂還是得到保障的,而叫這作社會福利。各國的左派,社會主義者們,自然也樂觀其成。以公營的方式改善了無產階級的生存條件下,過去活不成的兒童們都活了下來,雖然貧窮但能健康成長,人口因此暴增。二十世紀的人口在短短幾十年增加了三倍。成為我們今天所認知的嬰兒潮世代,也就是我們現在社會的長者們。投票權被普及了,人人有飯吃了,社會也變得比以前公平。
這樣的新時代,雖然去不到是共產主義社會,但對於剛從戰爭的恐怖中活過來的人們來說,每天有飯吃而且和平,兒童雖然貧窮但能成長,他們是可以接受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