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前半生,就像從奧秘之處轉生到異世界一樣,深受父母(心智化歷程)及社會(文化容器)的影響,朝著成功模版打造。倘若幸運,在成人期完成了社會要求,就有一個漂亮的身份(暫時性人格/人格面具)退休享福。這便是傳頌的生涯神話,進入成人期前是英雄思維,人們成為勇者,磨練提升等級,終於打倒惡龍、娶得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童話在這裡結束,每個人劇本都差不多,然後呢?當什麼都完成也順遂,你卻依然沒有真實感,於是產生某種焦躁。
佛洛伊德說「文明會產生神經症」,因為符合社會發展,人們壓抑太多情緒、否認各項需求,這些不被看見的被放置在無意識而形成「情結」和「陰影」。結果時間到了總是要還的,無意識開始反抗,各種內在不統整症狀出現,無意識要滿足內在,意識要避免衝突,兩者做相反的事,當事人便感到不明所以的痛苦,並為了逃避而自毀。
於是我們在他人身上尋找欠缺的部分,期待對方補足自己,卻在愛情關係、親情關係裡遍體鱗傷。中年期是沒說的故事後半,勇者不再需要戰鬥,卻以為公主可彌補他內在的匱乏,結果兩人吵得不可開交,他才發現公主是另一隻無法馴服的龍。世界不是當初說好的「抱得美人歸」,失去身分的英雄陷入混亂,或者墮落。
進入「第二成人期」便是接受這個現實,開始全新挑戰,等於再次轉生,還好這次有保留前世的技能。這些心靈任務──孤獨、失落、分離、連結和傾聽內在聲音、與陰影共處、瞭解真實感受、解謎未被滿足或被傷害的深處、確認自己要什麼,滿足內在小孩……都非常困難,要接受有缺陷的自己,要接受為自己負責,儘管可以請求支援,但還是要獨自走這條路。
在第一成人期前所滋養出來的毛毛蟲,在進入第二成人期時就進入了「封閉的繭」,毛毛蟲(地面屬性)在繭內部產生化學變化,原有的臟器消化溶解,再花時間重組為蝴蝶(天空屬性)的新臟器細胞,最後脫繭而出,開始「做自己」。
等待與醞釀期間是脆弱、恐懼的,所以有人寧願逃避也不進入這階段。
重組期間,於第一成人期所學的技能皆能派上用場,生命沒有徒勞,意義只是被重新建構,作為「做自己」的渡河石,以躍過第二成人期前的深淵。「找自己」與「做自己」會相輔相成,想要什麼、喜歡什麼、可以做什麼,投入熱情,找出自己獨有的技能,「個體化」便是讓自己趨向完整並平衡生活,給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發出閃耀的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