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地圖(LIFE MAP)的相關研究上,Gail Sheehy於1976年出版《Passages: Predictable Crises of Adult Life》,1996年再推出《New Passages: Mapping Your Life Across Time》,她以訪談法蒐集資料,整理出那個時代人們的「人生地圖」,統計了人們大致會遇上什麼危機,人們又怎麼面對或逃避。
人生地圖跟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八階段」類似,以社會任務為軸發展自我認同,認為外在危機也是轉機,可以引導自我向前邁進。社會心理發展並非直線關係,而是一種迴圈,好像手畫的圓圈,起初一點也不圓,但在一直重複畫圈之後,線條重疊出來的大致就是圓形了,代表人格趨於整體、完整。
1998年Gail Sheehy繼續出版《Understanding Men's Passages: Discovering the New Map of Men's Lives》,強調中年期和第二成人期的緊密相連。這幾本著作,在台灣也有中譯本《新中年主張》及《男人新中年主張》。
第二成人期的誕生不是絕對,有可能會跌入深淵、一無所有,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嘗試。然而不去做,就會產生「意義危機」,如同艾瑞克森指出的中年期任務「不是創造,就是停滯」一樣,這是中年危機,早晚會到,只是多數人選擇掩蓋。然而不參賽也算輸,只不過沒有人知道!
那麼,中年危機怎麼辦?Gail Sheehy蒐集度過危機的成功人士故事,抓出成功的可能要點。總體來說,就是心靈不再向外求,而是向內探求與經營關係,以前逃避的、沒有滿足的,都該在這個階段審視並彌補、經營。
Gail Sheehy的書提出成功人士進入「第二成人期」的要點,但知道卻不容易做到,每件事還有很多細節要討論。近期楓樹林翻譯出版《中年之路: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鍊金之旅》,作者James Hollis則以榮格的深度心理學為軸,做出不同詮釋。
同樣面臨「第二成人期」前的那個深淵,深度心理學使我們向內觀看:「個體化──邁向完整的自己」,這是人們的使命,是改變的最大動力,也是兩本著作的最大差別。
人們不是「應該走向第二成人期」(闖關),而是「可以邁向第二成人期」(自由創作),無意識已在成長中顯現各種心靈跡象:訊息、象徵、矛盾、好奇,旨在提醒「我」可以更真實、更完整、更均衡地過人生,也在社會和世界中找到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