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一個關於夢想的故事》

古龍說過:一個人在少年得意,未必是福,而少年時的折磨,卻往往使得日後能有更大的成就。一塊美玉,不經琢磨,不能成器,人之一生,何嘗不是如此?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最昂貴有人說是黃金,有人說是鑽石,還有人說是時間,其實都不是。最昂貴的其實是「夢想」。

股票就是故事,只需要用謠言和新聞就可以炒熱一支股票。而在這個故事裡,富人是講故事的,窮人就是聽故事的。

所以窮人永遠玩不過富人,因為他們永遠猜不到何時這個故事就結束了。

而是你要明白哪個莊家講的故事你能聽懂。所以一直在告誡窮人,不要碰股票,少買股,一有少少錢,多買地產相關產品、債券、直至買樓、買地。金融市場永遠資本操縱下的零和博弈,資本永遠在剝削散戶。全球股市都是內幕交易,有莊家出沒收割散戶,做莊的第一步是操盤,第二步是控制輿論。

大如AAPL, MSFT.... 這樣的股票是沒有辦法坐莊的,因為流通的股票太多,坐莊最好選擇細股,因為只需要不多的資金就可以操縱價格。然後逐步分N個戶口,買入這家公司的股票,當所有戶頭總持股達到一定比例的時候,你就控制了這家公司的股價。


妳要明白股市和樓市,哪個莊家講的故事你能聽懂。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垃圾企業都要拼了命地IPO。因為只有上市,才可以把夢想賣給別人,讓大家跟著一起做夢。而當所有人都在做夢的時候,造夢者卻早已把夢想偷偷兌了現。因為他們心裡都清楚,「世界上真正值錢的,只有錢」


資本是嗜血的,自古以來沒有變過。

《人的三觀》

三觀,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世界觀

世界觀,也叫宇宙觀,是哲學的樸素形態。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觀。也叫宇宙觀。哲學是其理論表現形式。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根據對這兩者關係的不同回答,劃分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基本類型,即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

人生觀

人生觀是指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目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是由世界觀決定的。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係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着不同的人生觀。


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尺度準則,成為人們判斷價值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

一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穩定性。但就社會和羣體而言 ,由於人員更替和環境的變化,社會或羣體的價值觀念又是不斷變化着的。傳統價值觀念會不斷地受到新價值觀的挑戰。對諸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構成了價值觀體系。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

《真正的賭神》

在「賭神」這個電影中,賭神最後在賭船上決戰賭魔陳金城。因為在香港聚賭是犯法的,如果把賭船駛到公海,香港的法律就管不到,可免除法律責任。倒是賭魔盤算的,不僅是想逃避聚賭的法律責任,更打算利用這點去殺人。怎料在賭神的計謀下,賭船最終沒有駛出公海,留在了香港水域,賭魔就犯下了謀殺罪。值得留意的是,在賭神揭穿他中計的時候,賭魔陳金城的反應是:「你這樣也是犯法!」這是事實,因為在香港水域,賭神同樣犯法。


但賭神對此的答案是,他是犯法沒錯,但他犯的「聚賭」最多罰三千,而陳金城殺人則可能要坐三十年。雖然「攬炒」,雙方都有損失,陳金城的損失卻比賭神大很多。賭神完全接受自己有損失,只要對方的損失比自己大很多,他就認為是成功的。


這一個劇情其實非常的巧妙,因為反映出賭神之所以是賭神,並不僅僅在於賭術、懂得出老千和換牌,而是他非一般的精神結構。


一般的「善良百姓」對於人生的期望和觀念,總是小心翼翼的講求不受傷害,沒有損失。與別人做事,總是追求互惠,利人利己,就算立壞心腸,大不了就是損人利己。如果對自己有損失,往往會選擇拖延甚至直接放棄。這是一個正常的社會中待人接物的標準態度,在太平盛世裡可說是文明之本。


但賭神是個「博奕者」,賭博雖然不是格鬥,也不是狹義的戰爭,但本質上還是博奕,博奕就是要擊倒敵人,而且勝負之間沒有灰色地帶,不贏就是輸。只有損害敵人才能擊倒敵人,不論是損人利己,損人不利己,還是損人害己,重點都在於「損人」。若不擊倒敵人,一切的付出都是白費的。


接受損人損己,才能夠成為真正的賭徒;有「攬炒」準備的人,才有資格上賭檯與人博奕。害怕付出代價的人,就算有賭神一樣的賭術和名譽,也不會成為賭神,賭神有的不僅是有如魔法一般的超然能力,高超的智力,或者有龍五的武力保護,最重要的是擁有鬥爭到底的意志。


只有不再將損失看成不可接受的事情,才能開放出勝利的可能性,之後就是追求以最少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成果,因為賭神不介意自己犯法,才能夠做到以 3,000 元的聚賭換賭魔坐牢的效果。當然,賭神的代價並不止那 3,000 元,他因為要對抗賭魔而失去了自己的妻子 Janet。可是,正是因為已失去了那麼多東西,注碼已下,輸了就全盤皆輸,再加注「非法聚賭」的代價又算是甚麼?只要意識到一件事就好:不贏的話,之前的一切代價都是白費的。


若他會因為不想犯法而猶疑,那他就只會是一個慨嘆失去妻子,復仇失敗,任由賭魔逍遙法外的可悲輸家。其實他真的有選擇嗎?


《還好和至少》

有些人整天抱怨,不代表他的處境比較糟、挫折比較多,很可能是他的抗壓性不好、單純愛計較。但,更多人是不埋怨、認真做事,卻不代表他的處境比較順遂,只是他懂得調整心態去面對,清楚再多的抱怨,也改變不了現況。很多人、很多事不能光看表面去評斷,你以為他過得比較好,說不定人家認為你比較好。


老是認為自己過得不好的人,是因為他總在那小小的不如意裡鑽牛角尖,使得糟糕的情緒、厭惡的想法在心裡無限迴圈。如果你一直在跟人抱怨,你只是向身邊的人表達出這個訊息:你不只是自己不想前進,還想拖著旁人無法前進,讓大家一起退步。


偶爾對人訴苦、抱怨,求得一點發洩與一些溫暖並無妨。但,如果總是在散佈負面情緒與想法,只會讓身邊人對你避而遠之。

試著在生活中多用「還好」或「至少」二字,它可能是面對煩心事的轉念關鍵字,例如告訴自己「還好」還有微笑的力氣,或是「至少」自己有機會可以試試。讓心情多了改變的機會,也比較懂得看淡與感謝了。不管是愉快,還是煩悶;不論被人喜歡,還是被人討厭,太陽依然從地平線升起,你依然是你。你再優秀,總有人視為一文不值。你再差勁,總有人視為珍寶。不如改變觀看事情的視角,讓自己更輕鬆。

人生本來就是有甜有苦,悲傷會來,快樂也會來,我們能做的,就是今天來什麼菜,就吃什麼菜,好好品嘗生命的況味。人生既是一場修行,也是一趟旅行,難免有苦,時而有樂,不妨且行且學習,慢慢成長,好好感受。

《溫暖的人終會被善待》

如果你一直只看失去的、不好的部分,心裡存著與人計較的想法,即使得到再多、再好的物質生活,別人給予了多麼真誠、多麼無私的心意,你也永遠不會滿意、不會開心。我們是否可以擁有自在的、愉快的生活,在於你是否可以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是否可以懷抱著感恩的心看待他人的付出。


失去了、不好了,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往往難以扭轉。我們只有兩隻手,能抓住的有限;我們的力氣就這麼大,能夠負擔的也有限,本來就不可能全部都佔有,最重要的是,好好珍惜自己還能擁有的、把握的人事物。或許不容易,但我相信你終究會明白,人生不會只有失去的與不好的,那些美好的事物其實一直都存在著,它們只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忙碌、挫折與令人疲累的人際關係給掩埋了。


沒有經歷病痛的人,不懂珍惜健康;
沒有經歷飢渴的人,不懂珍惜食物與水;
沒有經歷過囚禁的人,不懂珍惜自由;
沒有經歷戰爭的人,不懂珍惜和平。

大家都知道「只有失去才會懂得珍惜」,既然如此,不如現在就開始好好對待身邊所擁有的一切,不要再等到失去了才後悔莫及。試著讓自己看開點,心要寬大,我們要明白「越是放不下的,越容易失去;越想緊緊抓住的,越容易溜走。那些想要擁有的,本來就不屬於你;那些想要找回來的,其實早已失去。」太看重、太在乎,只會讓自己陷入得不到與不開心的循環而已。那些想要的與失去的人事物,都是不在你身邊的,不必執著,一切隨緣,唯有懂得放下,我們才能好好把握當下。

我們的每一次溫柔以待,並不只是為了別人,也是為了自己。善待,除了讓人安心、放鬆,同時也替自己播下善的種子,或許未必馬上有收獲,但撒出的善種越多,收獲的機會也隨之增多,那是一種循環,我們給出去的溫柔,日後會以其他形式的溫暖回來自己身邊。


難免有人不懂珍惜,不過無所謂,那是他的選擇,不懂珍惜的人,久了也不會被人珍惜。


變好,是為了自己好,而不是因為別人說這樣好。


《不喜歡的東西難道就是錯?》

不必訝異自己心中的負面想法,出現厭惡、擔心或難過的情緒,有時是為了保護自己。它讓我們明白別人與自身的差異、清楚自身的不足,或是提醒此時該小心,阻止自己莽撞冒進,保持適當的空間與距離。

你不可能喜歡、欣賞每個人,很可能常會接觸到十分感冒的人,我們既不是佛陀轉世,也不是耶穌降臨,來到世上並不是要來寬恕或愛護每個人,身為人就會有喜惡,我們就是要學習與那些討厭的人共處。你可以不欣賞誰、不喜歡誰,卻不要因為自己的不欣賞或不喜歡而想辦法來排擠、攻擊別人。

別忘了,這麼對待別人,很可能也會被這麼對待。不喜歡的東西難道就是錯?難道是不被容許?這種以自己的標準來判定也未免太過自大。我們沒有任何權力以自己的喜好去攻擊或中傷別人。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心若計較,時時都有怨言;心若寬容,處處都是晴天。」抱持著厭惡及與人鬥爭的心態過日子,不是跟別人過不去,根本是跟自己過不去而已。


遇到那些心裡無法接受或不喜歡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掌握好能掌握的》

「這裡是哪裡?」愛麗絲問。 

「你要去哪裡?」精靈回答。

「我不知道。」

「如果你都不知道你要去哪裡,那麼,現在你在哪裡一點也不重要。」

上面的對話來自於《愛麗絲夢遊仙境》,愛麗絲掉入了奇幻世界,走到十字路口徬徨無助,不知該怎麼走時,詢問了精靈。精靈的回答深具寓意,我們或許可以這麼看「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那麼,你現在要做什麼都沒有任何意義」。換另一個角度去想,我們要先搞清楚自己為什麼會走到現在這個地方,有因才有果,我們要從過去的錯誤中才能找出將來正確的方向,如果根本的問題一直存在著,就算你明白下一步該往哪裡走,依然也走不到那裡。

很多人會糾結自己該怎麼選擇,其實,大部分都已經決定好了。有的人習慣付出,有的人習慣被照顧;有人不喜歡太閒散,會感覺自己沒有貢獻,也有人不喜歡把自己逼太緊,希望日子輕鬆點。除非你有很大的決心改變自己,不然這些喜好或習慣,最後會左右我們的判斷,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個性決定命運。

不清楚下一步怎麼走,或許可以試著回顧這一路怎麼走來,說不定就能找到蛛絲馬跡。


《雞湯文定還是廢文?》

「任何人事物的意義,都是必須由自己所賦予的,當你認為有其價值,就表示它值得存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有人居心或無意吹熄了你心中的小小花火。成長很累人,卻也很迷人,除非我們否定了自己。

對於生活的感受與態度是會隨著時間轉變的,年輕時想像過自己的未來,期待從事某項職業,期待成就某個夢想,期待成為某種模樣。等到年紀漸長,無論當初的想望是否成真,也不會再汲汲營營追求什麼,錢夠用就好,日子簡單就好,還能到處走動就好,只要身邊的人平安就好,真心覺得沒有什麼比這些更重要。

 

過去我寫的文字,常被許多人稱為「雞湯文」,也有些人直接說是「廢文」。當我的文字能夠對你的思考、心靈或狀態有所幫助,提供了養分與價值,它就是雞湯文;若這些文字無法讓人有所幫助、缺乏感受時,它就是廢文。

 

任何人事物,包含文字也都一樣,意義是自己賦與的,價值是自己評斷的。你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它就值得存在。在某些人眼中,這些可能是廢文,我覺得這樣的人很棒,應該他們生活順遂或是擁有優秀的才能,靠自己的能力與意志就能跨過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請好好照顧自己的心。


《無誠勿擾》

或許,你也是一個習慣說「沒關係」的人,我也是。因為我總覺得不要跟人計較,彼此互相體諒,大家方便做事就好。時間久了,慢慢發現,有些人未必會跟你不計較,未必會跟你互相體諒,他們只圖自己方便,老想著佔你便宜,也不會感謝我們的好意。後來,我試著對那些不懂珍惜自己好意的人設下底限,不會一而再的被人利用,然後保持適當的距離,或許讓某些人感覺冷淡,卻也讓自己減少受傷。

拒絕別人不是容易的事,不過拒絕糟糕的人絕對是一件值得做的好事。

我們可以隨和,但要學會不委屈自己,什麼事都說好,有些人也未必會認為你好。懂得拒絕那些不該由你承受的責任,或是不該由你付出心力的事情,那才是對自己好。假使一直不拒絕,某次你只是稍微遲疑,說不定他都認為你不識相。


好心多了就變成軟弱,他們的感謝多了就變成理所當然,「拒絕」並不代表拒絕一個人,而是拒絕那件事,也不是否定兩人之間的關係。當你拒絕別人時,不妨以這樣的角度來思考,就不會怪罪自己或是感到愧對。你只是在這件事無法幫忙,之後有能幫上忙的地方,你依然願意全力以赴。

不需要一直糾結在「怎麼變了」,這世界本來就一直在改變,包括我們自己,差別在是緩慢轉變,還是一夕巨變。面對那些變動,我們是有選擇的,可以選擇堅持,或是選擇順應,不然也可以選擇放手給它爛。一直生氣、抱怨,難受的終究是自己。我們無法控制外界怎麼變動,至少可以試著選擇自己怎麼思考。


《人生整理魔法》

「整理是找到自己最短的途徑。」


整理是認識自己的具體過程。因為你所處的環境,其實就代表著你。你的狀態、你的經歷、你的人生其實都和你的居所、你的校園或職場環境相關。所有東西都是你帶回來的,可能是你頻繁加班後在網路上的衝動購物、可能是某個好朋友從國外帶回來的紀念品、可能是對你別具意義的東西,或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如果從整個空間來看,你就是這個空間的現在進行式,而那些東西則是你的過去。


這些物品代表某個瞬間的你,也許是過去很努力的自己、很脆弱的自己;也可能是某段關係中的自己,例如與前任交往對象的紀念品、滿十八歲時父母送的禮物等,都記錄了對你別具意義的瞬間。整理,就是在幫助你溫習並與過去和解,好好地與過去告別,所以,整理不只是打掃環境,也是幫你的人生清出空間以收藏真正的渴望。


據說,每個人會在房間裡放一萬件物品,所以當你練習過一萬次「留下還是告別?」我相信你會非常清楚自己的價值觀,也明白自己最原始的特質是什麼。


我經常在整理,整理自己的物品、想法、記憶。我腦中的、家裡的,都已經是過去式。而我要把握的,是鮮活嶄新的現在。

整理過去,讓我看見自己。但好好跟過去告別,我才能把精力放在創造未來的命運。整理與告別,還有活在當下,都是整理的過程,常常反覆循環的基本動作。當我能擺脫過去的困宥,愈能體驗當下的真實自我,我能感覺內在的能量愈飽滿。整理,讓我認識自己,並且專注投入此時此在。


《Be Yourself 的核心價值》

讓鑽石更顯價值的地方不在垃圾場。「不合理的環境不會帶給你磨練,只會耗盡你的力氣,別放任自己待在一個環境,去找到真正能讓你發光的地方吧。」


如果你覺得現在的環境讓你很痛苦、工作讓你窒息,你完全可以離開它。無論你承擔著什麼樣的責任、有什麼樣的追求,就算放棄現在走的路,也不代表你就無法達成那個目標,一定要相信自己,你是自由的。

「做自己」這句話聽起來再理所當然不過,但實踐起來卻比想像中困難許多。你是否也發現,喜歡、認同現在的自己變得很困難?如果你也這樣覺得,別擔心,你不孤單。你可以問問認識的人、周遭的親友相同的問題,有多少人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我很滿意現在的自己。」打從心底為自己感到驕傲。

 

為什麼成為自己這麼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對多數人來說卻很難做到。如果你靜下來好好觀察自己的行動,你會發現我們總是在為「別人」而努力,大部分的努力都是為了不辜負某人的期望,成為他人眼中「過得還不錯」的樣子。換言之,我們努力的目標看似為了自己,其實再深入探討,可能有一半以上是為了滿足他人眼中的成功樣本,而不得不這麼做。


有多久沒有好好想一想,自己正在為什麼而努力?你採取的行動與內在追求是否一致。如果你也不太滿意現在的狀態,意識到自己成長停滯卻不知道如何調整,可能是你需要重新了解「做自己」的意思。「Be Yourself」比起做自己,更貼切的翻譯應該是「成為自己」,這不應該是一種需要努力才能達到的境界,反而是「不費力」、放下人生過度的追求、來自外界的認同或期待,才能更接近原始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認知,你就是你而已,能自信、自在地展現自我,就是最好的自己。


我們活在一個無限的世界,你可以選擇你想住在哪、過什麼樣的生活、沒有所屬公司也能養活自己等,這是個愈來愈不需要委屈求全的世界。成為自己不需要改變,而是整理。


《新人生是一個找不同的過程》

忍耐比努力更耗神,如果把忍耐的精力用在努力上,你的人生必然不只如此。真的要把事情做好,效率很重要,不是拼命就好!重點於我們的忍耐保持覺知,儘管要營造都不用忍耐的環境,一下子不容易。習慣了忍耐,那會鈍化自己的感受力,重複壓抑或麻痺自己的覺知,這不但耗損精力,接下來也容易帶來更大的損害......


一天內必須完成的工作太多,超過身體負荷,反而會拖垮效率,疲勞就是成為真實自我的最大敵人。過勞不是能力的表現也不是盡責,只是還不了解自己,不懂調配時間的訣竅。


我有興趣做的事,不一定都能賺錢。在某些人的眼光裡,無異於「浪費時間」。也許是迷失,更多的是迫於社會壓力,有時我得優先去完成別人的期待。直到內在感覺匱乏,我才開始有意識地刪減工作。


我最先捨棄的,是我能力上還過於勉強的事。其次考慮捨棄的,是毫無意義的例行公事。一段時間之後,某些曾經被我捨棄的,或者一直想突破的,我還是會撿回來再次嘗試。因為我有好好照顧自己,內心的能量足夠了,勇氣油然而生。有時過往做不到的,後來挑戰成功,因此感覺無比欣喜。


只要不放棄自己,停下來全心愛護自己,可以滋養資源,並且再次出發。


《大隻佬的佛理 - 馮睎乾》

里爾克說:「有一種古老的仇恨,在人生與大業之間。」(irgendwo ist eine alte Feindschaft / zwischen dem Leben und der großen Arbeit)講的是藝術追求與現實生活的衝突。然而杜琪峯似乎拿捏到平衡點,有說他一年拍三部戲,一部對得住老闆,一部對得住觀眾,一部對得住自己。十八年前的《大隻佬》,也許能同時滿足三個願望。


劉德華演的大隻佬原是和尚,法號了因。他的好友小翠(這名字今天已觸紅線)被孫果在山上殺害,了因尋孫不得,打樹洩憤,誤殺小鳥,由是看見因果,知道小鳥、小翠何故被殺,也知道孫果何故殺人。了因覺得是公道的,只是沒法再做和尚。


後來他遇上張栢芝演的善良女警(這人設今天很「正確」)李鳳儀,看到她背後總有一個殺人如麻的日本兵影像,心知她必遭不測。了因盡力要改變結局,發現徒勞無功,只能向李鳳儀解釋:「李鳳儀不是日本兵,日本兵不是李鳳儀,但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便要死。」


這解釋很多人聽不懂,因為一般人理解的投胎輪迴,前世的你也是你,李鳳儀怎會不是日本兵?但佛家講「無我」,認為一切眾緣和合,沒有所謂轉世的靈魂。從某角度看,輪迴也不必以生死為分水嶺,因為十年前跟今天的你,可能已判若兩人;我自己就覺得,連搬一次屋也可變化氣場,修訂性格。道行最高者,大概觀照到自己分分秒秒在「輪迴」。


李鳳儀明白宿命後,決定死得有意義一點,於是上山找孫果,以解了因心結。她果然被殺,了因憤怒不已,誓找孫果償命,卻在山上碰見另一個了因(即心魔),兩人大打出手,電光石火間了因頓悟「冤冤相報何時了」,於是放下屠刀,最後重披袈裟。結局是什麼意思呢?


之前大隻佬只看見業力,未有澈悟因果;末了他終於明白,修行的意義不是改變過去的業,而是控制今天的因(所以角色才叫「了因」)。李鳳儀之死與了因之悟是一體兩面:你無法改變既成結局,但仍能活在當下,創造意義,而現在每一粒種子,將來必會結果。佛的眼中,世間沒有努力是徒勞的——此即百丈禪師所謂「不昧因果」。


《講甚麼自由?》

言論自由是對公眾發表意見的自由,我有權去表達任何意見。我有權去愛,去恨,去喜歡,去討厭,去支持,去反對任何事。自古以來,言論的規範,規範的是是態度,是侵害,而不是思想與內容本身。

普通百姓出於義憤,期望經由社運人士與政客指點,達成一些改變社會的事,這些人的特質是:

第一,他們不會做犯法的事情

第二,他們不會做成本有感的事情

第三,他們不會做影響自身已有生活形態的事情

也就是說,他們需要別人指導他們,怎樣不影響已有的生活之下,能夠幫到社運人士以及政客去改變社會。所以他們做的是杯葛,叫人杯葛,擺文宣,食黃店,少量捐款,投票,或者假期參與遊行之類,這些都完全合乎以上三個條件。

這在於西方的民主社會,是可行的,而原因就是因為民主社會,本來就是給予了每個平民更大的權力,而那個權力就是選舉再弱小也真的能稍為動搖政治格局。而在香港,一個只有外表像西方的社會,那就會遭到滑鐵盧,因為前設是完全不一樣,自然後果也完全不一樣。香港的後果很簡單:就是合法的範圍收窄,上面的行為有相當部份已經違法。

要求百姓去做多一步,其實是沒意義的,你可以要求他們食黃店但不能要求他們大三罷,因為這會違反了條件三,破壞生活形態。一旦捐款是非法的,他們就不會捐款。因為這違反了條件一,就是合法。這些就是小老百姓,你既不可能改造他們當革命戰士,也不可能改造他們當社運人士,任何改造的意圖都只會變成災難。


只要他們一天沒有好的指導者,他們一天都不會有效果,每天都必然會挫敗,他們會發覺合法的範圍不斷的收窄,之前跟隨指導的人不斷的陷入牢獄之災,然後,也沒有人能救他們。這種運動的基礎問題,就是如果領導者對於格局的認知是錯誤的,其實就是送人去死,而且,他們不知道自己是送人去死。


你想要,是因為目前沒有,目前沒有,你卻站在那邊,就像是你以為綠燈時站在馬路的中心一樣,你很可能會被車撞死。


《無責任社會》

「唔好要我難做,我都唔想。」

自古以來,士大夫與官僚的夢想,就是想建構一個無責任的社會,每人做事,皆是遵從上意。而也因為遵從上意,每一個人一層又一層的遵從上意,若那是一件壞事,執行者也只是聽令行事,沒有責任,不會被個人追究。如果你要追究,就只有追究發命令者,他才有責任,可是發命令者,本身又強得不可挑戰,沒有人能追究他,結果可以不斷做壞事,但沒有人需要負責,因為 99% 的執行者都是沒責任的,而唯一要負責的至上權力,又沒有人能追究他的責任。


就算唔係政治,好多人番工都係咁既心態,沒有力量(金錢」所有道德都變得無能。



《拱頂石習慣》

一個習慣就能延伸出越來越多的好習慣,聽起來是不是很棒呢。


大家一定有聽過好習慣與壞習慣,想必也有聽過「良性循環」與「惡性循環」,那大家有聽過習慣與循環之間的關係嗎?

一個人擁有了越多的好習慣,代表他經常在做越多的好事情,相信他當下的狀態是越好的。但問題在於,好習慣能否長久維持下去?而在這一天又一天的過程中,會不會冒出新的壞習慣?而當一個人擁有越來越多壞習慣,代表他經常在做越多的壞事情,相信他當下的狀態是越糟的。但當然一個人總是有一些好習慣,同時也有一些壞習慣。


當好習慣多於壞習慣,狀態就較好;反之,就較糟。


人的天性是好逸惡勞的,喜歡輕鬆,球好求快,保留體力與精力。看一本書要花多少力氣跟時間啊?直接跟我講答案啦!我不想浪費時間看書,很累。而且又沒有聲音跟音樂,也沒有演員演給我看,或老師講給我聽,多無聊。但問題在於,很多精妙的知識,重點不只是那個「答案」,而是那個「學習的過程」。


只聽重點只聽答案,往往很快就忘了,或者根本只得到一個膚淺的表面而已。「花費時間與心力學習」,過程中用心的讓大腦思考,鍛鍊我們的大腦,才是最可貴的事情。真正的去思考與探討這個學問更多更深層的涵義與精髓。


而看書最大的好處在於。必須要完全自主性「聚精會神地一個字一個字看下去」。一閃神就中斷,一停止就結束。

這哪是好處?這樣很累!但我認為這是最大的好處,完全靠自己學習的,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書中自有黃金屋,從「想要賺錢」這樣的意念,轉為求知的過程。發現探求者某種東西(需要與缺乏),不知不覺發現其實還缺乏了更多的東西。又或者說想要了解學習更多東西。而發現到,人類很渺小,世界 (宇宙)很遼闊。放大自己的格局,並且勇於邁出,其實很多的煩惱都是微不足道的。


《能力越強的人能承受更高的風險》

在能力有限,慾望無窮的這個現實上。自由不是放縱妄為、揮霍無度。自由是能力與慾望的折衷與平衡。所以追求自由,是同時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並且設定一個理想合乎自身狀態與能力的慾望值。


擁有奢侈品,享受奢侈品是會讓人感到很自豪、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這件事情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背後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如果對能力很強的人來說,能夠負擔得起,自然是沒有問題,他的能力值得他擁有更好的享受;但對於喜歡打腫臉充胖子的人來說,付出的代價遠高過於自己的能力,得到痛苦往往大過與快樂。而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們購買奢侈品,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比起喜歡奢侈品,更想要藉由擁有奢侈品來提高人們對他的評價與觀感,覺得他是一個很棒的人。


但事實與實驗證明,絕大部分人們在看到(陌生人)配戴奢侈品或開豪車的時候,心裡只會想著如果是我擁有這東西就太棒了,眼裏根本不在意車主的臉長什麼樣;亦或是羨慕跟嫉妒的猜想,真是個幸運的小子,他家有錢真爽。大部分心裡都不會覺得這個人實在很屌很厲害。而當一些知名的演員、運動員或企業家,開著豪車。我們就覺得他超強的。豪車只是襯托了他,但他的魅力最主要還是來自於他的本身價值。他的功成名就、他的演技、他的得獎、他的人品、他對社會的貢獻。


能力越強的人,越是知足感恩惜福的人,活得越幸福,也越自由。沒有衡量自身能力的過度追求,付出了遠超過收益的代價。得不償失。


「自由」是能力與慾望的平衡取捨。

《運氣要怎麼衡量?》

評鑑一件事情的結果,有做到 or 沒做到,賺錢 or 賠錢,有具體的量化指標,能夠「比較」與「衡量」。事實上,我們容易觀察到事物的表面結果,但很難去釐清事物的本質。那個真正的答案。是努力還是好運,是技術還是好運;是偷懶還是壞運,是技術差還是壞運。其中有很多外力以及很多無法量化衡量的部分,而且交互影響著,非常複雜。

結論,有的時候成功不代表好事,失敗也不代表壞事;成功不代表壞事,失敗也不代表好事。


或許人們永遠無法掌握其中的真理,總是有著人們無法掌握的機運成份。但我想我們可以做到的是,用更開放的心態去觀察一件事情。是好運還是壞運?是努力還是不努力?是技術面?想要還是不想要?投入還是不投入?


成功了不要妄自尊大,失敗了也不要妄自菲薄。持續地思考、修正、努力與精進。不要放棄,盡人事聽天命,直到幸運女神眷顧的那天到來。

《人永遠不缺目標》

養成習慣,建立良善系統,比設定目標更重要。

一心追求目標容易失敗的盲點


1.為了達成目標,可以忍耐撐一下。但當達成目標時,這股動力就失去了,又打回原形。很多的減肥者因此經常陷入減肥與覆胖的無限循環中。


2.努力的過程中勢必充滿了阻礙與困難,當受到的打擊大過追求目標的動力時,人就會想要放棄。


3.努力了好久,卻看不到的預期,就灰心喪志,很容易放棄。


而培養習慣,致力於建立更強大的習慣 (系統)。就是必然的成功之路。因為習慣就是思考與行動的實踐。當思考力與行動力都能不斷提升,越來越強的時候,那必然會得到越多越好的績效,朝著目標邁進。


每天進步1%,一年就可以進步37倍

每天退步1%,一年就退步到逼近於0

(複利計算的成果)


所以每天都全力以赴,優化自己的系統,哪怕一天只進步1%,經年累月下來,就會達到驚人的結果。為什麼我已經努力了好長一段時間了,都看不到效果?


冰塊放在零下10度,每升溫度,-9-8-7-6-5-4-3-2-10度、達到1度時,冰塊終於開始融化。起初的升溫(努力),無法馬上讓冰塊融化 (看到明顯效果)。但正是因為過程中不斷累積,一直累積到突破了臨界點。成功不是瞬間發生的事情,而是逐漸累積 (習慣-實踐)的事情。

《返工宗教》

返工就是生產動力,所以共產主義的理論為何先天是失敗呢?因為他不太重視這個問題。西方一直都強調「新教倫理」,同樣是歐美,同樣是殖民帝國,南歐的經濟與科技就沒有北歐發達,所以說歐洲是因為殖民主義而發財,其實也是錯的。


新教倫理,詳情見韋伯那本「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大部份內容你都可以忘掉,你只需要知道所謂新教倫理就是說:「人生的意義就是返工,上帝喜歡見到人類返工,返工者上天堂。」所以人類先天就要發展事業做到一隻牛咁。


因為有宗教理由,才有這種發展事業的動力,然後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科技才發展起來。經濟發展是需要動力的,一旦沒有動力,就不會發展。


有沒有看過一個故事,有人去教原始人返工,原始人問他為何要返工,他說你只要努力工作你就有飯吃事業有成退休就可以悠閒度日,原始人就說我現在每天打完魚吃飽就沒事做,你說的我已擁有了何必返工?而新教倫理就是說,就算你已有這些了,你還是要返工,因為事業成就就是你的人生意義。


日本的石門心學,講求工作就是求道,所以就算不賺錢,我去製造一把絕世好刀或者名物茶器,都是有意義的,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就是給你努力工作的理由。


共產主義屬於唯物論,你至少不會相信上帝要你返工,本身就瓦解了這種倫理,所以共產主義國家的經濟容易停滯不前。結果去到最後,共產主義也要走回舊路,重建一種叫人返工的精神,在共產主義國家講的勞動光榮,英雄生產者就是嘗試,從結果看當然不成功的,被你政府打個荷蘭水蓋或者講兩句廢話就去日日準時八時報到是不現實的。


共產主義往往只去到分享了資產,生產工具,之後他們就不懂怎樣做了,讓資產與生產工具能更刺激經濟不是錯的。錯的是,他同時也消滅了高階勞動力,其實那些地主甚麼的都是勞動力,他們在經濟中也存在著作用,不過並不那麼直接能理解。


奴隸與農奴需要奴隸主與地主,去管理與壓迫,才能夠發揮奴隸的生產力,奴隸解放後,失去了奴隸主與地主也會失去生產力。去到這裡,你會發覺,返工宗教雖然很 on9,但是你另外一個選擇也只不過是奴隸制,一個既不需要返工宗教也沒有奴隸制的社會,經濟就很難不停頓。

《練習全新的留白思維》

「世界上最富有的不是擁有的最多的人,而是想要的最少的人,這句話讓我警醒,後來每當我覺得自己被欲望佔據時,都會想到這句話;每當我有想改變世界的想法時,我會讓自己思考,我這樣做究竟是不是為了追逐名利。」──李開復


努力是好事,但努力到快樂都消失,就不值得了。當你瘋狂運轉卻心力交瘁、原地踏步,請允許自己不用每天都竭盡全力,給自己一點空間、一點時間,把留白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別讓辛苦與疲累損耗了身心的全部。人類正處於訊息超載的沉重負荷狀態,每一滴注意力被各式訊息消耗殆盡,同時,一種無法維持思緒的焦慮也籠罩著我們。為生活騰出空間,提高時間使用良率,停下來整理心中的混沌,不焦慮、不恐懼、不慌張,才能活得更有人味。


◆無用之用的休息態度


每個人都有野心,想要把事情做好。但有時候我們必須認清一件事,做得少一點,才能真正達成目標。改善生活的方式有可能是加法,也有可能是減法。留白,並非空洞、游手好閒、無所事事,而是不帶壓力,沒有功利目的,可以從中得到更多的靈感和啟發,讓生活更加飽滿。


◆建立時間界限


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切換人生開關,學會在生活中保留暫停和更新的機會,回來做自己。在這個太喧嘩的世界,找到值得停留的原因,留給自己一部分的自由、一點稍稍喘息的時間空間,允許自己通過和長出新的生命,跟著心去感覺、行動和成為自己。


◆從「一定要做些什麼」到「不做什麼」


在知道想「要」什麼之前,先了解「不要」什麼。不適合的、不必要的、不喜歡的……每一次的「不」都離自己想要的更近一點。面對珍貴而有限的時間,更要勇敢學會說不,把時間留給真正有熱情投入的事,留給真心想相處的人,選擇「做什麼」與「不做什麼」都是一種勇敢。


◆用時間交換快樂


把時間花在累積愉快的體驗上,在過程中學習、在過程中探索、在過程中發現,快樂來自於我們經歷過的體驗。以更廣闊的角度來感受自己,並對讓自己開心、難過、生氣的事物有更深的認知,不被焦慮追趕或是急於尋求,不用為任何事抱歉,做些讓自己真正開心的事,能在浪費中得到樂趣,就不是浪費時間。


◆珍惜具體而微的美好事物


別怕把時間空下來,隨著身心境的轉變,自然地放下不需要的人事物,專注在每一個當下的擁有,享受每一個微小卻具體的幸福。讓身心重新歸零,珍惜無所事事、微小簡樸的空白時間。


◆有意識的反思


需要釐清想法時,找一張白紙,寫下腦海中浮現的一切,試著去指認那些糾結的感覺、擔心或焦慮的原因,搞清楚哪些問題是可以控制的,哪些則是無法處理的。意識到有些事情其實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有助於冷靜檢視與深思,刪掉無謂的努力及壓力,幫助自己找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以為打敗市場是件簡單的事》

“It should be possible to obtain substantially better result than the DJIA. Yet there is considerable and impressive evidence to the contrary that this is very hard to do.” - 


Benjamin Graham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憑什麼去相信自己可以取得優於市場平均的報酬》


值得尊敬的主動投資人,大多會承認市場難以打敗。


很多主動投資者,一聽到效率市場就全然的反對,好像效率市場存在,他們的努力全都沒有意義一樣。其實,他們只是不知道要怎樣在效率市場的狀態下,從事正確的努力罷了。他們仍一廂情願的相信,投資就像我們從事的大多職業,去練習就會愈來愈厲害。主動投資正確的方向,那就是以科學方法,找到市場上大家不知道的事情。


我們其實不反對主動投資,我們反對的是愚蠢的主動投資。而很不幸的,愚蠢的主動投資,正是當前的主流。


很多信從主動投資的人,更發展出一種,只要主動投資就能打敗市場的自信。這或許可叫 Wishful investing,一廂情願投資法。有些投資人,還沒有什麼成果,講話就像已經是有20年打敗市場經驗一樣,好像自己已經是主動投資的勝利者,好像只要努力,勝利一定是囊中物一樣。這種投資人,他的過度自信,已經替自己的腳上銬上百斤腳鐐,投資之路恐怕不太好走。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些人通常自己不會知道,不然就不叫過度自信。


不論是在複述市場已知消息的垃圾 ”分析”,或是還沒成功就自封成功的過度自信,都是不值一看的投資論述。大多情形是,這些主動投資人不知道除了要這樣 ”努力”之外,還有什麼可以做的。 其實最值得挑戰的權威是自己,因為挑戰自我乃成功投資之鑰。


《資深低手根本不是高手》

「如果身邊的資源本來就不夠, 請學習如何善用手上僅有的資源。」


很多人將投資的學習過程視為一種學徒般的工作,就像你去學當木匠、做醫師一樣。練習愈久,經驗累積愈多,你就會愈順手,愈成功。但這是一個根本的錯誤,而且是很多投資人都走不出的錯誤。


投資界有許多專業證書、有許多專家、有許多學者,還有許多聰明人,為什麼他們都會被市場打敗呢? 很簡單,因為他們學的,知道的,都是一樣的東西。這些人,就是市場的組成份子。他們整體知道的東西,就會反應在市場上。投資人去重覆別人知道的消息,做過的分析,不會讓自己得到任何優勢,做得再熟練都沒用。


看待市場的正確態度,應是不斷的去挑戰與懷疑它。當眾人都相信某件事或是某個消息時,你要有挑戰它的想法。然後看看到底怎樣才是對的。這正是科學的態度。去發掘新的東西,然後,這個只有你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的”點”,才會是你的 優勢所在。將這觀點納入自己的投資哲學之中,並從中尋求突破,也就是以科學方法找尋市場上其他人不知道的訊息,做為自己打敗市場的基礎。這才是主動投資應有的態度。


所以良好的投資成績,在於你能知道市場上其他人不知道的事,只要這樣就夠。你不需要證書、不需要金融學術訓練、不需要聰敏過人,你只要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的事就可以。這種東西,我覺得可以叫合法的內線。


面對一個推翻傳統的新知識,一般會有兩種反應。一是全然的視而不見,一是吸收它,利用它。直接否定效率市場的主動投資人,是前一種的鴕鳥。知道市場不易打敗,小心處理的主動投資人,和使用被動投資的指數化投資人,則屬於後者。


《態度決定高度》

自己要找人幫忙什麼時,很怕別人說:「盡力而為吧」

什麼叫盡力而為呢?「盡」就是有限之意,這四個字恁地消極,有點已經「打定輸數」的意思。看電視劇與電影,坐在急症室外等候醫生搶救病者/傷者中的親人最怕聽見醫生走出來說:「我已經盡力」因為已經盡力表示回天乏術,盡力兩個字預示了結果不妙。如果還未開始做,就說「盡力而為」,不但沒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與承擔,反而是「戴定頭盔」表示自己不看好這個任務。還未做就預計做不到,這種盡力其實就是留力。


「盡力而為」與「全力以赴」看似相同,卻有迥然不同的效果,後者聽了叫人寛心,全力有整個人的力量都集合在一起的感覺。在英文來說,前者重點在於強調limitation,後者在於completeness;前者在於免責,後者在於承擔。


上司叫你盡力而為,大半是表示同情,知道你能力所限,未必可以完成任務,下屬聽了只會敷衍塞責﹔但如果叫你全力以赴,就是預計不成功便成仁,既是打氣,也是滿懷希望。


態度上的分別就是成事者全力以赴﹔敗事者盡力而為。


《錯誤分成兩大類》

投資人的錯誤分成兩大類。


第一種是無法避免的錯誤(Unavoidable mistakes)


這種狀況是說,後續的投資表現不良,是由無法預知的事情造成的。譬如在2020一月開始投資,然後馬上遇到 COVID19造成的全球股市大跌。譬如在2010年初買進英國石油股票,然後遇到墨西哥灣鑽油平台爆炸事件。這是完全無法事先預測的。


第二種是愚笨的錯誤(Dumb mistakes)


這種錯誤是投資人自身的問題。譬如對未來過度樂觀,接受了太高的股價。或對於負面消息判斷錯誤,低估其影響力。假如這位投資人的心態穩健一點,或是分析能力更好一些,可以避免的錯誤。


雖說是Dumb mistakes,但未必是都是愚笨投資人犯的錯。有時聰明投資人也會犯這類錯誤。對於主動投資要有正確的理解。主動投資勝出的機會在後者。利用他人犯下的錯,為自己帶來勝出的機會。譬如大多投資人都太悲觀,把某家公司股價壓得太低。其實沒那麼糟,只有你正確的看出。那或許就可為你帶來績效勝出的機會。


他人的愚笨正是聰明投資的可能來源。


基本上頂尖的主動投資者,大型資產管理公司的經理人,大型基金等法人的操盤人,他們都一樣有著頂尖的資格、一樣強的分析能力、一樣即時的資訊來源。他們都很強。或許這次你勝出,但下次就換他勝出。少人可以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持續保持領先優勢。這是市場的競爭本質。其他投資人犯下的愚蠢錯誤,未必就會形成可利用的機會。因為愚蠢錯誤可能會互相抵消。


譬如某家公司的股票,有位投資人太樂觀的看待新產品帶來的營收成長。另一位投資人則從一家零售商那聽到新產品銷售不良的訊息。前者想買,後者想賣。他們就愉快的用當下的市價成交了。而其實他們兩位都是錯的。實際情況沒有前者想的那麼好,也沒有後者想的那麼差。他們的錯誤看法互相抵消,沒有對股價形成上漲或下跌壓力。這樣的錯誤對主動投資人來說,根本沒有形成可利用的機會。


其他投資人必需集體犯下錯誤,才會形成機會。譬如大多投資人都對某一家公司看得太悲觀了,壓低了股價。但你知道其實沒那麼糟,那麼這些投資人的錯誤會形成你可以低點買進的機會。有太多主動投資人自動以為自己是正確的一方,可以看得比其它投資人都還要準確。這本身就是一個危險的假設。而且,有時候,要跟著一起笨,看起來才聰明。


聰明有時像愚蠢。愚蠢有時像聰明。投資就是那麼吊詭,也正是因為如此,才那麼有意思。





《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

致富是一種心理遊戲,而每個人心底對金錢的價值觀,最終將影響這個人的財富。


有錢人相信「我創造我的人生」,窮人相信「人生發生在我身上」


有錢人玩金錢遊戲是為了贏,窮人玩金錢遊戲是為了不要輸


有錢人努力讓自己有錢,窮人一直想著要變有錢


有錢人想得很大,窮人想得很小


有錢人專注機會,窮人專注障礙


有錢人欣賞其他有錢人和成功人士,窮人討厭有錢人和成功人士


有錢人與積極的成功人士交往,窮人與消極的人或不成功的人交往


有錢人樂意宣傳自己和自己的價值觀,窮人把推銷和宣傳看成不好的事


有錢人大於他們的問題,窮人小於他們的問題


有錢人是很棒的接受者,窮人是差勁的接受者


有錢人選擇根據結果拿酬勞,窮人選擇根據時間拿酬勞


有錢人想著「如何兩個都要?」,窮人想著「如何二選一?」


有錢人專注於自己的淨值,窮人專注於自己的工作收入


有錢人很會管理他們的錢,窮人很會搞丟他們的錢


有錢人讓錢幫他們辛苦工作,窮人辛苦工作賺錢


有錢人就算恐懼也會採取行動,窮人卻會讓恐懼擋住了他們行動


有錢人持續學習成長,窮人認為他們已經知道一切


《有錢人不一定是魔鬼》

不少有錢人都有做善事的習慣。李嘉誠多年來捐了不少錢於醫學,教育等方面。蓋茨捐出了大量金錢幫助愛滋病人,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親身參與慈善工作。


巴菲特(Warren Buffett)宣佈將個人資產的85%捐給蓋茨的慈善基金會,逾三千億港元!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的記錄,同時,他更游說其他富豪捐出一半身家,而他自己亦將餘下的數百億捐到家族的慈善基金,意味他會將絕大部分身家捐出。


他曾表示「我始終覺得,錢財是一張張『支票』應該還給社會,我對世襲財富不感興趣,尤其是看到六十億人的生活遠比我們貧窮,他們有機會從這些錢受益」,巴菲特一生非常節儉,所賺到的又用作慈善,的確很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希望各位能賺到心中渴望的財富,同時不要忘記回饋社會。


《從存在主義到意義,從價值投資到價值》

哲學的英文Philosophy是源自於希臘文,Philia是愛,Sophia是智慧,加起來就是愛智慧的意思。


愛的是智慧,是需要去追求,放在理性的燈光之下,不斷去追問和反問,鍥而不捨。沒有人會給你和我一個標準的答案,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因循的答案,而是要通過自己去尋找而獲得一個答案。


談哲學的人,很多時候容易给人感覺離地,不食人間煙火,看似荒謬的命題,或者是對生活無關痛癢,討論是空洞又抽象,就是不切實際。


知行合一,就是用自己認知到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實行出來,哲學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影響一個人怎樣去過生活,待人接物,處事,意義和知識的追尋等。如此一來,認識哲學就可以做到出世而入世,就是知行合一。

學習新知識,某程度都係想進步,想獲得新鮮感,想感覺自己有變化。「進步」呢回事好有趣,果種成功感/驚喜係會令小弟覺得果一刻既人生有啲意思,會好想同人分享果種喜悅同埋果種新鮮感,分享果種「原來我都可以做到呢種程度架喎」既感受。


人生在世,客觀黎講,無咩意義可言,從以前由宗教給予人生意義,變成需要由自己尋找。一下子由set meal,變成自助餐。如果咁睇既話,人生呢回事,重於體驗唔同生活體驗,重於去尋找適合自己既人事物,重於去尋找「主觀上既意義」。


意義,是要自己去尋找。


Source: Duncan 新價值投資, Robot's 生活和投資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