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傳統的教育,是以父母的言語為思想,以父母的情緒為自己行動的依據。其目的,是要削弱孩子的自我,換來聽話與順從。能不能融入群體,一向是在我們文化中的焦慮。一個孩子如果獨來獨往,恐怕會被人視為有問題。
所以「一個人」等於「有問題」的暗示,就滲入到每個人的血液。我們完全忽略了一種可能性:獨來獨往,也可以自在翱翔!
安全感最一開始,確實跟他人有關。但長大之後,一直在他人身上找安全感,容易慌亂。尤其一被排斥,不但失落,甚至還可能有引來被霸凌的恐懼。我們傳統所灌輸的想法,只是這世上眾多思想的其中之一。我們過去接受的家庭教育,其實也都藏有父母的私心,不全然對孩子有利。認清自己存在的價值,相信存在便有價值。常常看到自己的努力,不用理所當然接受他人否定。為了自己而活,在以往常被人指責為過於自我。真的把自己過得好了,別人隨口說說,慢慢也就影響不了什麼。
自我經過培育,然後得到認可,才能強化自我感,這是大腦的工作,以及它所製造的渴望。自我本是虛幻,但在世間走動,要暫時寄放在一個自我,才好跟他人互動。只是說,自我的建設,可以由自己主導,這個概念過去的教育很少教。知道自我由心造,這會慢慢展開成為自己之路,一點一點把自己找回來,一點一點褪去依賴......
「真正穩固的安全感,只存在於你自己身上。真正的安全感,就是你個人的價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