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得比較好的基層孩子,多數是那些父母不太理他,他也不太理父母,雖然沒甚麼特別的愛與裁培,也沒有學甚麼才藝,讀書也沒甚麼要求隨隨便便就好。現代的教育很強調父母給予愛與伴陪對成長很重要甚麼的,偏偏這種人就是父母只是給他吃飽飯之後不太管的人,成長得還比較好,父母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既不特別培養你,也不花他們的時間,你玩你的,我玩我的,沒甚麼期望,就養完你去到成人就是你的事情。
這種通常是父母都忙著上班,下班之後也樂於休閒,沒空管孩子的那種,除了吃飯的時候大概一天都沒甚麼機會見到。而孩子呢?下課之後通常覺得自己沒錢,就出去打工,一家人就比較疏離。
然後諷刺地,這種「欠缺愛的孩子」,其實成長得還不錯的,原因?單純就是上一代沒有成為負擔,而上一代也沒有勉強自己去培養下一代,沒花太多錢與心力在不必要的教育上,自己玩自己的,通常精神也比較健康正常,在年長後精神與身體的問題普遍也較少。跟子女的關係其實也不會很差,可能是因為期望低,所以衝突也少。
這一定跟外面的教育專家說的很不同,他們一定說,父母的愛怎樣重要,可惜我看到的是,有時少管閒事,反而孩子的成長更自然更獨立,畢竟並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有多餘的錢與時間與心力,以適合的方式去愛自己的孩子,多的父母自己也一堆問題,勉強產出扭曲的愛,不如放養更好?
有錢人贏在起跑線是留下財富,中產贏在起跑線可能是教育,但窮人只要不成為下一代的負擔,也是贏在起跑線。
因此,想要孩子贏在起跑線,需要的不是他做甚麼,而是你活好你自己的生活,與其苦命式的擠出教育經費,不如你自己吃好睡好做點運動多去做些娛樂,保持精神與身體上的健康,端正自己的品格,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製造精神及情緒壓力給孩子,然後比起把錢丟去你孩子的教育,不如搞好你自己的財政,錢是拿來活好你自己。
反正如果父母是個晚年時健健康康,付自己的賬單沒有問題的人,對孩子而言就已經是很好的起跑線。大部份問題都是源自上一代,所以請盡量減少自己的問題。你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博士學位,而是自重的上一代。
雖然沒有為孩子留下甚麼財產或者智慧人脈,不過總比成為孩子的精神壓力源頭好吧?那孩子自己再找自己的道路,家裡的事情限制或影響減到至低,那就已很好。孩子說想要才說,不需主動去計劃,更不要來個望子成龍,父母自己身心的健康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也許這也不僅是窮人,其他階級也一樣,就算是有能力提供真正好教育的中產,或者是能留下房產的有錢人,如果以此作為籌碼,去對自己的孩子多的是控制與規制,相信也不會有甚麼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