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為何要故意生孩子?》

因為經濟利益。


在我們的現代社會裡,會教你是因為愛,因為你想愛你的孩子所以你才把生命誕生到世上。這個美妙的理由讓我們覺得必須善待兒童,你如果無法好好善待兒童,負不了對他們的責任,你就不應該把生命生下來。而這個責任並不是給他兩餐一宿,還有需要時間去伴他們,要給他們耐性,愛心,以及可以繼承的遺產使他不要一生出來就當無產階級,窮人生仔正仆街之類,做不到就別生。


請各位忘了上面那一段過於理想東西。


事實是,自古以來人類生育最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年輕的勞動力。農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所以農業社會通常都是人丁興旺,古代的農民從沒有甚麼不生育的理由,一個母親動不動就生十個八個,每一個人只要能成為勞動力,可以分擔父母的農活,也可以增加土地的生產力。當然也不要忘了老弱時要多子多孫,才會有人照顧,有人送終。


哪怕不是幹粗活的農民,而是那些坐享共成的地主貴族,他們也努力的生育,他們生這些少爺公主們並不是為了要他們勞動,而是為了讓他們繼承與經營土地,成為保衛財產的戰士,或者成為政治聯婚結交盟友的籌碼。上層不是增加生產力,但保衛與擴張自己的特權,也是靠生育。另外,他們也會鼓勵他們底下的佃農生育,甚至幫他們找伴侶,做媒人,當然是因為他們也樂於充實自己土地上的勞動力。至於那些地主的後代,自然也是樂於生育,就是為了取得土地的繼承權。


表面看起來不一樣,但你仔細看的話,其實下層的農民與上層的地主,他們生育都是因為有強烈的經濟誘因,對於農業社會來說,新生的血親是創造財富或保住財產所必須的。生育在大部份情況下是增強家族經濟上的籌碼。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經濟利益給予人類做任何事的動力,包括生育也沒有分別。


故此,傳統農業性質越高的社會,生育率就越高。一堆人均收入極低的非洲國家,就因為他們大部份人口還是農村狀態,所以生育率就會高;中國文革時期,臺灣戒嚴時期,日本昭和初期農業人口佔的比率較高,自然也會有較高生育率。


但今時今日的社會,「勞動力」本身變得欠缺價值,經濟利益來自 學位、證書,資產,人脈,特權,這樣的社會中,生了一個孩子,除非他是個優秀的人才,否則對於父母而言,孩子絕對是經濟上的負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