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

我的相片
80後香港人,旅居全世界

《最低工資的觀察3》

基層對於最低工資的態度,並沒有知識份子那麼正面,最理想的情況是,最低工資能夠盡量的高,但絕不能高到殺雞取卵令工作都沒有的程度。比起最低工資提高,勞動階層其實更想物價,特別是租金被壓低。次序是很明顯的,優先就是先確保我們有工作而且能做下去(包括不要再引入跟我們一樣的低產值勞動力),然後物價特別是不付不可的租金不要暴漲,最後才是最低工資要提高,因為最低工資反而是最不影響我們生活的部份。


這一定會有人問,為何樂於做這種工作,不來個產業升級呢?事實是,每人的天賦,性格都不一樣,所謂產業升級,其實永遠只有少數人可以升級。大部份人並不可以訓練成醫生,未必吃得下要讀好幾年的醫科;大部份人畫漫畫都不會變成鳥山明;大部份人都不適合在晶片業界當工程師;也不是人人都可去遠洋漁船捕魚;這些都對於天賦,體力,年紀,性格有一定的要求。這世上最多人需要的是一份重複、可以輕鬆掌握的、離家近使他們能夠繼續家庭生活的工作,這些工作任何時候都不會亦不應該很高薪。但是這種工作令人可以打發時間,有尊嚴,顧及家庭。


但是上面說的這種工作,都是給平庸的人,能夠有不錯的生活而做,讓他們的生活與工作有個平衡也不致於失業。但如果待遇豐厚,那就會令那些有潛力的年輕人,高教育的人才,甚至有專業技術的人,都跑過來做這些工作。畢竟,高風險高技術高難度的工作,如果沒有相對高的回報,那麼有能力做的人都不會想要去做,你就算自己想做,也沒有很好的理由說服你的家庭。


一個社會應該鼓勵有才能的人去做困難的事,鼓勵勇敢的人去創新拼博,鼓勵想貪婪的人去做高強度的工作,那才可以製造更多的財富令社會有活力以及富裕。當那些有才能的人發覺在外打拼不如在內爭權奪利,反而使社會陷入政爭與內鬥,這樣的社會就會腐敗而終有一天自我崩潰或被外敵征服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我就是那個告訴對方該如何對待我的人》

英文中有句諺語:「你教會人們如何對待你。」(You teach people how to treat you.)這句話的涵義是,你必須如同提供一份說明書般,「具體地」告知並引導他人該用何種方式與你互動。 初次接觸這觀點時,我深受啟發。以往若有人不尊重我,我多半會認定那個人有問題...